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孔里的自省1200字

瞳孔里的自省

1200字 初三 散文

清晰深邃的漆黑安静地从某一个角落射过来,手里的木梳穿过尘埃呆呆地掉落到冰冷的水泥地上,我恍惚间又在分神了。搞不清楚究竟在想什么,只是一直看着镜子里的瞳孔,有一种快被吞噬的感觉,一瞬间听不见任何喧嚣,也看不见除瞳孔外的任何东西,那种漆黑,仿佛要一直射出一种力量穿透心灵。

一直睁眼,视线随着时光慢慢模糊,泪水灼烧着那曾经的冷漠,面对朋友,自己也惊异于曾经有过那样淡漠疏远的表情。现在,它们都消失了。而我们,是否也应该好好学会自省,用瞳孔好好审视自己,看看曾经的单纯和善良,是否会为此刻自己的冷漠逃避而感到不安。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我们所投射的,正是最原始最纯洁的自己。

走下去,为别人出谋划策时,忍着疼痛褪下伪装,他人的偏见,由他们去,只要自己选择的路途和方法是正确的,那么就坚持下去。没有所谓的疯癫和固执,我们不过是在用我们自己的方式为这个社会做出我们能够做出的贡献。拾荒也好,歌舞也好,乃至是领导干部,都是在用自己的力量,配合着同伴奋斗着。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都以生命的平等为基础,表现出了人格和各项基本权利的平等。好好活着,时刻审视自己,伪装得久了,就走到镜子前好好看着自己的眼睛,漆黑得那么深邃,纯蓝得那么圣洁,为了这份深藏的高贵品质,你做的每一件事,请先问过良心再去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复杂的社会里,充满了竞争,每个人都希望赢,可每个人都输过。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大笔的财富,可每个人都落魄过。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冷漠,每一个人都吝啬到不肯施舍的地步。你曾帮助过的人都有可能是你的朋友,他们曾经的窘迫,都可能是我们曾经处于的阶段。在别人的低谷时期,伸出援手,我相信我们能够做到。

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我们每个人的瞳孔都深藏着同情心,唯一的不同,不过是表现的深浅不同罢了。我们可以防备伪装,但我们不必冷嘲热讽,今日的弱者,明日就是呼风唤雨的强者,自然,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我们总要有一些竞争意识,在人之下,就努力奋斗,做好每一件小事,在人之上,就平和待人,谦逊学习。如此,我们总有成功的那一天。看过很多诸如处事多少多少条的东西,总觉得是变味的潜规则。莫不然我们要学会人前献媚,背后刺一刀?

若是我自己,就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打好基础,踏踏实实地学习,定时温习。若有人无谓辱骂,只为自尊争回所有,却不怒吼报复。我知道,事实的力量永远胜过雄辩,说我做的不好,那么我只要改好我做的不好的地方就是,去争辩不过是浪费口舌罢了。偶尔怒气冲上来,也是独自暗思,反省自己,这样做是否真的能够解决问题?除了这样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期待着,人人友善,路不拾遗,百户不闭的生活。我们无法实现平均富裕,因为那对于好吃懒做的人来说是厚待,而对于埋头苦干的人而言就是不公平的割舍。所以,我很喜欢现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我们没有必要去偷盗去贪污,那终究是要被还回去的东西,拿在自己手里只会带来不安。有的人,生活得很富裕华贵,却一生孤独。而有的人,过得很平淡,却辛苦着也幸福着。钱财终究是身外的物品,它不会随着你的离去而陪着你一起腐朽,而内心的真善美,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追求的。给自己的心灵配一个近视眼镜,让真善美落在心的视网膜上,模糊那些金钱的铜臭吧!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瞻仰历史人物陈金城、陈伯达故居

1000字 六年级 叙事

之前曾听说不少历史人物的故事,但对于家乡的历史人物----陈金城、陈伯达了解得很少。今天带着好奇与敬仰,在爸爸的带领下,我们乘坐摩托车,迎着和煦的春风,驰向台商投资区洛阳镇岭头村,参观这座名人故居。

穿过南惠高速高架桥下,约莫两公里,就到达岭头村。村中央一条两旁绿荫葱葱的宽阔水泥道延伸至陈金城、陈伯达故居。来到故居前埕,六对醒目的“中举”石碑立于大埕两侧,这无疑就是“四代书香,三代举人”的历史印证。目视前方,有一个正在挖掘、兴建的大池塘,看来这里真是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呀。

一进入故居大门,门头左侧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示范区----陈金城故居,并附文曰:“陈金城故居占地1600多平方米,三大落五开间,前有砖埕,边有‘勉斋学馆’。故居内陈金城中举之牌匾及残存碑柱石刻,有陈伯达一生着作目录及部分照片、墨迹。”

步入大门,古香古色之韵扑鼻而至,在第二落大厅两侧分别张挂着一块陈伯达的题词牌匾,左侧文字内容是:“英勇的惠安妇女万岁”,右侧为“向支援惠女水库的人民解放军战士致敬”。带着万分敬仰之情,我们走进右边一间宣传室,里面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之后,陈伯达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委托回到家乡福建调研,曾两度视察指导惠女水库工程建设,给家乡人民带来精神鼓舞和物质支援,我为当年惠安女勤劳勇敢,艰苦朴素,同心同德携手共建家乡的精神所感动。

人物介绍栏中我们了解到,陈金城是清朝刑部支南司主事,进步思想家,爱国士大夫,参加过抗英斗争,与林则徐、魏源颇有交往。陈伯达,是中共早期党员,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是担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时间最长的一位,前后共达31年。

浏览完陈伯达、陈金成等有关介绍后,我们走进第三大落,大厅堂前横梁上悬挂着三块牌匾,上面写着:“文魁”(两个)、“俊士”字样,大厅左右两侧分别悬挂着“节孝”、“孝子”之牌匾,正中央一块为“恩荣”两字。这无形中彰显着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价值。

紧接着,我发现第三大落左边护厝有一间木制平房,房间的门紧锁着,里面却灯光通明,抬头一看,上面一块横牌写着:“陈伯达出生童年住房”,面积约15平方米,房间墙壁和窗台基本保留着原来的风貌,透过那个小小的石头窗户,可以看到内侧墙壁张挂着一些关于陈伯达仙逝吊念等照片。当年这样的简陋屋室,却能培育出这样的历史名人,实在令世人敬仰呀。

参观完这座历史人物故居,我们缓缓离开,回头目视,思索万千,灵魂深处为陈金城、陈伯达这两位历史人物的非凡事迹所深深浸润。他们勤俭朴素,聪明睿智;他们追求卓越,乐于奉献;他们热爱人民,服务祖国。我们要向这样的历史人物学习致敬!

六年级:wyt说140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