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点一盏灯800字

给自己点一盏灯

0
0
800字 初一

灯,用光明驱散阴霾,让旅人踏向坦途,使勇者走向智慧。

——题记

灯光虽不比阳光,却为人点亮前途;灯光虽不如银河,却献出丝丝明光;灯光虽不胜萤火,却依旧璀璨绚丽;灯光虽不抵烟花,却依然光鲜耀眼……

有一个僧人,黑夜时走在路上,因为没有光亮,被撞了好几下,突然,拐角处闪出一盏灯笼,僧人没有在意,可僧人听见旁边有几个人说到:“这个人明明看不见,却提了一盏灯笼。”

僧人听后,向这个盲人走去。

“你真是一位盲人吗?”

“是的,我从出生就见不到一丝光亮,对于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

“那你为什么要提着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让别人以为你不是盲人吗?”

“不是的,我听别人说,一到黑夜你们就变成像我一样的人了,于是,我提了一盏灯。”

僧人感动了:“你实在太伟大了,为别人点了一盏灯。”

“不,我是为了我自己。”

僧人迷惑了:“你怎么为了自己呢?”

“你刚才有没有被别人撞过?”

“我刚刚就被人撞了两次。”

“我就没有被人撞过,因为这盏灯既照亮了别人,又让别人看到了我。”

僧人醒悟:“我一直在四处找佛,而佛就在我的面前啊!”

故事中的盲人即用手中的灯笼助了人,又用灯笼助了自己。

朋友,当你犯错时,请点起灯笼,寻找自己的短处;当你落败时,请点起灯笼,寻找前途的光明;当你懊悔时,请点起灯笼,寻找未来的璀璨;当你迷惘时,请点起灯笼,寻找迷途的知返。

助人即助己,要点亮自己的“灯笼”,就要先点亮他人的“灯笼”,为他人的“灯笼”送去真挚的祝福。

为自己点一盏灯笼,点一盏宽容、无私的灯笼,点一盏无畏、团结的灯笼。点一盏友爱、朴实的灯笼。

明灯可以照亮路途,而心灯可以照亮人生。

再亮的灯也会造成阴影,而心中的灯会让人更加明澈。

清亮的双目可以让你更明晰的看清事物,而清澈的心灵可以让你更明朗的了解事理。

心灵亮了,双眸就亮了;心明朗了,世界就大了;心宽阔了,隔阂就小了……

朋友,为自己点一盏明灯,去照亮自己的心路,寻找自己的理想吧!

家乡的味道

800字 初一

每次回外婆家,便是去吃食饼筒。

外公负责买菜,外婆负责炒菜。去菜场买几只蟹,挑几只虾,抓几把螺,再捎带上几种蔬菜。回头,把菜洗好,丢进铁锅里,洒下油,将它们快速地翻炒,不会儿,屋里便充斥着那诱人的香气。

每当这个时候,大人们总在楼下啃着瓜子聊聊琐事,阿姨妈妈她们则去帮外婆做饭。而小孩呢,便在楼上玩游戏,追逐打闹。玩得累了就跑下来冲到厨房口看看饭菜做好了没有,妈妈总是拦着我们不让我们进去添麻烦。没办法了,我们只能在厨房门口把脖子伸得老长,眼巴巴地看着正在大锅中被翻炒着的美食,吞咽着口水。而妈妈看我们这幅德行,总是说道:“看你们猴急的,别急别急!马上就可以吃饭了。”

炒好后的菜一盆盆躺在桌上。外公便开始摆好架子吆喝着大家吃饭。有时候,我正玩着兴奋,外公便走上来,说了我们一顿:“刚刚急着要吃,现在又不吃,快下去!”说完便嘟着嘴走了,而那香气早已钻入我的鼻中了。

老家的习俗似乎有个规定,吃食饼筒必须先放米线,而且要放最多。我摊开面皮,盯着那红红绿绿的食材,看到什么便夹什么,丝毫没有不好意思,一副不管不顾大吃到底的样子。夹完后,便卷起面皮,料理在其中,鼓鼓胀胀的,正想一饱口福,却没想到,“咝”一声,这面皮竟被我撑破了。无奈,只得不甘心地放回碗里,心里也一下没了那情趣。

大家边吃边聊天。哈哈哈,累了一上午的外婆坐下来,也受到了大家的盛待,我们争先恐后地为外婆夹这夹那,外婆只是笑呵呵的,时不时说道:“够了,够了。”说完,又开始发笑。屋子里打着暖气,我们的脸上红得像个红苹果,不仅仅是热的更多的是那其乐融融的亲情散发出来的温暖吧。

吃不完了,便开始“打包”。不过,食饼筒的打包方式有所不同,要一个个先用面皮把它裹起来,第二天便可以煎着吃。我特别喜欢吃煎过后的面皮,不像之前那样易碎,而是极脆极脆,咬一口,整排牙齿发出“咔嚓”的声音,满嘴的油腻却显得异常的香。

回到宁波后,便很少吃到食饼筒,偶尔看到路边的小店在买,总会忍不住想起外婆做的食饼筒。咬一口,是香的,只是少了那味,那是故乡特有的味。我知道,故乡其实和许多地方也一样,只不过其间蕴含了一种特别情感。那是家人淡淡浓浓的亲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