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记1000字

求学记

1000字 初一

【求学记】

吕伊晨

雨雪霏霏,冷风阵阵。

太子宫殿前,跪着一个衣衫单薄、白发苍苍的老人。年少无知的朱标如今已长成大人,他看到他的老师跪在那里,连忙叫人赐座。

“先生今日怎么有空来我这处啊?”朱标问。那老人将手鞠了一鞠说:“今日,我是与您辞别的。”“先生,您要去何处?”“我年岁已高,恐已经不能再高居官位了。”朱标有一刻的失神,他原想挽留先生,但他看向先生那一头的白发,便不忍心再挽留。他看着窗外的雨雪,又回忆起少时,先生为了勉励他而讲的故事。

先生曾说,他小时候就十分爱好学习了。但是他的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我少时看着满墙的书籍,怎么也无法想象,先生为何会如此贫穷。先生说他总是去帮那些大户人家工作,但他不要任何报酬,他只想要那家的主人能够把书借给他。

他总是和他人约定好期限,计算着日子来还。每到冬天,十分寒冷,他那简陋的小屋总是抵挡不住寒气。砚台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他也还是在一刻不停地抄录借来的书籍。

他的手指被冻得通红通红的,无法自由地伸展,但他仍然不懈怠。抄写完了,他便把书抱在胸前,跑着把书还回去。那些人感动于他的勤奋、好学,总是很乐意把书借给他。

因此他在那艰难的环境中不断学习、成长。

朱标感叹道:一个人若是真心想完成一件事,就会不顾一切的啊。先生在那种环境中仍能好好学习,我为何就不能帮父亲打理好朝政呢?

朱标看着先生那历经艰难岁月的鬓发,又看着先生壮年的丰功伟绩,从心里感到佩服。

他看着先生远去的背影,想着:从此这朝廷又少了一代贤人呐。

【求学记】

杜依婧

宋濂手上捧着一卷书,轻车熟路地拐进一条小巷里。

到门跟前了,他便换了个姿势,一手抱着书,一手推开那扇因多年风吹雨打而有些坑坑洼洼的门。他的身子微微向书那边倾斜着,生怕书会滑落下去似的。

走进屋里,他更是小心翼翼地把书摆在面前的小矮桌上。桌子上一一陈列着砚台、宣纸和其他抄好的书,看起来是那么整洁,显得和周围的环境是那么格格不入。

放下书,宋濂急忙忙地跑去小溪边,用力地搓揉着手掌,像是要把皮磨掉似的。水是极冰冷的,用这样的水洗手更是极大的挑战。他硬是咬着牙挺过了这一关。

之后,他匆匆忙忙地一路小跑着回了家。到家后,他一屁股坐在小板凳上,眼神中带有欣喜,他握紧了笔杆,便抄起书来。

太阳一点一点落下去,夕阳还逗留在天边。天一点一点黑下去,一层一层地压下去。月亮正从东边升起,月色一点一点侵蚀着光明。

天黑了,当月亮占据夜空时,他好像才明白过来,匆忙起身,点燃那一盏破旧的细灯。如下,他又借着阴暗的灯光,写起字。

天不知道什么时候亮了,灯也灭了,宋濂趴在桌上,还打着小小的呼噜。

求学记

1000字 初一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我以崇敬的目光注视着高高坐在龙椅上的明太祖,听见他开了金口,不大的声音在大殿里回响,充满了震慑力。

皇上赐令让我主修《元史》,并且通过了我上书制定的一些朝廷礼仪。这种自豪感,让我觉得活着的感觉从未像今天这样真实。

看着屋檐上的脊兽,我不由得发起了呆。朱红的宫墙、闪着玉般光泽的琉璃瓦,以及梁柱上繁复华丽到令人惊叹的花纹,都让我有种做梦般的恍惚感。我借着一股恍惚感,忆起了儿时求学的往事。

我从小就极为好学,这不是我自夸,我是称得上嗜书如命的。但是无奈家境贫寒,就连养活自己都相当的困难,每次想看书,都只能低声下气地跑到那些家中有书的人家那里借。借过来,不是先读,而是先抄。把整本书抄下来后,恭恭敬敬去还给人家,然后才回家开始读。忆来还真是十分的心酸。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个大雪天,那时外面飘着棉絮般的雪花,对于那些有钱人来讲,他们自然是很开心的,会说:啊,多美的雪啊。可是却苦了我们这些穷人。那天我也照常借来了书,却不想天气这样寒冷,就连砚台都结上了冰,我的破草房顶多只能挡点雪,而无法给予我半点的温暖。手指动都动不了,更别提抄书了。什么鬼天气!我在心里暗骂。

正当我发愁之时,接下来发生的事,无疑是是雪上加霜——我的旧病复发了,它来得那样猛烈,连我自己都没料想到。

我蜷缩在冰冷的石地面上,双手双脚冻得发僵,几乎失去了知觉。我的肺似乎在大声地抗议,它让我剧烈地咳嗽起来,我像秋风中的一片落叶般瑟瑟发抖。

咳了不知多久,我感觉喉咙中涌出一股温热的腥甜。出血了,我迷迷糊糊地想。血液流出来,滴在了麻木的双手上,带了些许温暖。我挣扎着爬起来,借着这点来之不易的温暖,顺带把冻上的砚台在胸口捂化了,拿起毛笔奋笔疾书,一点也不敢放松懈怠。

终于抄完了,我一路跌跌撞撞地跑到了人家门前,双手把书奉上,顺便瞄了一眼书上有没有沾上我的血。没有,我松了一口气。而且也没有超过约定的时间。

也就只有那次是最危急的,我生怕过了约定的期限,人家以后就不再借我书了。自此,我仍保持着“借书、抄书、还书、读书”的例行惯例。也因此,没钱买书的我才能够读了那么多书,并且有了今天的地位。

突然有人拍了一下我的肩,我回神,“宋大人站在这儿干什么呢?”是同朝的梁大人,我微笑着回礼:“只不过在欣赏皇宫的美景罢了。”那人一愣:“这天天看都看了不知十几年了,宋大人不会看腻吗?”我眯了眯眼睛,摇头。

“大明的江山,看多少年我都不会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10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