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回眸里900字

文化的回眸里

900字 高三 议论文

——由寒假“人与文化”活动联想到的

古老而神圣的人类文化,在遥远的旧时空里蕴孕着,只待有一天,人们把它发掘。美丽而神秘的人类文化,在静谧的星空下观望着,只待有一天,人们把它展现。精神而智慧的文化,在大自然的视野里激越着,只待有一天,人们把它融化……

博览中外,纵观今古,文化的足迹深深嵌在历史的回眸中,文化的身影亦成为历史回忆的不可遗忘的风景。

它是火把,照亮迷惘中人类的道路;它是卷尺,衡量探索中人类的进程,它是甘露,濡养困倦人类的心灵;它是天阶,激励奋斗中人类的意志……它正如诗篇呵,从远古的时空走来,娓娓道出精神,物质与爱的凯歌。

是李春等人日夜苦思,倾力设计,才有了宏伟壮观的赵州桥;是马克思睿智超前的思想,坚定不移的信念,才有有震惊全球的《共产党宣言》;是李时珍磐石般的决心,以身试药的勇气,才有了世界巨大文献《本草纲目》;是爱迪生对科学的执着,自力更生的毅力,才有了家喻户晓的电灯;是曹雪芹阅历无数,看透王朝,才有了寄寓深意的《红楼梦》;是海伦?凯勒真诚的爱和才情的飞扬,才使上百残疾儿童重获温情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震撼人心着作的问世;是李春燕爱的热情,纯澈善良的心,才使她那瘦弱的肩膀,承受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人就像是一个载体。人类说不得是文化的创造者,只是文化的发掘者。文化本是无形无影存在大自然的定律,是人类发现或是通过某种途径探索出来,但也只有人类才能把这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说人类是文化体现出来的载体。

文化的体现方式有很多种,从人的言行、举止、思想品质、起居作息、文字表达可见;文化的种类也多,从精神空间,物质的场所,爱的传递可得,但即然人作为载体体现文化,当然,也能成为文化的体现和传播的干扰因素。

这让我想到中国史上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初衷是站在文化的立场上,奈何江青等人瞒天过海,侮陷好官,到后来已经转化为以利益为中心,盲目信从为主流的大灾难。可就在这段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多大的阻挠!一场文化的浩劫啊……

文化是心灵的濡养剂,正因为那个时候文化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才使他们迷失是非,黑白不分,反信谗言,就连毛主席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完全没有想到,当他们在反“走资派”的时候,文化摆在哪里,却还口口声声说是“文化的革命”!

就在古代爱琴海周边的国家,也有为了战争而忽视文化发展的史实!

流失的时光里,我恍恍惚惚听见文化的哭泣……它的每一滴泪,就像絮絮的低语,却在脑海回转,萦绕不散;它的每一个颤栗,仿佛都衬着人们迷失的心境而过,伴着无奈和失落……

曾经辉煌也曾经失落过的人类文化,此时在这和平与发展的年代,回顾过曾经的步伐,再次以坚定迈开向前……因为我们看到了――

人们反思着,探索着,踩着原来文化的基步,奋斗着,凭着人类特有的思维与智慧,文化史上再创辉煌--

文化不再是地球上的环流,已经成为驰骋宇宙的飞船!

文化背后

900字 六年级 散文

奥运开幕式的场景在几天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而现在一切的疑惑与猜想也该告一段落。中国是个具有强大包容性的国家,即使不是土生土长的奥运也无法避免要融入中国文化的色彩。因此,奥运只是个舞台,是彰显和传播文化的载体,同时也给中国文化增添进了不少新的元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场在中国大地上因觉醒而翻卷起的文化热仍在弥散持续,但我们最好能跳过恢宏壮丽的舞台,仔细探寻文化背后隐藏的东西。

在奥运开幕式上,一幅画卷贯穿了整个过程,中间华美而壮丽的文化彰显,无疑是奥运史上的一大亮点。也许是因为在短短的时间内,要容纳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实在不易,况且面对的是对中国文化并没有多大了解的外国来宾,除了表演也许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反正人家就爱看这个。然而,这却折射出了文化觉醒背后的形式主义,一种盲目的文化继承。

文化并不是一样形式的东西,我们要的只是它的芳魂,而不是它的躯体。听说现在许多城市小学已经适当在小学生的课程内加入了经书的内容的真正内涵,否则那就只相当于给这些孩子一根甘蔗,然后让这些小孩拼命去啃,这样的做法是毫无意义的。

另外,我们可以经常听到看到所谓的“国学热”,谁今天讲了庄子,明天就讲了孔子;虽然说在经典讲学中加入一些通俗的元素,更能适应大众,但在商业的炒作下,许多东西已经偏离了原来的方向,开始逐渐暴露出弊端。而且每个人对经典的解读都不同,我们应鼓励自己去品读领悟,而不是接受某个人的灌输,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个方向而已。不过人们却更愿意有空的时候就跑过去听一下讲学,过一把文化瘾,毕竟“快餐”确实吃得方便,又不用自己动手,回家的时候顺便向家人打几个文化饱嗝就算了事。于是大众文化的方向也开始脱轨了。

同时,那些自称文化传播者却自得其乐,以为自己身上肩负了多大的使命。是的,但遗憾的是,他们的方向确实欠妥。有些人自以为张口带出几个有关文化的词,闭口又咀嚼几下,这样便是继承文化了。其实不是的,我们要的不是形式或是几本书,即使是知道一些相关的知识,也离文化的大门太远。

因此我觉得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与此相应的情感。否则你就算是把古人的服饰都摆出来,也比不上一方瓦带给我们的温情。瓦联系了对故乡难舍的情感,对童年记忆的回溯,还有对秦砖汉瓦等的联想,只有我们内心持有这么一种情感,文化才真正和我们的生活挂钩,文化才开始焕发出它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想象夸父拄着拐杖奔赴逐日,精卫携起微石欲填沧海,士大夫不悔的铮铮铁骨,文人在竹林流水旁的弹奏,这些给我们内心的冲击往往比几本厚书更来得猛烈,也更能吸引我们去追溯过去,将自己化身为过去与未来这条文化长链上的一环。

我们不愿沉浸在物质构建的高楼里,也不愿让那发霉的文化外衣裹得透不过气。

相比这些,我们更愿执着于一份情感,任自己在文化长河中,漂流远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议论文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