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之后450字

受伤之后

450字 三年级 记叙文

一个月前我们小区中间还是一片荒芜的草地,可如今却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花园.花园里有假山.绿草.石椅子,石桌子,罗汉松….还有那一族族鲜艳的花,最有特色的是那条穿梭在花园里的鹅卵石小路。这漂亮的景色吸引了我们小区的小朋友都聚在这里玩耍。

就在我们大家玩得正起劲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凄惨地叫声,我跑过去一看:原来是晓凤从假山上摔下来了,我看到她白晰的腿上流出了鲜红的血。我有点怕怕的,不敢碰她,号号姐姐扶起了她,着急地说:“快,谁家有止血布?”陈诺说::“我家有红药水。”阿希妹妹天真说:“我妈妈是护土,快去给她看吧!”我接着说:“我家最近,还是去我家吧。”大家听了赶紧掺扶她到我家。

到了我家里,陈诺快速地拿来湿纸巾给她洗伤口,我拿来药水给她轻轻涂上,阿希妹妹也跟来了,她见晓凤还是皱着眉,快要哭的样子,奶声奶气地说:“别哭哟,别哟,我妈妈说等一下就不痛啦!”她边说还边拍晓凤,就像大人哄小孩的样子,逗得晓凤也笑了。伤口涂好后,我们都在家里陪小凤,一直到阿姨把她接走。

晚上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高兴地说:“我们冰月长大啰,懂事了。。。”我听了心里甜丝丝的。经过这件事,我觉得我们小区的小朋友都很团结,我生活在这里感到很开心。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900字 初三 记叙文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的问。

“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地。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借地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将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三年级
记叙文
45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