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900字

刷新

900字 初三

那场大雨,刷新了整座城市。

雨水从天上倾倒而下。我站在家中封闭的阳台上,透过窗户看向雨水中的城市。最远处是那时常被灰尘覆盖住光辉的大厦,雨水的冲刷,就像是上天在用一盆盆水浇在玻璃上,把灰尘冲下,顺着楼壁向下滑落。

再向近看是马路,路上的车变少了,人也变少了。路上的污泥被雨水击打,变为一条条褐色的小溪流入下水道。街边被丢弃的烟头、废纸,像是褐色小溪中的船儿,也一起流入下水道。路边的栏杆终于也痛痛快快地洗了回冷水澡,冲去了身上平时无人打扫的污泥,露出了白色的皮肤。

再近处是街心花园。变化最大的,要数那草坪。平时被人们踩入泥中的小草在这雨水的淋洗下,冲去了头顶上的泥土,再次露出了点点青绿,即使无法立刻直立起腰身,却也显出丝丝的生机。树木不甘被草坪比下,也在雨水中换上了新衣,平时被尘埃围住的叶片为自己编织出翠绿的衣装,如同一位将要出席盛大晚会的少女,亮出自己最美的色彩。公园中的其他生物也不示弱,平日里鸟儿被嬉戏玩耍的小孩追逐,早已不敢出门,可现在也有一两只胆大的小心翼翼地跳出,在雨中梳理自己的羽毛。

雨渐渐转小,天气渐渐转晴。我换上鞋,走出家门。

大雨,刷新了这个城市。

平时总是发灰的天空变蓝了,不是颜料中那生硬的“天蓝色”,而是一种任谁也无法调和出的柔美的蓝,那是仅能由大自然配出的自然色彩。平时总是呛人的烟味消失了,清爽自然的泥土霸道地充满了我的鼻腔,让我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平时总有的灰尘也被雨水打败了,它们不甘被雨水融合,嘟嘟囔囔着就流入了下雨管道,再也无法出头。阳光终于不再有所阻拦地洒下,被树叶这位裁缝师剪碎,洒落在地上、草坡上和一切享受它的物体身上。

近处的绿无法完全挡住远处高楼的庞大,没有尘土的阻拦,它的光辉终于散发而出,与干净的马路一高一低,相互呼应,现代感十足,又与近处的自然美相得益彰。

这场大雨,刷新了整个平日被尾气、垃圾和灰尘包围的城市,使它焕然一新,清爽动人。

那么,什么时候这样的刷新或许不再听从上天的安排呢?什么时候可以由人们自己来刷新城市呢?又什么时候可以不必再刷新城市,而使它一直保持靓丽美好的形象呢?我跑回家中,关掉了可以不待机的电视,打开了窗户,关上了日光灯。真希望下一次就可以了!

让经典回家

650字 初三

站在历史近处,经典重现,一字字,一句句,勾起美好的断想。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重读《诗经》,我不仅读到了炽热的爱,还读到了征战的痛,更读到了乱世之中百姓的苦。谁说《诗经》只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谁说只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看,那“雨雪霏霏”中饱含多少人难以归家的愁苦?听,那“无食我黍”的悲愤是多少百姓共同的心声?《诗经》以最浪漫的形式传达着最深沉的情感,它是先民的歌唱,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又似一眼清泉,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最原始、最深远的力量。让经典回家,让《诗经》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重读《论语》,我突然发现,那个白发苍苍的孔圣人并非是我印象中慢条斯理、一板一眼的“书儒”。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为了实现“仁”的思想,他在晚年仍周游列国、处处奔波;为了教导学生向善,他苦口婆心,甚至声嘶力竭。他心系天下,心系百姓,为社稷而急,为百姓而急,为“仁”的思想不能传播而急。你听,“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不就是他真切的心声吗?你听,“朝闻道,夕死可矣”更是他对真理执着与追求!让经典回家,让“仁德”融入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之中。

站在历史远处,重读经典,我们听到亘古的风翻过书页的声音,内心回响起的,是对众生的悲悯之心,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历史,是五千年来无数华夏子孙血与泪的交织,而经典,则是在这样的岁月长河中所产生的结晶。让经典回家,是让先辈的精神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间;更是让那些永世的传承,万古流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9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