假苹果“照”出众生相800字

假苹果“照”出众生相

800字 高三 议论文

课堂上,哲学家举起一个声称刚从果园里摘来的苹果,问大家有没有闻到苹果的香味,竟然有一大批学生抢着或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一个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最后,哲学家自揭谜底——那苹果,竟然是蜡做的赝品!于是,满座哗然。

不愧是哲学家!一道隐形的试题,考倒了一大片的学生;又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芸芸众生的“真容”——我想,以其本相,大致可分三种类型:

第一类,有口无心型。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这样“无心无脑、心直口快”的学生,实在太常见了。其致命的错误在于:不动脑,不思考,极易为表象所迷惑或者为成见所局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愚蠢多半是因为舌头跑在大脑的前面而产生的。奉劝这样的同学,每次说话前多多在心里念几遍这句名言,并学会使用自己的大脑,理性地思考。

第二类,盲目跟风型。面对哲学家举到眼前的苹果,只是简单地闻了一闻便说“闻到了”,有的竟然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我不禁为他们的盲从感到深深的悲哀。面对他们一向崇敬的老师,面对象征权威的哲学家,他们竟然那么轻易地就丢失了自己的“主见”、想法思考、质疑,那么草率地就放弃了感觉、批判、追问、求索等天赋的权利,甚至交出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沦为权威和强力的顺从的仆人。伏尔泰说:“所谓迷信,就是一群傻子遇到骗子的结果。”都说迷信产自愚昧,谣言止于智者。愚者正在于不肯思考,智者正在于坚持深思。真正的智者,绝不会加人“抢盐”的“疯潮”。

第三类,拒绝盲从型。最后那三位,尤其是前两人,值得我们献上真诚的敬意。他们没有随波逐流,坚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第一位尊重并坚持了自己的真实感觉,第二个发出了自己的怀疑质问,第三位如果不是“托词”则至少反映了他做人的诚实,反之则显其圆滑世故——此当另论。总之,他们绝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即使是对人人敬畏的权威,他们也保持足够的警惕和怀疑;他们只相信真实、真相和真理,拒绝随俗、盲从和轻信。这是教育的希望所在,也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一只假苹果,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众生的不同“面相”,其中忧喜,意味深长。然而,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真正领会哲学家的良苦用心呢?

《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

500字 初二 读后感

《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

《警察与赞美诗》的作者是出生于美国的欧·亨利——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苏比的流浪汉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而想方设法进入监狱过冬但屡次失败,在教堂听到赞美诗后决定重新做人去找工作时却被警察逮捕,最终被法院判刑三个月的故事。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文章的主人公——苏比所触动。小说中写道:“他可以去的地方多的是……”但是,对于性格高傲的苏比来说,他有着比别人更加要自立的想法,所以他拒绝了其他人所给他的恩惠与恩赐,认为这是别人看他可怜,给他的施舍。然而此时的他却身无分文,既没有任何工作去做从中来牟取钱财,更是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对于苏比现在的境况来说,这种所谓的“施舍”正是此时正穷困潦倒、居无定所的他应当接受的恩惠。我认为他有这种要自立的想法非常好,但是也应当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做决定。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通过犯法进入监狱从而能够勉勉强强过完这个冬季”这条途径,最终使自己“被迫”如愿以偿,在监狱内过冬。

凡事都有两面性,接下来就要讲述苏比好的方面了。他想要自立的想法很好,但是却用的不是时候;他想要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的想法也很好,但是为时已晚。

即使他有许多的不足,但是至少“想要自立”和“想要在自己做错事时改邪归正,重新做人”这两点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初二:等候那场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议论文
8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