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船的经历400字

坐船的经历

400字 三年级 记叙文

泉州市鲤城区立成小学三年二班卢恬恬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第一次,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也数不清。下面我就拿出一颗给你们说说吧。

那是去年暑假,妈妈带我坐船从长春去吉林的五虎岛,我第一次尝到了坐船的滋味。

上了船,我和妈妈找到座位,可我还没坐稳,船就开动了,我一不小心就摔了个嘴啃泥。妈妈被我的狼狈相逗得哈哈直笑。我很生气,站起来用头顶了妈妈一下。

过了一会儿,我觉得没意思,幸好船上有娱乐项目——钓鱼。我拿来鱼竿,挂上鱼饵,轻轻放入水中。等了一会儿,我觉得有些不对劲,拿出来一看,原来我拿的不是鱼竿,而是一根竹竿,我生气地把竹竿一扔,坐在船上看风景。水面上风平浪静,倒影依依,景色十分美丽。可好景不长,看着看着,我觉得脑子很晕,又很恶心,趴在船上,头往出一伸,“哗啦”一声吐了一大堆,水里的鱼以为是鱼食,全都游过来,可不一会儿,鱼闻到了味就全逃了。别人都笑了,我可笑不出来了,都要难受死了。

我呕吐了数次,终于到岸了。这次,我真的感觉到坐船的种种滋味了。

本文写于2009年7月5日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900字 初三 散文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可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三年级
记叙文
4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