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京赶考精神800字

进京赶考精神

800字 高三

“赶考”一词源于古代,指古代考生为参加京城科举考试而奔赴旅途的行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的便利,进京赶考的现象已经消失,但“赶考”一词却流传下来,成为新时代了辛勤努力、追求目标的象征。

“考”,即考试,是科举考生赶考所追求的目标,是“赶”的方向与目的,为这一考,需要无数的辛勤付出与不懈的努力。君不见无数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的研发创新,那是他们为了祖国科技实力的健强这一考而奋斗;君不见众多医护人员在病房中的细致负责的救护,那是他们为了病人的健康这一考而努力;君不见工程师们统筹规划反复测量,那是他们为了一栋栋美观实用的建筑拔地而起这一考而拼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试,而不辞辛劳,勤奋刻苦地为之赶考便是收获理想成绩的唯一途径。

古之学子赶考,以求中榜,继而酬壮志,报国家。今之人民何尝不是如此?考出理想成绩不是最终目的,为国家民族复兴的大业才是根本。毛泽东主席把进驻北京,统筹建国喻为赶考,何不是为了建好新中国,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康,给中华人民一张满意的答卷?钱学森等留洋学者归国亦可称为赶考,考的是两弹一星这道大题,以求中华之科技不再落后,使东方雄狮觉醒。赶考是为了家国天下而赶考,望以一己之力考出优异成绩,回报祖国。

在“考”的同时,“赶考”一词,也注重于“赶”,只有赶路奔京,方能入京应考,它是“考”的前提与条件。相对于“考”的结果,“赶”则更加注重过程。正所谓“赶,急迫之意也。”正因为道路遥远,所以步履更要加紧,正因为前途光明,所以愈加期待,脚下生风。自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人民知道路途遥远,与其他富强国家差距较大,所以加倍努力赶上,同时相信美好的明天终会到来,所以追赶愈发的迅速。进而能不断创造新辉煌,谱写出新篇章。对于正处于青年的我们,“赶”一字亦有深意,“考”前著一“赶”字,蕴含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勇担大任的使命感,重任在肩的责任感。

愿你我脚下生风,赶新时代之考试,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为祖国谱写出新时代的美丽华章。

赶考精神

800字 高三

在古代,通过乡试的学子们千里迢迢进京赶考,为酬壮志报国家。而今日,报国无门已成无所事事者的托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非必过“独木桥”已成现实。但亘古不变的是“赶考精神”的传承。

“赶”即追逐,亦有时不我待之意;“考”则可广义的理解为最终目标的验收。“赶考精神”在我看来,是永无止境的追求与对美好结局的希冀,是向上求索的目标,也是脚踏实地的稳步前行。

国家在赶考,1949年三月,毛泽东主席将筹划建国比喻为进京赶考。考的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面对复杂形式的解决能力与领导一个国家的魄力与胆识。七十年来,党和国家以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赶考精神”在一个个五年计划的脚踏实地中走来,令一个固步自封、了无生机的国度摇身一变,成为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国家,这便是党交给人民的完美答卷。

中华民族在赶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最坚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正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动力,走在伟大复兴的赶考路上,而能推动民族前进,达到“考场”的,是少数精英的引领与大多数普通人的艰苦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人民英雄们默默的,有意无意的推动着中华民族走在赶考路上。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坚守开山岛三十二年,其对祖国的热忱与忠诚,便是“赶考精神”的一部分。袁隆平以九十高龄奋斗于一线,其上下求索的精神,敢于实践乐于动手的精神,也是“赶考精神”。修理天安门广场的“华灯班”在五十度条件下确保华灯正常运作,其于困境下的坚持亦是赶考精神。而王继才夫妇二人守岛无差漏,袁隆平“超级稻”亩产数1200,华灯于夜晚初上,都是赶考者为国家、民族交出的不朽答卷。他们的答卷促成了国家在赶考路上的进步。

于我们自身,一次次的赶考浸透着我们的汗水与辛劳。能力与本领也得以锤炼。正如古时的先贤,今日之先辈一般,我们也怀揣着理想走在了赶考路上,虽“道阻且长”但仍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赶考精神”走向一个又一个考场,完成人生的答卷,实现自我的价值。

鲁迅先生曾说:“有一分光,发一分光,有一份力,出一份力,不必计较多少。”赶考不亦是如此吗?积土成山而风雨兴,我们亦应竭诚努力,为自己,为民族,为国家发光出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