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550字

品茶

550字 五年级

我们全家都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外婆则更“土”,生活在杭州最有名的茶叶圣地——龙坞茶村。我每次去喝茶大多都是“囫囵吞枣”,今天在外婆这里就准备来好好品一品杭州特产:西湖龙井。

打开茶叶罐子,小心地取了一小撮扁平而手感滑腻的茶叶放入杯中。那墨绿中带着几缕嫩黄的极品茶叶静静躺在杯底,那略带苦味的芳香使得杯子周围都染上了茶香。

“哗”地一声,倒入热开水,茶叶被水流冲得直打转儿。有的立刻沉入水底,有的安静地浮在水面上,还有的像一群欢快的鱼儿,时而下沉杯底,时而浮出水面。渐渐地,它们舒展开来,轻巧纤细,颜色变得嫩绿可爱。茶叶们像一个个小人儿,整齐地站在杯底。清新而浓郁的芳香扑鼻而来,弥漫在整个房间里。我摇了摇杯子,吹了口气,透过薄薄的热气,看到茶水已变成黄绿色,澄净透亮。

我沿着杯口嘬了一口,“哇,真苦!”我皱起了眉头。外婆说:“囡囡,细细尝一尝,还苦吗?”我又喝了一口,下咽后许久,口齿间还游荡着清新的气味。“好一点儿了。”我说。第三口,我学着外婆的样子,让茶水在口里停留一会儿,苦涩味过后,居然感到一丝淡淡的甘甜。若不细品,或许无法发觉。虽然清淡,却又甜得那么令人着迷。我反反复复地品味这杯龙井茶,只为追随那一丝甘甜。

望着窗外满眼的绿色,我边品茶边回味着外婆曾说过的话:人生就像这茶叶一样,只有苦过之后,才能品味到甘甜。

书籍的姿态

800字 五年级

世纪末的激流岛,黑夜的眼睛亮起,急切地向天空寻章摘句;大变动的时代语境下,我们依旧执着地寻找光明,渴望从触碰文学中体察爱与诗性。在对阅读的“生态关怀”中,书籍正朝我们走来,以更近的姿态,融入我们的生命脉络。

作家唐诺有言:“好的读者应该勇敢些、坚韧些,走向那不作声、不叫嚣的寂寞书架一角。”的确,书籍、文学,从不搔首弄姿,长期以一种近乎“高冷”的姿态摆渡于生活迷津中。二十世纪初,阵阵《热风》刮过精神荒原,文学成为鲁迅先生用以“引领国民性的灯火”;上世纪下半叶,书籍的社会功能被畸形膨胀,“伤痕文学”“寻根文学”等被抬高为时代的号角与旗帜。过犹不及,反向的思潮因而生发,我们开始质疑文学救赎的功能是否纯属妄念,“读书无用论”也已悄然流行。当文学的意义被过分放大后,读者甚至产生了“阅读信心匮缺”,在对文学“距离甚远”的思维定势与刻板印象中,书籍难逃被束之高阁的命运。

可喜的是,今天,文学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驰入我们的视野中。或许,明史也曾冷清寂寞,《明朝那些事儿》却能拨开历史的云翳;或许,金朝仅是教科书上一个模糊的符号,《射雕英雄传》却再现了剑影斑驳的朝代风云。而这也是学校提倡阅读,设立读书心得分享会的初衷——将书籍与个体的人文感悟相关联,触发植根现实的心灵体验,而非带来文学与现实的脱节。

人文学者赵越胜曾在《燃灯者》中,大力倡导与周辅成先生研读伦理学经典般的“严肃阅读”。但,将视线放宽至现实议题中,对“严肃阅读”的推崇使众多带有趣味性的“白话史”、“武侠小说”沦为口诛笔伐的对象。然而,多数雅俗共赏的文本,都并非在倡导“低幼化”,摒弃沉潜深流的思考,而是在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在贴近受众的姿态下散发灵性、传播多元。

调试与彷徨的转型时代,文学将以何种姿态面朝我们?是并肩而行,抑或是渐行渐远?于我而言,我更偏爱一曲与日常相应和的牧歌,一种来自“精神共同体”的启蒙。诚如社会学家齐泽克所言:“当你在自己日常生活体验中都能看到某个哲学家诸概念的痕迹,那个时候,你才能确认你对那个哲学家的真爱。”

从最远到最近的碰触中,我们方能感受到文字最坚实的力量,觅及精神原野上最静美的乡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五年级
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