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长江七号》有感600字

观《长江七号》有感

600字 五年级 观后感

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久我观看了电影《长江七号》。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小狄的单亲孩子,小狄的爸爸穷困潦倒。但为了让小狄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爸爸借钱把小狄送进了贵族学校读书。一天,小狄的爸爸去世了、小狄听到消息后十分伤心,也十分后悔没有听爸爸的话。但这时奇迹发生了,小狄的爸爸送给小狄的玩具——“长江七号”发挥了它身上的特异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对我们的感触却很深。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经常对小狄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去偷,不去抢,要努力读书,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两户人家,一家比较富,另一家比较穷。他们都各自生有一个女孩。富家的女孩自以为家庭环境好,从小不爱读书,还看不起穷家的女孩。而穷家女孩却很争气,读书很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后来那位富家的女孩,由于从小不好好学习,最终一事无成。而那位穷家女孩,由于从小用功学习,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那天晚上我想了好多好多,久久不能入睡。对比小狄,我们是幸福的,有吃,有穿,还有玩。个个都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他们对我们多疼爱啊。但我们又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中有好多同学生在福中不知福,没有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有的成天看电视,玩游戏,没有认真写作业;有的上课不听讲,脑子总在东想西想,老师提问时答非所问。如果这样,长大后还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吗?  希望大家也能够像小狄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江苏泰州靖江市江苏省靖江市城西小学五年级:曹冰冰

虚与实

1200字以上 初一 议论文

几天前,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先生对我说:“你写的书法太过于凌乱,有些轻浮,虚出太多,实处很少,你应当学会虚实结合才对!”我茫然的点了点头,他随即就给我做示范,写下了大大的三个字“思且行”。“思”字,稳重而不呆板;“且”字,巍巍而立;“行”字,苍劲有力,如山间老松,正面朝阳。这三字,不乏浓墨之处,也略带虚笔,所谓虚实结合,恰到好处。老先生言传身教,让我领会了不少。

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让我一刻也不能停止思考,季羡林说人生时时、处处都得思考果然不虚。在同学、玩伴中,我自命是一个“实”的人: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实实在在。学校老师安排的任务,家里爸妈吩咐的事情,总会想着一个“实”字来解决,但也总避免不了会出差错。因此时时会有这样、那样的小烦恼。然而,想到还有比我更实的人,在做着比我更本分的事,胸中的恼怒也就少了些。

既然我看中了“实”,那就会多了些“敌人”,与实相对的就是“虚”,看中“虚”的人就不乐意我了,因为我常常堵住了他们的嘴,让他们说出些“懒得和你说!”、“和你没有共同语言”之类的触及心灵的话语。他们说多了,也很烦、很累;我听得多了,压力也大。

单说“虚”,在我心中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可言,若真要强加一个定义,那就用“虚假”来谈吧,说直白点就是耍小聪明、不做好自己事的人;补服从安排不务正业的人,在我心中统统都是虚假的。他们常常有办不完的事,不论是好事,或是坏事。

再者,虚假的人大都是做事前大肆渲染自己的学问有多深、才能有多高,做事时却处处抱怨外部条件,怨天尤人,总之就是做不好事。但是他们也有独特的优点,那就是适时的幼稚:校园走廊上、树荫花园边以至于教室窄窄的巷道里,总少不了有他们的欢声笑语。笑,代表了他们内心的喜悦,时时处在幸福之中,不会顾及到下一步的忧患祸福、多么天真浪漫!我羡慕他们的那种心态,而那种心态,那种感觉在几年前就远离了我。

母亲出门打工也有些岁月了,她叫我放假时去她那儿耍,我和着笑答应了。

看到母亲的那一刻,我心中不禁一颤:眉头上的皱纹增多了,面颊瘦削、泛黄。她叫我时,我分明听见了她沙哑的声音,已不再是我童真时代、教我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天使般的声音了。

她告诉我她今天只上半天班,下班很早,怕我无聊,叫我和她一块去。怀着对外面精彩世界的憧憬,我欣然去了。

我和她走进一个黑暗的幽长车间,她告诉我这就是她工作的厂房,里面充斥着一股刺鼻的油味。接着看见了一些工人在打扫厂房卫生,旁边站着一个神气的、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他正在厉声呵斥着,见我妈妈来了,先是责备她来晚了,若是看见哪儿没弄好,便是痛骂。妈妈对我说这就是她的生活,她已经习惯了。

我不再笑了,表情沉得跟木头似的。想起工厂的场景,不觉有些害怕。

我开始厌弃热闹,喜欢清静、独处,因为只有那个时候我才会静心思考,思考自己的得失。对于别人无端制造的笑声,我尤为憎恨、唾弃,以为是无稽的,我当然不会笑,众人就会面面相觑,猜忌我的内心,时间长了,也就明了了我。所以,他们认为我是无聊的、毫无情趣的,和我没有话说就不言而喻了,这就为我的孤独添了重重的一笔。

看见同学打成一片、笑成一团,唯独我喜欢特殊,不知自己是否落于人后。背后多有议论我古怪之类的,我也能理解。我很迷茫了:我还要坚守我的“实”吗?“虚”固然浅薄,但不可不有,“虚”人人有之,独我拒之于门外,就会有人看不起我,更不会有人理解我、懂我。若是以“实”为本质,“虚”为表现,那人们会不会透过表现看到本质呢?

还记得在书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完美人生,应当虚实结合。现在想想,确实如此,自己还处于人生的起步,懂得也还不算太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五年级
观后感
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