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林村,我思念的故乡1200字以上

影林村,我思念的故乡

1200字以上 初三 散文

影林是饶阳县一个普通的村庄。她给了我早年的贫困,但我依然难忘她的养育,因为她使我懂得了如何坚强地生活。

我1965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弟兄七个,我是老七。从我记事起,家乡就满地盐碱,庄稼生长困难。一到春天,我和姐姐们到野地里,揪野菜,刮榆树皮,捋柳树叶,回家当饭吃。和许多小伙伴一样,夏天睡着光光的破旧凉席,蚊虫叮咬的浑身就象筛子眼,疼痒难忍。冬天呢,有时没有棉鞋穿,手,脚,脸,都有冻破的时候。我是喝着影林的苦水长大的。虽然这样,我依然爱她。哪有天下的儿女,嫌弃母亲丑的。

1982年6月,我考上了冀县师范学校,1985毕业后到饶阳县城工作。到现在,我离开这个村庄近35年了。回想影林,就象回想母亲,她虽然生活艰难,却给了我诚实善良的品德和坚强的意志。这是我做人的法宝。

1982年春天,母亲种地时候就有预感,她对父亲说,草娃今年中考,咱家也没有挣钱路。先种块瓜吧,等瓜卖了钱,好给娃子制套被褥。于是,父亲种了4分瓜地。那个年头,穷得也打不起机井,更买不起化肥。父亲拖着拐拉的身体和母亲桃水点种。等瓜秧碗口大,父亲推来自家的羊粪施肥。父亲每天都要挑水,从砖井到瓜地,父亲来回走几里地,一桶一桶地轮流浇着瓜秧。

看到父母的辛苦,我从内心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为了保证学习时间,我中午放学也不回家。带着高粱面饼子,抹点黑酱,加点葱叶,就算午餐。有时渴了,就跑到离学校附近的农户,叫声大娘,要口凉水喝。

进入冀县师范后,我记得父母的勤劳,我记得太阳底下流汗的心酸,我记得家乡的黄土地上父母劳作的身影,我记得遥远的北方有一个贫穷的村子叫影林……所以,我总是每天第一个冲到操场锻炼,第一个走向教室早自习,第一个课外活动的时候走进阅览室、图书馆,最后一个去打饭,最后一个离开晚自习的教室 ,如果我不珍惜学习时光,学好本领,怎能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家乡。

求学的日子,我没穿过一双凉鞋,我的衣服也打着补丁,但是,我把生活费每月都省下几块钱,买成我喜欢看的书,回家的时候,也给辛苦的父母,买上几个他们平时很少吃的白馒头。将近毕业的那一年,五姐到一家乡镇企业织布打工,每月24元钱。她一到发工资,就在信封里给我夹上5元钱。上初中的时候,她成绩名列前茅。可是贫困的家庭,容许不了两个人同时读书。姐姐自动放弃了考试,把学习机会留给了我。她出嫁的时候,我正在上学,她是否思念着上学的弟弟,她是否也想到当她以后有了孩子,也会重复她贫困的历史呢?

我不会忘记家乡,不会忘记那片土地的深情。然而我更不会忘记这片土地发生的父辈英勇的故事。

我从小时候就知道,奶奶和父亲打过日本鬼子,因为经常有外地工作的人员,来找我父亲给他们做证明材料。我是在奶奶去世8年后出生的。母亲也很少提到她。我毕业后,在县委党史部门工作。我有机会接待了一个给中央首长写回忆录的传记作家,而且这位老首长1947年土改的时候,还到过我家,看望过我奶奶。于是,通过我母亲,才知道了我奶奶的故事。

我奶奶叫苑居安,娘家是本县城北村人。由于脚大,人们俗称她为“大脚坤”。她曾是影林村妇救会主任,早期的共产党员。父亲徐秋荣15岁也参加地下工作,是游击队员。母亲说,她15岁嫁到这个村子,就和这两个“野人”过日子。奶奶脚大走得快,经常肩背手提负责交通。1939年,由于饶阳县城被日军占领,冀中军区在小范、清河、泊镇一代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急需军衣军袜等物资。奶奶带领几个妇女和抗日骨干,昼伏夜出,突破层层日军封锁线,把军鞋军袜及时送到新的根据地,因此,被上级政府评为抗日劳动模范。

他们的家,掩护过很多县委领导和抗战人员,是最坚强的堡垒户。居住的房屋曾被日军三次烧毁,奶奶不得不带全家,躲到村南的燕子洼过夜。父亲为掩护县大队一位领导,曾遭到日军的搜捕,并被日军打断了胳膊,日军的刺刀扎进了他的大腿和软肋,父亲也没有出卖八路军和党的机密。在狱中受尽了酷刑,奄奄一息,后来被当做死人抬了出来。父亲浑身落下一辈子的刀伤的疼痛。

