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变质了1000字

“礼”变质了

1000字 高二 说明文

自五千年的华夏历史以来,人经历了从猿人到进化成完整的个体,人的思想与阅历在不断的走向成熟,由此,从人的头脑中诞生了“礼”。这或许是实践与发展的问题,从哲学的观点来说,人的大脑只不过是存在物质的加工厂,这样说来,“礼”只能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实践与交流。自春秋战国起,孔子为“礼”做了深刻的诠释,人最高的就是把握“礼”,其间要有内在的“仁”,“仁”不发于心,则“礼”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虚文;失去了“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于乱。因此,“仁”与“礼”相辅相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阅历在不断地升高,但是人头脑中的“礼”却淡化了,只是拥有外在表现的“礼”,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虚伪表现,内心的“仁”不复存在了,导致了“礼”越来越变质了。拿一个比喻来说吧,就好像一个完整的人被分割成了两半,这样怎么还存在上身与下身的协调。自清朝被推翻至今,思想上的“礼”逐渐被演变成人与人之间的贺礼,就是所谓的金钱。他们的“礼”就等于不复存在,只是把礼当作金钱来相互交换,这样何谈意义。我举个例子吧,你就拿农村的人来说吧,他们把礼当成黄金与支票间的相互交换,他们就把它总结成了四个字“礼尚往来”,不错礼尚往来固然重要,但它失去了“仁”,等于失去了重心。“行礼”就是他们之间的代名词,似乎是把“礼”铺上了金砖银瓦,交往联系全都是拿钱来衡量,你想这种礼就是用来表现的么?它还是人与人,自然与人之间的规范么,等同于拿金砖来买关系,这种“礼”还有价值么。从古至今,古代帝王与将相把礼节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即使在奴隶社会或是封建社会,而现在是建立在平等的社会之上,不能将“礼”用于金钱间的交换,“礼”是传承古代文明,是作为人的外在规范,要把握在思想上的“礼”,这不是封建意识,这是人类在发展与建立友好基础上的。如若没有用来与金钱间交换的“礼”,那么礼固然显得纯真,那么何来谈上层对下层人的压迫,因为金钱的礼取消了,只剩下友好与互助。

自战国至清末,任何一位帝王都传承了礼仪中的“孝”,所谓父为子纲,“孝”可以作为一个国家及人民的内在素养,它也可以拢统的作为国家繁荣的必然结果,然而,“孝”也变得淡化了,它也变成了人与金钱间的交换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此添上了污点,贞节牌坊不复存在了,不知道是什么物质驱使的,或许是钱,但没有“孝”,它只是一张空头的支票。因此,礼节中的孝是人的自身乃至整个国家的内在表现。

作为人类发展的同时,希望把“礼”与“仁”结合起来,要发自内心的,不要把它们建立在金砖和白银的基础之上,如若这样把金钱等同于行礼,那么它只是一张空头的支票,再无意义。

“礼”是人实践与认识的传承,希望不要将它淡化,将它当成金钱的罐子。

江苏省睢宁县凌城高级中学高二:仝文化

“礼多人亦怪”

800字 初一 议论文

人际间,总得点点头、问问好,嘘寒问暖几句,所以常言道“礼多人不怪”;但若客套过了头,有时却会令人大倒胃口。由于我在学校主要负责文学社方面的工作,因而,凡和社刊相关的内容都得由我联系,在“礼节”方面,别有一番感受。

近来,我获得县校园文学先进工作者的荣誉。一个已上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信,“窃闻老师新近工作出佳绩,实乃可喜可贺!在我县之文学界可真是青天霹雳――响彻四方呵,我文学社亦当随之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可叹我,哎,猪八戒之脊梁――悟(无)能之背(辈),尚未能为我社出谋献策,贡献一份菲薄的力量。悲哉、怜兮!”礼尚往来,更出于他对母校的关注,我寄了一份校刊给他;同时,寄了一份我的发表于《中学生》刊物《常回家看看――致绿园文学社员》的文章给他。却没料到他回信,“欣读老师之大作,掩卷思之,不禁拍案叫绝。情真意切、回肠九转,百读不厌、欣然忘食,曲尽其妙、绕梁三月,犹不知肉味。恨学生才疏学浅,倘能再得先生指教,则不幸中之万幸,甚矣!”我坦率劝他,文章应平实一些,少些客套。他则又回信,“能有老师再次辱而教之,惶然哉,其幸之莫大焉!我必洗耳倾听,老师之教诲,虽只言片语,却胜似大学三年书,实令我感激涕零。然,礼仪尊言,古来皆如此,且为吾师,何须见怪乎?

”见到此信,我“无法抵御”,如其所言“惶然哉”,只好“以眼还眼”,回信道,“君之恭维,吾实感宠若受惊,之后,背后大有淋漓之感。礼尚往来,区区小事,君何足挂齿乎?君之口齿伶俐者、毛遂已然逃遁,妙笔生花、李白恍惚远逝。虽是学生,出类拔萃,问今世何人能及?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而我短短几年,却能幸而有此高徒,其欣喜何如哉!庆幸之余,实感有愧!”哈哈,没想到这下,呵呵,他却受不了;来信表示不会理解,作为学生尊敬老师,并无它意;而我却说这些话,表示实在不会理解。我只好拿他的话“礼仪尊言,古来皆如此,师生之间嘛,何须在乎欤?”来回答他。这会儿,他默不作声了。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客套,从本意上来讲,并非恶意,只不过是过头了,弄巧成拙罢了。我以此在校文学社“作文兴趣小组”教学中交谈;学生听后,相觑而笑,若有所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二
说明文
10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