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民俗——武汉之行1200字以上

我眼中的民俗——武汉之行

1200字以上 三年级 叙事

2013年11月8日,爸爸妈妈陪我去广州省中医院做伤口拆线,这是我第二次赶赴广州,第一次我是去做切除手术。这一次,我们先陪妈妈来到武汉参加考试,在武汉呆了一天,然后再去的广州。在武汉期间,趁着妈妈考试,爸爸带着我去了武汉长江大桥和户部巷民俗小吃一条街。我就给大家说说我眼中见到的民俗。

我们下了公交车,步行了大概200米,首先看到了户部巷的老戏台子,大家看下这张照片。戏台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爸爸说如果是传统节日,大概会有唱戏的班子在台上表演吧,台上会有穿着红红绿绿的演员,唱着依依呀呀的古戏,台下会有围的水泄不通的观众们,鼓掌喝彩,小孩子们应该会骑坐在大人的脖颈上凑凑热闹。

然后我们就进入了民俗街,这条街的两侧分布着很多这样的小推车,大家看这张是水果雕刻的(这是西红柿、猕猴桃、这些黑色的是板栗,)、这张是葫芦雕刻工艺的(葫芦因为发音和“福”和“禄”相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寓意着“福”和“禄”,是福分和官禄的象征)、这张是我看耍猴表演的照片(我那时伤口还没有拆线),很逗、这张是我体验捏泥人的时候,在我的再三央求下,爸爸同意我花50元钱和四十分钟坐下来请这个爷爷捏了一个小小的我。看,我还带来了这个小泥人,大家看看像不像我呢?这张是我拿着画好的糖画,是一只蝴蝶,当时很可惜没有留下照片。其实就是一个大伯用一口大锅,把白糖加热融化,然后用一把铁勺子舀一勺起来,在一块白石板上画画。勺子里的糖水一边流下来一边就凝固成他想画的形状,画完之后就用一根竹签压进去,再用一块又薄又软的铁片铲起来,就成了我手里拿着的棒棒糖了,我想这大概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棒棒糖吧。还可以画龙、画鸟、画鱼、孙悟空等等动物和人物造型。

这张照片是户部巷小吃一条街的街口,进去之后就是这样了,一条狭窄的步行街上挤满了行人,大家都在边走边看,边买边吃。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盐焗鹌鹑蛋,外面这一圈是粗盐巴,里面全部是一个个小鹌鹑蛋。先把盐巴加热,利用盐巴的温度把里面的鹌鹑蛋焗熟,咸味也就进去了。这是武汉的小吃——热干面。这小笼包我也吃了,这是豆皮摊子,就是两层薄薄的豆皮中间铺上结实的糯米饭,然后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卖,味道嘛,一般,但是不尝怎么知道呢?我还吃了面筋,还有肉夹馍。武汉最有名的就是周黑鸭的鸭脖子了,就像江西的煌上煌一样。因为怕辣,我没敢尝试。

我现在重点给大家说说捏泥人和耍猴捏泥人的过程很复杂,这是最后做好之后我拿着小泥人和这位爷爷的合影。爷爷的手很巧,只见他揉、捏、按、压、推、挤、剪等等手法,调色、塑形。重点刻画了我的五官和发型。大家看,我的黑眼珠他是一点点揉成小圆点粘上去的,那么细小的眉毛也是他做好之后粘上去的,我身上的扣子他也一个个按照比例做好了,这衣服上和领口上的花纹是爷爷用梳子在上面压出来的,很巧妙吧。泥人一开始是很软的,一压就变形。怎么带着上火车呢?我聪明的爸爸把小泥人装在一只矿泉水空瓶子里,放在旅行箱最底层,这才安然无恙的带回到家里。

现在我再来给大家说说耍猴表演吧。大家看这张照片,现场有耍猴人和三只猴子,一只最大,我觉得是猴爸爸,一只稍大,我认为是猴哥哥,一只最小的就是猴弟弟了。一开始他们表演了徒手接飞刀,只见耍猴人把三把水果刀甩出去,丢向猴爸爸,猴爸爸左手接住一把,右手接住一把,最后还用嘴巴咬住了一把,看到这惊险的一幕,观众们立即爆发出一阵阵喝彩和掌声。(这亮晃晃的就是水果刀了)

然后他们表演了翻跟头,耍猴人对猴爸爸说“三个”,可是猴爸爸只翻了两个就怎么都不肯翻了,耍猴人气急败坏,从包包里找出一条长鞭子要打猴爸爸,没想到猴爸爸这时候也从包包里找出了一把菜刀吓唬耍猴人,吓得耍猴人一下跑出去好远。僵持了一阵之后,耍猴人又从包包里拿出了一把假枪,虽然是假的,但是猴爸爸却不知道啊,它以为是真的,结果一下就吓得四脚朝天,立马躺在地上装死认输了。哈哈,是不是很好玩呢。观众们也哄堂大笑起来。小猴子这时候就端着盘子到人群里来讨钱钱了。大家看的高兴、开心,都纷纷把手伸进自己口袋掏钱出来。

这张照片是当天下午我们在武昌火车站检票进站以后的情景,武昌火车站很大,进站的列车也很多,所以进站上车的通道有这么宽敞。这样我就和爸爸妈妈一起踏上了南下广州的火车了。其实,在广州,爸爸妈妈也挤出时间来带我去参观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在那里,我不仅亲身了解了古代墓葬的殉葬和陪葬文化,还正好赶上了北京故宫博物馆在那里举办的典藏如意展览和出土的陶瓷枕头展览。下次有机会再和大家一起交流吧!我的介绍完了,谢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不辞辛苦,找机会带着我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谢谢!

