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900字

陪伴

900字 初三

童年记忆里最为清晰的便是那咿咿呀呀的维扬戏曲哼唱声,它陪伴了我好多年。

小时候,奶奶爱听戏,最爱听维扬戏。每逢二月二赶集,便会带着我去听戏。我们一起坐在小板凳上,那猩红色的毯子已变得陈旧,边角卷起,还有几个烟头烫出的黑色小洞。我分不清那青衣和丑角,但仍记得那出《窦娥冤》,“屈死鬼誓愿都应显,千古悲歌窦娥冤。”那抹着深色胭脂的女角儿吊起了长长的尾音,时而上扬,时而下沉,一个个音节有的短促有力,有的绵长悠远。在我看来既不像说话,又不像唱歌。从开场到落幕,我没听懂几句唱词念白,觉得那特别的唱腔怪得很,倒有一点趣味。这样听着,一年又一年,它陪伴了我的童年。

尔后,赶集渐渐散了。奶奶便改成带着我去听巷尾的吴老太拉着二胡自弹自唱。那吴侬软语的清新小调,伴着青石瓦上的绿苔,木板缝隙中的小水洼,还有黛色的方砖,烟色的云朵,雾气氤氲,气息缭绕。声音从巷尾飘出,越来越远,越来越轻,慢慢弥散在水乡小城的青砖黛瓦、流水小桥之间,与天地连成一片。

有时,奶奶也打开电视机,熟练地调到某个特定的频道,或尖细,或粗犷的调子随即飘出来。那时,根本不去注意,但那种调子萦绕耳际,偶尔听进一两句,仍是一知半解。时间久了,听进去的就多了,慢慢地也听出一点趣味来。印象最深的还是《包公断案》,脸涂抹得漆黑的包公,声音抑扬顿挫,一扇络腮胡随着他的手左摇右晃,鼓锣之声不绝于耳。寒暑更迭,又是数年。

时间悄悄流逝,不知从何时起,打开电视机,再也听不到那咿呀之声,看不到那水袖飞舞,银钗晃动……过后再做什么事,都少了那戏腔的陪伴。奶奶脸上的落寞一日多似一日,常常坐着发呆,而我也不自觉被这些情绪所感染,有些心不在焉。即使不曾真正明白,也早已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这戏曲着实陪伴了我许久,不论阴晴,雨雪,悲喜,哀乐,从未缺席。从何时起,它悄悄淡出了我的生活?细想来,大概是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电视里各种商业广告越来越多,迎合年轻人的娱乐节目接二连三,原来的地方戏曲节目日渐式微消亡。

不止这戏曲,还有小时候随处可见的泥人,剪纸,很多很多,如今它们都难寻踪迹。它们也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一代代人的回忆,陪伴着一代代人成长。它们的消失,也是文化的失落!

记忆深处的那句话

800字 初三

“记住,书法不仅是练字,更是练心!”我望着墙壁上悬挂着的行书字幅,细细品味父亲这句话的含义。

那天,我无意碰见父亲在书房里练书法,便在那驻足了许久。父亲悬肘执笔,挥毫泼墨。乌黑的墨汁刚触到洁白的宣纸上,便迅速渲染开来,当将那片白色都覆盖成了飘若浮云的行书,看着细若蚊足的牵丝,他抬起头,搁下毛笔,父亲满足地自言自语,又似在告诫我:“书法,看似枯燥无味,但却是让人静心的一味良药。”

看着父亲那么投入,我趁父亲不在的时候蹩进书房,学着父亲的样子练起字来。正值夏日,烈日肆无忌惮地散发着它的威力,树上的知了不住地鸣叫着。不一会儿,内心开始烦躁起来,或是因为练字的枯燥,或是心思已经飞到娱乐上去了。手开始随意在纸上书写,宣纸破了,曾尖尖的笔锋也秃了,书桌上一片狼藉。

父亲走了进来,抚了抚我的肩说道:“练字就是练心啊!内心切忌急躁冒进。改天我带你练习吧。”说罢,便离开了。

不久,父亲在书房里置办了一个小书桌,供我使用。父亲练字的时候就将我叫过来。恼人的三伏天,连地板都散发着热气的。我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取下毛笔,将宣纸铺在桌上,用镇纸固定住,往墨砚上倒了些墨汁,浓郁的墨香扑鼻而来。我深呼了一口气便提起了毛笔。悬起了手肘,落笔,墨汁在薄如蝉翼的宣纸上迅速渲染开来。三点连写,交相呼应,竖、横折后带起下方的“子”,那龙蛇竞走的字体便出现了。

忽然,电话铃声打破了书房的寂静,父亲挂过电话,转而对我说:“朋友有些事要处理,不能再陪你练习了。记住,练字就是练心,内心可不能浮躁啊!如果这点寂寞都耐不住,能成什么大事?”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电风扇“吱吱呀呀”的声音愈发清晰。手心的细汗止不住往外冒,内心愈加焦躁起来。我一会儿站起,一会儿坐下,我索性搁下毛笔,不练了。可看着父亲晾在书桌上的字幅,耳畔仿佛又响起父亲“练字就是练心”的那句话,我又静下心来,再次提起毛笔。尽管天气炎热,手有些发酸,但要坚持下去!直到父亲回来,我还在宣纸上挥毫泼墨……

如今,每每提毛笔挥毫,就好像远离了尘世的喧嚣,置身于深山古刹,忧乐偕忘,只有翰墨的馨香让我心静如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