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种味道900字

就是那种味道

900字 初三

故事发生在“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家里。

那年他五岁,在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在与世隔绝的山村中,在花草遍地的山坡上玩耍。

“小磊,吃饭了!”外婆在屋里叫道。

他连忙滚下山坡,顺着那一缕香气,回到家中。所谓的“家”,只不过是用竹子拼成的罢了。

刚入门,扑鼻的香气直向他袭来,他手也不洗,直接扑向那金灿灿的烙饼,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味道。

“慢点吃,没人和你抢!”外婆拍着他,说着。但他像久旱逢甘霖的人,狼吞虎咽着。

突然,他停了下来,似乎想到了什么,急忙把一大块饼掰下来,塞给外婆,两人都笑了。

时间似流水,催促他长大。转眼间,他已经上小学六年级了,虽然不能玩耍了,但是迎接他回家的,仍是佝偻着身子的外婆,与金黄的烙饼。

这天,星星上岗的时候,他和外婆在吃烙饼。

“外婆,村支书今天说了,村里开设了‘扫盲班’,你也去参加吧!”

“不!我不!”外婆把头摇得像个波浪鼓,“眼都快瞎了,耳都快聋了,还学什么?”外婆止不住地咳嗽起来。

“可是……”话止住了,他看着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的外婆,忍住了话语,这张饼子,似乎有点索然无味。

几天后,他怒气冲冲地回了家。

外婆细声细气地问:“怎么了?”

“怎么了!怎么了!怎么什么呢,怎么呢!别的同学的爷爷奶奶都参加了‘扫盲班’,就你,这么顽固,害我被他们嘲笑!”

外婆望着已经比自己高半个头的外孙,眼中渗出了泪水,但没流下来。

他十分生气,把手中的饼扔在了地上,但这香气,还是那么诱人。外婆呆坐在墙角,默默流着眼泪,脸上映着幽暗的月光,显得分外可怜。

第二天,他赌气让母亲把自己接到了城市里,外婆没有反对,只是在他的行李里装了两个饼。

望着汽车远去,外婆的心冷了一大截。

几年过去了,上了初中的他很少回来,但只要他一回来,迎接他的仍是外婆佝偻的身影与那喷香的饼子,他注意到外面的窗头贴了几张拼音表,外婆走路也用上了拐杖。

十年过去了,外婆依旧硬朗,只不过被母亲接到了城市里住。在北京奋斗的他,每逢佳节也会想念那抹不去的味道。

终于,在某一年的某一天,那记忆深处的味道将味蕾唤醒,曾经的点滴又浮现在脑海中。

除夕的前一个星期,快递员敲开了他家的大门,放下一个包裹。他打开一看,眼泪决堤了,又是那挥之不去的味道,还有一张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的一封信,署名是外婆!

他决定回家,他的泪水牵着他的心,命令他回家!

他也写了几个字:

天净沙

一路繁花相送,梦里记忆犹新,谁问味蕾深处?怎能忘怀,那是外婆芬芳。

向往春常在

800字 初三

都说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我们播下希望的种子……

第一次认识春的样子,是从朱自清的散文《春》中,这正是我向往的春天的样子。第二次认识春却是在一个雨后的下午。

那日,天空中只有几片为数不多的白云,更多的是那永不散去的乌云。正如我此刻心情,上午考试完回家,收到的依旧是父母那永不停息的训斥声。我已经习惯了这种感觉,那种学习差到无法回天的感觉。原来考差了回家被骂后我的脸会发热,可是现在那一点点羞耻感没了,我也懒得去找回那能让我有学习动力的羞耻感。

周末,我去了老爸做事的工地上。我看到了一个人,老爸原来跟我说过的那个人。他今年才满18岁,年后经熟人介绍来到父亲工地上做工。他父亲常年需要上呼吸机,母亲已经走了,还有一个13岁的弟弟在读初中。

当时我见他坐在一块砖头上看书,那是一本初一的语文课本。他见了我,起身问我:“小弟弟,这有一个字,你认识吗?”我愣了一下,心中想“这不就是上星期才学的课文么,老师讲的时候我没认真听,这可怎么办?”就在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的时间里,又听到那位哥哥抱怨起自己来:”当初读书不认真,现在想想真后悔!“我只是满脸通红地摇了摇头”我不认识那字。“也不知道下面跟他说什么,就匆匆离开了。

经过这事,我又找回了努力学习的动力!

在一个条件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的有几人?当初的我竟然有极其幼稚的想法——想着父亲可以养我一辈子!为什么,那位18岁的哥哥如此地坚强?因为他相信——冬天过了,春天还会远吗!

大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电灯并不是一次两次就成功了!而是几千次甚至上万次的实验:居里夫人发现了镭是无意中发现的吗?并不是!她经历的种种困难并不是我们能想象的!

检点我们的人生行囊,或寒严黯淡,或生活贫穷。这不是你的错!错就错在一味的逃避!或许大家遇到的困难一重又一重,但是和那些在相应领域有建树的人相比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记住!心中向往的春天,并不是那花香鸟语,而是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战胜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