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那些事儿1200字以上

读书那些事儿

1200字以上 高三

饭可以一天不吃,觉可以一天不睡,书不可以一天不读。无论豆蔻而立,亦或不惑花甲,唯独对书情有独钟。正如数学使人逻辑,英语使人开阔,物理使人缜密,历史使人博学那样,读书,或者说语文、文学的真正用途路在何方?近年来一众尖子生对数理化往往青睐有加,矛头对准语文的,是不屑一顾,故作一脸呆滞状。但若窥察历史,尖子生们可洞若观火,后贻笑于大方之家了:在西方“希腊三贤”苏、柏、亚三代师徒哲人可称为文学大家,古中国孔孟儒家、老庄道家也能归为文学一类。由此观之:尖子生蔽矣,文学先于科学,书是早于数理化的!此刻不少人心里恐会打鼓,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一时间动摇起来,何不再雪上加霜地思考:我们认识的文学家多,还是科学家多?深掘脑髓,似乎文学家占据了大片脑细胞,浪漫的那一片——《唐璜》拜伦,西风云雀颂雪莱;深刻的那一片——《彷徨》《呐喊》狂鲁迅,《家春秋》《雾雨电》挽巴金。而科学家的那一片仅有寥寥几人罢了。于是乎,便可探索读书的终极意义。

暂且直截了当摆明观点:科学治人之表,文学治人之根。把探索比作钻隧道的话,科学是技艺、是方法,文学是激光标线仪,说直白些,定方向的。如果没有这东西,就会出现这头的工人直接钻穿,钻了个向西斜的隧道,那头的工人同样直接打穿,可能又打了个向东斜的隧道。又譬如二战德国的政治家、科学家们,都是凤毛麟角的人才,自己脑瓜里智慧无穷,非放到插圈弄套、荼毒生灵之事上,他们书念得少,文学性与智商成反比,发明个毁灭地球的物件,也把自己的家掀个底朝天,是够愚昧的了。

书籍就摆在那里,阅读也一一照做了,但为自己读书仍旧是少数人的,多数人除了装模作样、故弄玄虚,什么也不会。幼时会以读书的名义将父母耍上几遍——脸色忽作认真状:“我读书呀,我读书呀!”可待父母一从眼前消失,就立即闪到一旁玩去了。中学时代大都是为了考试而被迫阅读,还有不少脸上蒙着“文艺青年”面纱的人会终日捧着本厚重的小说做样子,自认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此为虚荣。至于青年一代,阅读的人即呈雪崩式减少,为生计奔走效劳,回家的样子常常让人不寒而栗,面色苍白如鬼煞,立即扑进被窝,过一会后,眼睛却盯住手机,铜铃大小,愈像阎罗。接近中年,无论是大腹便便的彪形大汉亦或是皱纹横生的七零妇人,又重新捡拾起读书的习惯,活了半辈子,他们明白生活不仅没有远方,还有时时的苟且,他们只是在书中寄予自己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心满意足罢了。待老年后,有些老头儿老太太甚至不满足于看书读书,蠢蠢欲动写起书来,送予亲朋好友人手一本,接书时自然蛮尴尬的,不拿是不给面子,拿了又是铺张浪费,当初何必干这等麻烦事!

倘使面前放着世上唯一的一本书,有甲、乙、丙、丁四个同样为学习苦不堪言的学生。甲厌倦学习,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不敢造次,只得拿起面前的书消遣,打发青春已逝的光阴。乙是个对老师惟命是从的人,老师刚下命令:“所有同学读这本书。”乙毫不耽搁,一个箭步抱走书做起任务来。丙是个虚荣心泛滥的人,一碰起书,记书名、作者、梗概、主旨、技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气呵成,因为老师强调了:“考试考这本书。”丁是个平常人眼里的踏实孩儿,上次考试的受挫,丁依旧充满信心,得知本书关于主人公如何坚强面对生活时,丁更是孜孜不倦的阅读,愈发努力。

