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味道1000字

不一样的味道

1000字 初二 记叙文

世间万物,再轻,轻不过母爱,再重,重不过母亲,它如空气,无形无色,却让我尝到了这个青春不一样的味道。

时间如流水,来去匆匆。当我跨入初中校园的大门时,我知道,我已不再是以前那个对母亲言听计从的孩童,而是带着叛逆心理去违背母亲的少年。小的时候,应为害怕母亲的训斥,所以母亲叫我做事,我总是很小心,从不怠慢,深怕把母亲心中那原本寂静的深林弄出一丝的吵闹。现在,母亲叫我做事,我则极不情愿,还不时往脸上挂上一张“臭脸”。有一次,我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正看在高潮,母亲却突然叫我把衣服收进来。我本来装作没听见,继续看电视。母亲见我不动声色,又喊了一遍,我无奈,只好走向阳台粗鲁的把衣服从衣架上扯下来,然后把衣服扔在床上。

一天下午,母亲有事要出门,叫我把豆子剥出来。我不厌烦剥着豆子,却看见小弟自顾自地玩着,心中更是不屑:“凭什么小弟就可以玩要我来剥豆子,这一点都不公平!”我越想越生气,没一会儿就直接把豆子倒翻在地上,丢下一片狼藉回房间。等到母亲回来,看到这片狼藉,马上就叫我:“你看看,这是怎么回事?你都这么大了,连这点事都做不好……”母亲的训斥使我终于压不住内心的怒火,对着母亲吼了一声:“你这是重男轻女!”只听见“啪”的一声,仿佛时间停止了,一下子变得寂静了。我知道:我已经在那片深林里放了一把火,而这一吼则是火上加油,而这一巴掌也避免不了。泪珠从母亲的眼里夺眶而出,我则捂着脸跑回了房间,重重地甩上了门。我在房间里埋头哭着,仅是因为脸上的疼痛。心情平静后,却依然听得见幽咽声。因为害怕父亲回来后斥责我,我选择躲避,把自己牢牢的闷在被窝里。

这一觉睡得很长,等我醒来已是第二天的早晨。蹑手蹑脚地去洗手间洗漱,再去客厅里拿零食吃都没有看见母亲的身影,门的另一边也没有声音传出来。下午,我匆匆的收拾书包回校。到了星期二的下午,我再三犹豫最终还是拿起了电话拔打了一个倒背如流地号码。“喂”,电话接通了,我则很小心的说:“妈妈,晚上把口风琴送来,明天上课要用。”语毕只听见“哦”,电话挂断了。

晚上,我到校门口找母亲。不远处,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此时的我不知为何觉得母亲老了,不再是照片上那个婀娜的女人。秋风吹过,在路灯的照亮下,更显得憔悴、苍老。我走进母亲,母亲把口风琴递给我,我接过去后正准备身,却听见母亲说:“天冷了,晚上注意点,别着凉了。”我微微点头走回学校。夜,咫尺难辨地黑暗,泪水朦胧了我的双眼,一丝丝内疚涌上心头。心里映刻着:我错了。周末想给母亲道歉,却又不知从何开口。见母亲若无其事,更是内疚。以后的每一个星期天下午回校,母亲的嘱咐我不会觉得厌烦,更是觉得温暖。

我们所犯的错,在母亲眼里只是尘埃,而我们的不孝,是母亲心中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今生,我铭刻于心的味道——母爱。

不一样的命运

900字 初二 议论文

当你和父母为了一点小事吵架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有一些孩子连和父母在一起的机会都没有?

当你不满,挑剔着桌上的饭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有这么一些孩子连温饱都解决不了?

当你在学校天天虚度光阴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有这么一些孩子连踏入学校的机会都没有?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一张张年龄与我们相仿,却挂着忧伤,带着无奈,没有欢笑的脸——他们就是广西某市某山寨的一群贫苦孩子。

几天前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关于这群贫苦孩子的专题节目,使我走进了他们的生活。那是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水电不通,没有交通,那一座座摇摇欲坠的房屋似乎对他们的生命没什么保障,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日常用品,更可怜的是有些孩子家中缺少父爱和母爱。

其中最令我为之感动和震撼的是记者与两家孩子的对话。

一家只有两兄弟和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这两兄弟。哥哥大约十一、二岁,弟弟大约八、九岁,爷爷是年迈七旬的老人,他们与记者的对话,使我记忆犹新。“你们想读书吗?”记者问。‘想!可爷爷不让我们读,因为家里没钱。’哥哥满脸无奈地说。“那你家有书吗?”记者又问。“有,但只剩下一本课本了。”哥哥回答道。“其他书呢?”记者再追问道。“被我弟弟拿去卖了。”“换钱去做什么?”“去买糖吃!”哥哥一说完,弟弟马上用胳膊碰了一下哥哥,脸上马上浮现了一脸的羞愧。“你为什么卖哥哥的书?”记者问弟弟。弟弟马上低下头不出声,一会儿两行泪从那张黑小脸流下,是对小时候无知的惭愧,更是对书的渴望,对知识的期望。片刻后,记者又问哥哥:“如果能让你弟弟上学,你希望弟弟读到什么学历?”“博士,我要让他读到博士。”哥哥那响亮的回答,伴着笑容,含着喜悦。

此时,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心里怦然一震。对于穷得连生活都没有保障的他们,读书是一种奢望,而他们却从来没有放弃对“奢望”的追求,从来没有放弃希望,这是何等的执着,与一些在校浑浑噩噩的人相比,那是多么渺小。

而另一家,则更为凄惨,哥哥、弟弟和妹妹相依为命,爸爸吸毒死了,妈妈离他们而去,空荡荡的屋子只有他们三人,他们与记者的对话,在我的脑海永不磨灭。“你们吃什么”记者问,“吃援助中心发派的米”,哥哥说。“怎么派?”,“按月,还派些钱,钱用来还爸爸吸毒欠下的债,”哥哥答道。采访时,哥哥一直低着声音回答,没有一点阳光青年人的气质,也许生活的艰辛,使他早已承担起****的重担,品味着生活的忧愁。妹妹一直在流泪,对于连校门都没机会进的他们来说,泪水或许能道出更多的艰苦。

一样的年龄,不一样的命运。与他们相比难道我们不快乐,不幸运,不幸福吗?

请不要再埋怨,因为我们早已身在“天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二
记叙文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