三年级:小苗苗玲

我眼中的江阴——南门记事

1200字以上 五年级 写景

生于江阴,印象中这个城市的老人总会在言谈中提及几个似乎非常着名的地方,诸如“河东街、石子街、忠义街、石方庵”,细细追向后,才知道这些都代表着南门那块属于历史的地界。我曾试着按图索骥,去看看老城居民口中的这些地名有着何种魅力,却发现原来历史真的如同尘埃般吹散,而我能找寻的,只有孤独蜿蜒着的忠义街了。

清晨—待字闺中的江阴

当东方露出一抹鱼肚白,夏日清晨的金灿阳光渗透过云层,落在这城市中时,南门这片生活在历史中的街道也开始焕发出它自己的生机。

本就是生活节奏略显安逸的城市,周末的清晨尤其显得安静,不会像大都市一般,似乎夜的繁华落幕后,总会留下一片狼藉的景象。江阴的清晨更似一位待嫁闺中的少女醒来,朦胧中总是彰显着生活的惬意,但又不失属于年轻人的活力。忠义街,这条躺在城市南边的老街即是如此,虽早已繁华不在,却没有沉寂下来,在这里甚至可以见到城市中许久未见的炊烟。住在老街上的城市居民会早早的起床梳洗,架上煤球炉,烧上一壶开水,厨房也在此时开始热闹起来,一些老人家总是对早饭尤其重注,他们认为可口的早饭才是一天精神地开始。相邻的大叔们会搬出长条木凳,聚集在某个没有燕巢的屋檐下,讲讲山海经,聊聊民生时事,谈论国家大事,似乎这群六七十岁两鬓斑白的人更有指点江山的从容气度。

江阴,本是一座民性刚烈的县城,历史上惨烈的守城八十一日,便足以看出这样一座小城居民的灵魂中蕴藏着何等惊世骇俗的强大力量。却无法忽视这座城市的水乡气质,水乡人的柔情和对生活的追求早已溶于血水之中。初识江阴,便择一个清凉的早晨,漫步于这条仅有200米长的巷道内,听着较吴侬软语硬朗的江阴方言,体会属于这座城市的似水柔情。

午后—淡然精彩的江阴

户外骄阳似火,老街也变得格外安静。原来属于这里的繁华商业,并没有给老街留下太多的绿荫。偶尔路人会发现有那么几户人家的大门敞开,目之所及似乎廊道的另一端便是护城河,屋内的老妪坐在竹编的小椅子上,手摇蒲扇,未见一丝汗水,似乎仅隔着一道门,夏天的炎热便已被阻隔。老奶奶还会以非常灿烂笑容询问是否要去屋里,躲避外面的“热头”。我不禁宛尔,似乎手上的这瓶冰镇饮料此时此刻如此扎眼。

有时候,江阴就如此般安静,犹如一片世外桃源,看似平平淡淡,但每一户的精彩生活都犹如一幕银屏,一旦瞧上一眼,便被深深吸引。午间的江阴,像一位少妇,典雅却也热情似火,看似平凡的外表,却有着无限精彩的人生。

黄昏—静谧安宁的江阴

黄昏,现在的老街甚至都没有路灯,仅靠着零星几座店铺昏暗的灯光,更显得静谧。忠义街牌坊散发的灯光似乎会迷惑很多想一探究竟的路人,却也被其中的“幽深”所吓退探险的脚步。老街上的居民好像睡得尤其早,仅有的几阵声响可能源自巷尾的小酒吧,或者中间的某个私房餐厅。听说小酒吧原是一间书吧,于此不免有些扼腕、叹息,理想的生活与事物总会和现实有诸多差异,就像江阴一般,再美好的事物终究无法抵过现实的残酷,但谁又能说这不是生活百味中的一味呢,且显得那般真实。所以,在黄昏来老街并不能完全看得清每一栋建筑的轮廓,能体验到的仅仅也只有于静溢中透露出的安宁。

江阴,就似一位贵妇人,雍容华贵的外表之后隐藏的是对家人的呵护,不曾有惊天动地的举动,却凭着心中的坚持,保留了生活中最重要的安宁。

“朝宗门”、“忠义之邦”、“抗清守城八十一日”、“二月初八集会”,南门给江阴留下了最真实的历史记忆。即便诸多建筑、地名都已只有了文字的记载,但老城的老街上,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从来没有消散。横亘与城市之南的忠义街,已然是小城市民对南门、对老城的最后念想。

江苏无锡江阴市辅延小学五年级:小泽兮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三年级
叙事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