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了的牵牛花藤900字

枯了的牵牛花藤

900字 五年级 叙事

到了楼顶,原想着牵牛花定然枝繁叶茂的,可我到了楼顶后却大失所望;牵牛枯死了,展现在我面前的,只有一片枯黄,我走了上去,双眼变得朦胧了,不禁用颤抖的双手拾起那牵牛花的枯蔓,它却立即折断了,干巴巴的,毫无生机,忽而一滴热泪落下,把我的双眼变得更蒙胧……

那时爷爷还在世,他对我非常好,他也是我认为最亲的人,小时候,我就很喜欢鸟儿,一次,竟哭着让爷爷给我买,本是没什么,可买鸟最近的地方是来回步行足足要几小时的遥远的花鸟市场,看着我又哭又闹的,爷爷再也拿我没办法了,他便只好答应了。随后,便看见他拿上了钱出去了……于是,我便在家又是着急又是烦躁的盼了足足一下午,爷爷才给我盼回来了;只见他一只手拿着我的鸟儿,另一只手撑着他的腰干子疲惫地进了门,我看见了鸟儿便心花怒放地又蹦又跳,马上兴奋地玩起了鸟儿,可却全然忘记了爷爷的存在。爷爷那时的模样已记得不那么清楚了,只记得爷爷脚上起了好大的水泡,我也曾问过他怎么了,他却不愿说,可看爷爷那痛苦的表情,不正是说明爷爷分明是疼吗?……

转眼又过去了几个月,爷爷种上了一株美丽芬芳的牵牛花,我的鸟儿也在爷爷的喂养下变得更加健康与活泼……可好景却不长,爷爷回乡后不久就去世了,紧接着,我的鸟儿也飞走了,它们仿佛是带着爷爷的爱与痛去的,我伤心之余便再也没有去看过爷爷的牵牛花了……

风起了,泪干了,风儿打在脸上,清清的,凉凉的,而在那清凉间,却又湛出浅浅的,淡淡的忧伤;我看看手中折断的牵牛花藤,不禁深深的叹息,为什么像爷爷这样好的人却偏偏要早早的离我而去呢?难道连这牵牛花藤也是因为悲伤而枯萎了吗?

这会儿,下起了蒙蒙细雨,周围更现出一片死气,阴阴的,蒙蒙的,冷冷的,这难道是上苍也在为爷爷的死而痛哭流泪吗?也许吧……周围的一片阴冷,正如同是爷爷去世的惋怅,它所寄托的,也许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哀思吧……

不久,雨后天晴,温暖的阳光照射大地,四周又恢复了生机,忽然,我看见一丝如同是点缀般的嫩绿,在阳光的照射下,在雨水的抚慰下更显得无比的可爱动人,正感到惊奇,这才发觉是棵小牵牛花,它正如新时代的少年一般,瞧它枝干粗壮而有力,色彩碧绿而柔和,展现出无限的活力与生机;是否是爷爷一生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呢?也许只有天知道……

我兴奋地看着小牵牛花,高兴之余,我将它带回家,精心地种了起来,未来,它将不再是一条枯了的牵牛花藤……

诗意地生活

1000字 五年级 叙事

爷爷老了,七十多岁快八十了吧,奶奶呢,也六十岁了。他们的年代里,男子比女子大十来岁也属正常,总之,他们是到一起了,然后就有了爸爸,再然后就有了我们,一户生活在农村里的平凡家庭。

好像从我记事起,爷爷就一直是忙碌的。他背着锄头出去侍弄他的农田、土地;他在园子里种菜,栽果树;他去给人家帮一点力所能及的忙……很健康很快乐很自在地活着。奶奶呢,就在家里喂她的那群鸡,吆喝着两只狗,洗干净爷爷的衣裳,一边等着爷爷多年不变的“命令”:“老婆子,在干什么?快煎茶吃!”奶奶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假装埋怨地说:“这么快就回来休息啦。”然后很认真地去为爷爷煎茶,端送到爷爷手中,与他坐着一边喝茶一边闲谈。

奶奶一直都勤俭朴素地持着她跟爷爷的家。虽然儿女们都早已长大成家,她不必再为吃穿而省吃俭用,可是她依旧用着最原始的柴灶。她说煤火只用来煮饭太浪费,气又太贵,所以还是烧柴好。于是,在那些野草疯长的季节里,我和妹妹就跟着爷爷的斧头活跃在山野间,砍倒、捆扎,背回家、排开、晒干,一捆捆的柴草就进了柴房。于是,无数个炊烟枭枭的时刻,我和妹妹就可以在奶奶的灶堂里看到毕毕剥剥的声响里奶奶通红的笑脸。特别是在冬日,爷爷烧火,奶奶做菜,我和妹妹则抢着依偎在爷爷身边取暖。一串串欢声笑语随着炊烟升上天空,诉说着冬日的温暖。

我不知道,爷爷奶奶是否也有爱情,也懂得爱情。奶奶曾告诉我,她是别人介绍给爷爷的。也许一开始,他们之间是什么也没有的。可是在时间的磨砺下,在相互的依赖与信任里,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是超越了爱情的。有一次,爷爷很突然地病了,病得很重,奶奶背着爷爷偷偷流泪,我安慰她没事的,爷爷会好的。可是她说了一句话,让我几乎热泪盈眶。她说:“要是老头子死了,那我就随他一起去。”从那次以后,奶奶对爷爷就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从那时起,才知道,原来这世间真有永恒的存在。

我时常望着爷爷奶奶夫唱妇随的身影想,真正诗意的生活,就该是这样的吧,诗意,就在最平凡的生活里呀!

点评

作文题目刚出来网上就有议论,“湖南今年的高考题是给精神贵族挟带私货”,“农村的孩子背负着多重压力,气都喘不过来,遑说‘诗意’”,其实,境由心生,生活的“诗意”,当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在于个人的审美价值取向。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叙述农村家庭平凡生活的小事表现家庭的和睦和温情,诠释生活的诗意,表达自己对诗意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文章写的是身边小事,达的是真情实感,说者诚恳,读来亲切。文章语言朴质却又不失灵动,人物的语言形状描写都细腻真实,尤其是第三自然段两个“于是”后的描写表述,彰显画面,盈溢诗意,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想起朱熹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章,从生活的源头活水中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五年级
叙事
9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