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闹鬼”记1000字

厕所“闹鬼”记

10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园岭小学六年级十四班  小晋

“大新闻!”“八卦一路”又在唠叨了……唉,这个宇宙上,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的大新闻?难以置信啊~“什么?你们竟然还不知道!厕所……闹鬼了耶!”她用空灵神秘的语调轻声说(真是的,一身鸡皮疙瘩)。

“吃饱了撑着啊?无聊!”大家兴致马上低了下去。“百分之百!会自动冲水!”她不依不饶地说。我们虽然嘴上一副不信的样子,心里却早已经在猜测:听她的口气,不像是假的……

于是,我们发挥了极好的团结性——下课一起溜去厕所。正当我们鬼鬼祟祟地踱进厕所……

“喂!”“妈呀!不要伤害我们,我们都是小学生啊!”“回家立刻给你烧香!

”……当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的时候,我们吓得三魂飞了七魄。“原来是‘八卦一路’啊,吓死我们了……怎么你这么神出鬼没的?”我们不禁松了口气(糟糕,衣服已经被大水淹没了,呜嗬!你们还是来了吧?还一副勇者无畏的样子!”“八卦一路”得意洋洋地说。

“好,同志们!那固若金汤的‘要塞’此刻就呈现在我们眼前,冲啊……”“慢着,如果真的有鬼,先把我们给‘咔’了呢?总得拿个武器吧?!”某位诸葛亮世的提议道。于是,我们瞄上了乖乖躺在地上的扫把,把它给“分解”成了木棍。

此时,阴风阵阵,直穿透了我们的后脑勺(其实一点风也没有),还看到纸钱,也在空中飘荡着(不过是有人闲着无聊拿纸发泄)……一缕幽谧的阳光透进了窗子(明明是很灿烂啊),而我们出神地听着,空旷的走廊上,渐渐逼近的脚步声(走廊当然空旷了,人都走光了嘛

“喂,你不用这样吧?不就是用木棍捅门么?手抖地像发了羊角风一样!”“你也不算好,出这么大的汗算了,干脆大家一起捅门算了!”我很不耐烦的说。我们得得瑟瑟地拿起了木棍,一下、两下……

“嘎吱!”一阵恐怖的地狱之音!门竟然自己开了闸(刚才可是怎么捅也捅不开啊,莫非……)“妈妈呀!”大家手足无措,这让人心惊胆战之时,非常念本地大喊起可爱的母亲来,那木棍像沾了肥皂一样划开了……

与此同时……

"哗啦!”水漫金山我们已经呆若木鸡,嘴巴张地要掉到下巴……“愣着干吗?快逃啊!”一位独醒的老兄立刻爆发出一声大喊,我们才清醒了过来,顾不得淑女风度,立刻开始了“末日狂奔”,生怕自己落在后面被鬼给解决了……

“哈哈……我们刚上学的时候可真逗!那一次记得一个人的鞋都跑掉了!”回忆起当年,我笑地岔了气。“好象当年跑掉鞋的是你吧?”一位仁兄贼喊抓贼地说……总之,这段闹鬼记让我们记忆犹新。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再也不会为这种事情而紧张了。其实,“礼貌鬼”请我们进门,是由于惯性所致。至于那个“水鬼”呢……现在研究成果尚未出来,可能是水管出了问题吧(可够含糊的)!但有一点很明确,我们即将告别久违的童年,但我们不会再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了,同时,这段滑稽而充满童趣的回忆,也会铭记在我们心中。

厚积薄发

1000字 初三 记叙文

“韬光养晦”与“展露锋芒”,前者强调避世低调,后者主张积极入世张扬自我,表面看来是两种对立的处世态度。细一分析,却不然。古语云:“板凳要坐十年冷”,在我看来,“十年板凳”正是“韬光养晦”的阶段,最终目的却是“一举成名天下知”,是“锋芒所至,马到成功”。因此,没有长时间的“韬光养晦”,“锋芒”只怕也无从“展”起。

首先,为何这样说呢?“韬光养晦”的积累过程可以为“展露锋芒”的阶段打下牢固而坚实的基础。诸葛亮隐居隆中数十年,当天下英才争先恐后投奔明主以逞其才之时,他却不为所动,潜心耕读,静观天下形势,“韬光养晦”地深思熟虑之后选择加入了当时并不被普遍看好却极具发展潜力的刘备集团。隆中之对后,诸葛亮锋芒毕露,日后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乃至六出祁山之举,正是建立在这“韬光养晦”的基础之上。为创作《史记》,司马迁默默无闻数十年收集查考资料,最终成为“民间史家第一人”;曹雪芹隐身西山,躲开朝廷“文字狱”、“鹰犬”们的注意,批阅《红楼梦》十载,几经修改。正是这些“韬光养晦”之举,不为人知之中低调做人,苦练“内功”,为日后的“展露锋芒”打下了基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伟大的成功背后,往往便需要长时间无人关注之中的努力准备,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方能厚积薄发。倘若小有所成或未竟全功便大肆宣扬,极有可能锋芒未展即为对手所害,或者成为“众矢之的”而陷入被动,终无所成。

其次,“韬光养晦”过程中的调整过程可以为“展露锋芒”奠定更良好的心态。“韬光养晦”是一个隐忍的过程,是痛苦的自我沉淀过程,因而必然面对心智的极大考验。鲁迅留学归国,大展鸿图却诸事不成,于是身陷迷茫。他隐居绍兴会馆,八年中与古碑文字为伴,远离文坛的喧嚣。在时代的黑夜中,鲁迅擦亮了双眼,坚定了唤醒“铁屋子”中国民的救国之道,从一个迷茫的知识青年蜕变成为了一个有坚定信仰、顽强不屈的革命先驱。而他八年前的救国同道们或者被北洋军阀剪杀,或者沦为政府鹰犬。试想如果鲁迅先生当年没有选择于“韬光养晦”中磨练心智,重新审视自己,而是匆忙地“荷戟上阵”,最终顶多也只能是一个普通的“写手”罢了,待文思耗尽,便湮没无闻了。所以,“展露锋芒”所需的良好心态,往往便在“韬光养晦”中培养而成。

“韬光养晦”如此重要,然而现今很多人却追求时时刻刻锋芒毕露,妄图永远被鲜花和掌声所包围,而忽略了这重要的“韬光养晦”阶段。于是,想要一夜成名者有之,试图靠碰运气而大放异彩者有之,而真正能踏实做事,用心准备者却少之又少。这种忽视“韬光养晦”的心态大部分来自于目前人们的浮躁。人们越是浮躁,便越急于“展露锋芒”,于不可得后便越加浮躁,形成恶性循环。其实我们何不静下心来,“韬光养晦”,收起浮躁之心呢?这样,我们最终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放平心态,“韬光养晦”,“展露锋芒”之时一定不会遥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记叙文
10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