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700字

桃花溪

700字 初三 记叙文

一个暮春的雨天。无意来到桃花溪,看到那桃花溪特有的雨景,似雨似雾,丝丝缕缕;桃花溪是中梁山独有的,在桃花溪上,在蒙烟细雨和莽莽苍苍的历史之中。穿过田坝村,出望山阁。面前是墨青色无声的桃花溪,背后是青青的生满益母草的中梁山。

不见有潭,只有联袂而来,一版墨青的溪水,原来春夏水涨,将对岸那荷塘与桃花溪连为一体了。桃花依然像古代那样地开着,在岸边,在水里,在那种烟雨迷蒙的意境之中,静静的濡染着生命的嫣红。我突然想起,泉水和桃花和谐组合的桃花溪,似乎是在静静地等待着什么。是等待我呢,还是迷恋她的人呢?

细雨霏霏,如小猫舌头凉凉地舔着面颊。江水墨青地静,偶尔贴一朵无声的小旋涡。大自然中的蒙烟细雨最是缠缠绵绵地难以招架。那古意盎然的水村山廓和许多心绪,也都湿漉漉让人难以招架了罢!上游百米处,一块瀑布直流而下,吟咏出一首天外之音。三两牧童骑在水牛背上,悠悠地在那溪水之中,水面只剩一弯盘角的牛头和戴小斗笠的牧童的上半身。那情景,似在李可染水墨画中见过。歌声悦耳,牧歌呢,伴歌呢?

雨丝子密密的,漫天撒下轻丝罗帐。田坝村和不远处的望山阁都成了淡淡的影了,那雨莫不真个就是桃花溪的情,桃花溪的韵?此时,对岸荷塘里只有那潮湿的渡船苍黑着,在原来的地方,静静地,静静地若有所思。

蒙蒙烟雨依然无声无息,无声无息地编织着暮春的桃花溪。风有草木的气味,雨有草木的气味,桃花溪有花草的气味,桃花溪那墨黑色嶙峋的崖岸有草木的气味。江水不倦地流,小旋涡似一朵朵水青色的小莲花,开在多少有些禅意的墨青色的溪面上。似乎有一叶小舟,倏地滑进烟雨,滑进迷蒙中的别离,从古到今,由远而近,招招手、惜别古人,惜别那诗意的陈年旧事。逝者如斯,而烟雨中的桃花潭却留住了永远的小舟,和在溪水流出的节奏中濡润出生命嫣红的桃花。

是谁在吟唱那首乐曲呢?我听见水面上有些声音,平平仄仄,殷殷切切……

茶·中国

800字 六年级 说明文

茶,是一种很健康的饮品,从古至今,受到世界各地无数人的喜爱。

茶的味道,很难用语言去表述。刚刚入口时略显得苦涩,但是慢慢的,就会一点点地甜,香甜的味道一点点变得浓郁,渐渐充满了整个口腔。虽为浓郁,但却不是像巧克力般甜腻的,而是一种淡淡的,清新的味道,口齿留香。但是,尝到这样的味道,是要慢慢地去“品”的,只有先忍受入口时的苦涩,才会感觉到到香甜的余味。也只有先感受到苦涩,才会愈发地去珍惜后来的甜美。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 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忙里偷闲地泡上一杯香茗,坐在藤椅上,钢琴轻灵的声音飘荡在空中,手中捧着一本诗集……这不仅仅只是物质上的享受,更是灵魂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的一个过程。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大概在晋代、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秀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中国,与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人制茶、饮茶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不但茶有好坏,连水,也分三六九等。中国自古就有“品茶先品水”的说法,并非什么水都能泡出好茶。除了有好的茶叶外,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五之煮”中介绍了煮茶和水品。“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是当时有茶圣之称的陆羽的评价。

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总之,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记叙文
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