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花开1000字

冷眼看花开

1000字 六年级 散文

中午放学本是被这不识趣的天气折磨的不敢迈出教室大门一步,可终于敌不过那不争气的肚子敛着身子慢慢地挪步出了教室。

我原本没料到今年的冬天竟是这滋味,冷空气不期而至。前两天穿着同样的衣服睡了一觉后就感到不大御寒了,须加些厚实点的衣物才暖和些。我的世界里的冬天仿佛就在一夜之间,来的飞快。

出了校门便发现忽的没了生机,常栖枝头的鸟儿还没来得及张嘴,往日追逐打闹的小猫小狗也没了影踪,就连落叶都茫然消散了,留下了光秃秃的枝杈。我想大概用“万籁俱寂”形容这荒凉一点儿也不为过。

我匆匆向前赶了几步,到了学校大门对面的小摊旁,各式各样的摊位,他们大多用的是煤气灶,那便成了取暖的好去处;还有一批批大口呼着水汽的同学。我忽然明白冷是因为我只一个人,况且我还不谙世故,穿得那么单薄,也难怪被老天折磨。

我抖了抖腿,又连忙缩了缩脖子。由于出来的比较晚,摊贩们有许多已经跑回了家,只留下了稀疏的几家耐得住寂寞的。我在旁边见那家卖有皮蛋瘦肉粥的小贩正麻利地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我是他的常客,几乎每天都会去买上一杯。权威的到处游说小摊小贩卖的都是垃圾食品,说能中毒,还会死人;我偏不信,我觉着这造不出多少的假。

我本不愿添人家麻烦,但他看见我后就立马微笑了起来,冲着我喊:“小伙子,今天又是来喝粥的吧?”我认真地回应了他的微笑,因为我觉得但凡别人对自己笑都是应当感恩的。

我答应道:“是啊,你家的好喝哩。”他听见这话笑得更是开怀了,我特别崇拜他们这些人的笑,分明吃尽了各种苦头,再加上这死天气,怎能不抱怨!

他重新麻利地把刚收好的高压锅拿了出来,我刚要习惯性地怀疑还热不热了,他先开口:“天冷,这粥放一会儿就凉了,我帮你再热热,别喝坏肚子了。”我听见这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话,本是冰凉的心忽然暖到发烫,我为我将要有的怀疑而感到无地自容。

大约两三分钟后他说热好了,还特地打开高压锅给我看里面的热气,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我愈发惭愧,连忙答应道:“好,好!”

他想快点拿出杯子,又想快点抽出吸管,可手似乎冻僵了,动作便显得很慢。他又露出了笑容,我在一旁默不作声地看着。

后来终于装好了,他迅速地提起来想递给我,却又迅速地收了回去,把袋子重新整了整,这才放心地给了我。

我把钱递给了他,又把粥接了过来。他收完钱后,立即用手蘸了蘸抹布,把高压锅收了回去。

我走在路上,刚发生的一个个画面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大概他早已习惯了一切,我这样庆幸着。

其实有时候,简简单单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为一颗心、一个人或是一座城镀上一层温暖的保护膜。我也似乎习惯了,用这冷眼去望那一树花开。

冷雨清秋

1000字 初三 散文

秋日将尽,冷雨微寒,窗外是潺潺的雨声,萧萧的雨幕,象落叶飘飞,似静夜飞花;灯下是清清的茶水,淡淡的书香,令诗情浓郁,让心绪飞扬,那就让我且随先人诗词的牵引,拨云穿雾,去感受雨为何物,竟能使昼短,能让夜长,能被人千古吟唱。

对于雨的描写,自古以来,佳句甚多。苏东坡的“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温庭筠的“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有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且无”都描绘出了潮潮润润的雨给人们带来的美好享受。只要雨不直落,风不斜吹,撑伞走在雨中,任雨点敲在伞面,再将伞柄轻旋,雨珠向四方喷洒,既而旋成了一圈飞檐。亦或是将伞抛到一边,把年轻的长发和肌肤交给漫天的湿意,这样的雨中即景我们一生又能赶上几回?!

骤雨初歇,景色清冽,诗人们难免会感慨万千,王维有《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仿佛将我们带到了世外桃源,这里不见喧嚣的车流,混沌的天空,只有风爽月明松清,让心情得到片刻的沉淀,也是不错。苏轼有《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是一种雨后扬鞭的快意,软草,轻沙,让诗人策马赶路心自闲,挥洒文字云雨间。

雨,很奇妙,当你高兴的时候,它象一首欢快的歌,隔了窗子听去,欢快悦耳,清韵悠扬;当你落寞的时候,它又变成一首忧伤的诗,雨打窗棂,凭填感伤。诗人们也常常借雨抒情,移情于境,将爱,雨,情,愁,织就成一张细细的网,网住了一颗颗孤独驿动的心。陈与义的《春寒》“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看似赞花,意在赞人,落笔生花,意味深长。晏几道的雨中落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都将这挥之不去的刻骨铭心托入了雨中,仿佛把独立的人、双飞的燕、飘洒的雨、凋零的花都融入了时空,化作了永恒。唐后主李煜的“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含思凄婉,未几下世。诗人身陷北国,中宵罗衾似铁,细雨潺潺盈耳,心绪无比哀伤,种种愁情,岂是一声对雨长叹所能承载!

雨不但可观,更可以听。听听冷雨。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听上去是那么凄凉,凄清,凄楚。还有她的《添字采桑子·芭蕉》描绘到坐听雨打芭蕉声的情景:“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凄楚之外,更添凄迷。聂胜琼的“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鹧鸪天》),可谓寄雨托思极品,恍惚中似见雨点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滴滴点点滴滴,细细琐琐屑屑,间间密密歇歇,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芭蕉,雨,都象是一颗湿漉漉的灵魂,在屋前窗外,呼唤呢喃。

窗外,秋雨还在飘飘洒洒,如烟似雾地笼罩着冥冥众生,想着重聚遥遥无期,往事过眼云烟,掩书长叹“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当雨声响起时,兀然独坐,静听天籁,只有听凭“古往今来多少事、都随风雨到心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散文
10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