父亲和奶奶的故事隐没了将近半个世纪,母亲也很少提起。我记得父亲临终时,拖着伤残的胳膊,对我说。父亲把你领到世上,咱农民无权无势,咱得要有良心。母亲也说过三尺头上有神灵,不管做什么,不要侮辱了老徐家的英名。我记住了。我记得父亲,曾亲手让我给他我念过一封老首长的来信,她称赞父亲是“冀中平原难得的庄稼汉”。

父亲去世15年了,我现在守着近百岁的母亲尽孝。现在的影林又怎么样呢?我虽然离开很久了,但我时时刻刻惦记着她的发展。当我听说她现在还是一个贫困级别的村落,我不得不感慨。从我知道的抗日模范苑居安奶奶,到我童年贫困的记忆;从我父亲是个游击队员到成为生产队长;从生产责任制到父亲1999年离世,直到今天。经过七十多年的岁月,生长在这里的左一辈右一辈乡亲,曾为之流血流汗奋斗的希望到底是什么呢?

影林啊影林,你何时变得繁荣富强。我相信你的明天会变得更美好。

影评《罗马假日》

1000字 初二 读后感

《罗马假日》,这部让奥黛丽。赫本闻名遐迩的电影,至今仍为世人所赞誉,成为一个不朽的经典。

梦一般的故事

一位到罗马访问的英国公主,逃离行宫,与一位美国记者乔像普通人一样度过一天的故事。明媚的阳光,错落的古道,友好的市民,宽敞的鲜花广场……公主所走过的地方没有被特意安排上宏伟的建筑,显眼的地标,浪漫的场景。一切让人恍若在梦中,而此时,安妮和乔的那段纯真而青涩的感情也在悄悄萌生。

一天过后,公主决定回到皇宫,负担起公主的责任。于是这个浪漫纯美的故事才有了一个结局,只是这个结局略显伤感。赫本饰演的安妮公主也许多想就这样沉醉在罗马的一片明媚与斑斓中,尽情恣意地享受普通人的快活,但现实让她成为一个公主,她也只能自甘如此。当安妮与乔分别时,那在黑暗中独自寂寞却毅然决然地回到皇宫的身影,让我刹那间看到了安妮公主身上所映射出的一种责任的力量与光辉。她不仅仅拥有绝世的容颜,还有她的高尚的心。

令人感伤的结局

在童话故事中,就算是公主与平民也能收获完满的结局。然而故事的发展直至片尾,才发现它并不是童话,而隐隐透出的悲凉。安妮和乔在分别后再次在公主的新闻发布会上见面,安妮终于又重披上了公主的华袍,再不复那日的生动可人,只是罗马和乔带给她的回忆,对她的一生来说都足矣了。当安妮被记者提问最喜欢哪个城市时,安妮并没有说出已经烂熟的外交辞令,而是噙着泪微笑着说,Rome罗马。我的心却也在微微颤动。

乔站在人群中,注视着公主在众人的簇拥下渐渐离去。最终整个宫殿都变得空荡荡的了,乔终于收回目光,转身而去。他的脚步声“嗒,嗒”,感觉整个世界仿佛都静了下来,越来越轻,变成了一个未尽的梦。

电影闭幕了。却带给所有观众一种沉重感。但这样又何尝不是一个成功的结尾?尽管不圆满,却摇曳了人们的年轻的心,在戛然而止之时激发了观众的未了之情和心中留存的美好。也许,正是这不完美的结局缔造了整部影片的完美。

今昔罗马

电影中穿插的罗马美景是一大亮点。从古街,罗马古斗兽场,教堂的真理之嘴,再到台伯河畔,都是那么悦目,配合着黑白的画面,彰显出一种优雅的恍若隔世的美。

今日的罗马,尽管依旧繁华美丽,比起那个定格在电影里的永恒的罗马,却显得单薄无力。那个罗马,因为有了电影的润色,仿佛在向人们倾诉着一切。想起了它,就想起了安妮公主在这里的一次梦的旅程。

对于罗马来说,《罗马假日》已经成为了它的一个标志,一个象征。

一天的唯美假日

在电影中,安妮和乔从相遇,相识,相爱,到相离仅仅用了一天。这24小时的爱情让许多人动容。我在荧幕外也能感受到一种最初最纯的情感。

天下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假日,它只应该珍藏在1953年的那个罗马里。在岁月的长河里,永不褪色。

温暖,美好。这就是《罗马假日》。

初二:徐凌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