读书是为自己读,消遣、任务、功利,一项也碰不得。如果只是为阅读而阅读,那阅读大可不必。

人是铁,书是钢,一日不读心里慌。世界读书日,尽情享受作家射出的这一只灵魂之箭。

面对读书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读书。

比平常多读一点,读好一点。

谈读书

1200字以上 高一

我可能是个乖孩子。你看那古人匡衡凿壁偷光,熬夜读书;你看那季羡林教授儿时钻在米缸里读书,害得家人找不到;你看那夜晚点着煤油灯读书的高尔基,给自己惹了一鼻子的灰……

我不应该问是什么让古今中外的人如此着迷,因为这个问题太好回答,但我还是要问,为什么书有如此之大的魔力,可以将人牢牢吸引,为之痴迷?

要搞懂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说说书是什么。在发明了造纸术后,人们对书的理解越来越趋向于现代意义上的书籍。然而,表面上看,一本薄薄的书貌似没什么实际用途,不过稍厚一些的书或许可以用来当砖头盖房。你可能会笑我“嘿,兄弟!别傻了,书怎会有烧出的砖坚硬呢?”你说得对,书这件东西,不能让你冬有避寒之所,夏有纳凉之处,顶不了一日三餐,抗不过风霜雨雪,那为什么人们得到书还如获至宝呢?这时,你可以找出《中国古代建筑史》,在这本书中,你不仅能知道房屋建筑的基本内容,还能知道从古到今建筑背后的经济、政治背景,你可以通过书上的知识掌握建造房屋的一切本领。可以说,在这里,书是立柱,是房椽,是斗拱,是榫卯,是精美的琉璃,是大器的汉白玉浮雕,是秀丽江南的青砖黛瓦,是雄伟壮观的飞檐翘角。这样,书的价值可不等价于一块土砖了吧!

书之所以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零零碎碎,是因为它有自己丰满的形象特点。他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你可以回到三国钦佩英雄人物的忠肝义胆,也可以向爱因斯坦请教《相对论》的深奥知识。它是质朴的,也是浪漫的。你可以和汪国真一起朗读《热爱生命》,也可以和李白一起领略蜀道之难。它是温暖的,也是刺痛人心的。你可以安静地和毕淑敏“与这世界温暖相拥”,也可以和莎翁为哈姆莱特的结局悲哀。总而言之,书是一位宽宏而包容、仁慈而善良的人生益友。

虽说书是位人生益友,但“你以为我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至于为什么要交这个人生益友,来听我为你详谈。周恩来总理在青年时就曾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他勤奋读书,努力让日后的中国像那句话一样:“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现在的中国,如他所愿。周总理个人的成就与他小时候的勤奋苦读是密不可分的。若是没有满腹诗书的支持,他怎会充满底气地使中国发声,在中国乃至外交史上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你可以将自己的目标定为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但要明白,实现这个理想的道路必定是坎坷而漫长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读书便是你圆梦之旅的第一步。

读书的意义需要自己用心领悟,而怎样去读书,也是值得人思考的。众所周知,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哈佛大学,从中走出了8位总统和33位诺奖获得者,攀上了“教育的珠穆朗玛峰”。若想知道哈佛的学生是怎样读书的,你可得起个大早,去凌晨四点半的哈佛图书馆看看。虽是凌晨四点半,但图书馆早就灯火通明,不闻人语响,只有翻书声。不用说,哈佛学生的读书量是不可估量的。在图书馆,哈佛著名的二十条训言就张贴在内。“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精英之所以为精英,是有原因的。读书就是这些学神的“学神”。别再问我该怎样读书——如果你想改变自己改变生活改变平庸,就去读书;如果你想成为伟大的人,就去努力读书。

读书不应该是属于文人学者的标配名词,而应是每个人的人生益友。书从来不是或华丽,或晦涩,恰恰相反:

书是一缕风,一缕清风,愈清愈怡人;

书是一杯茶,一杯浓茶,愈浓愈飘香;

书是一壶酒,一壶老酒,愈老愈醇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高三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