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悠扬,漾人心1200字以上

声悠扬,漾人心

1200字以上 初三

忆一昔沧桑,品一段过往。漫步时光的小巷,有那样的声音,悠扬,映照了我的童年。——题记

不是铜锣,却清脆响亮;不是情歌,却幽远绵长;不是天籁,却悠扬动听……循着那声音,我又回到了童年。

吆喝之声漾人心

小时候,还没有那么多各式各样的店。要买东西,全靠小贩在路边吆喝或是骑着一辆小三轮,车上驾着一个喇叭。而那卖馒头的阿姨的叫卖声最扣人心弦。

每天一大早,大概快6点,她总是会准时地骑着个三轮车,带着馒头和一个不大的小男孩,在这个小镇里转悠。喇叭里不断重复着:“馒头,老面馒头。”睡得正香的我时常会被她喇叭声给吵醒,但我似乎从来没有过抱怨。和邻家的几个小孩争先恐后地去买她的馒头。满足地吃。她也总是与我们逗趣,有时还会多塞给我们一块小米果。当作来的快的奖赏。所以我们总是争着当第一。

她家里很穷,有一个读初中的女儿和一个半大的儿子。他们的父亲因为家里穷,离家出走了。只剩她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地抚养他们俩。她每天起早贪黑,无论刮风下雨,早上她总是最早打破黎明的沉默。有一次,下着滂沱大雨,我本来失落地认为她不会来了,但她披着个雨衣,他儿子撑着把伞,馒头上也盖着一件雨衣,艰难地骑来。许多人都出来,买了比平常还多的馒头,我也在其中。有人还请她到家里喝一杯茶,让她等雨小了一点再走。不到半小时,她就卖完了馒头,她也很感动地笑了。

“馒头,老面馒头。”这个声音会成为我童年清脆而响亮的曲,永远保存在时光的小巷。

老歌之声漾人心

爷爷奶奶都很喜欢听老歌。那老歌,贯穿着他们的一生。闲来无事,爷爷就在最喜欢哼那首。《涛声依旧》。“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每次听到他哼这个曲子,我总是弄不明白爷爷为什么这么喜欢这首曲子。慢慢地,我懂了。

爷爷小时候家里特别苦。早上起来要先打理好几个弟弟再去上学。那时学校离家有好几公里远,爷爷就自己走路去上学。无论寒暑。他们没钱买衣服,家里的衣服总是哥哥穿了弟弟穿,弟弟穿了在小的弟弟穿。一年到头就那么两套衣服。有的时候,小孩子长得快,夏天还合身的裤子,到了冬天就短了。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家里没吃的,有的时候,一小碗腌菜够一家人吃上个半年。爷爷时常和我谈论起他的过去。他当年本科毕业。爷爷说当时的大学比现在的博士都更难考。我很震惊。也愈加明白了他为何钟爱《涛声依旧》。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会成为我童年幽远而绵长的曲,永远保存在时光的小巷。

落石之声漾人心

小时候,手机电脑还不那么流行。家里也就只有一台电视可以看。我们当然要找乐子。于是,离家不远处的一片小水塘,便成了我们玩耍的天地。我们经常捡起路边的小石子,用力投入水中,看看谁打出的水花最漂亮,谁打出的声音最好听。有时用力过猛,会溅起巨大的水花,水溅湿了一身,惹来大家无心的朝笑。极其好玩。

最有趣的莫过于“吓鱼”。水塘里的水很清澈,而且不深。会有很多鱼或是小蝌蚪。我们投石子投腻了。就用石子去打水中的鱼。当然,我们不是为了打到鱼来吃,不过貌似也打不到。我们只是为了吓一下那些鱼,看着它们狼狈地逃跑,也能让我们快乐。只听那石子落水,发出“嘣”的一声响。那些鱼受到惊吓,立马掉头,以双倍速度摆尾逃跑。久而久之,它们不再过来了。我们就到水塘的另一面打鱼。石子不够了,我们就去一些建筑工地上捡。也很少挨骂。

“嘣”的石子落水声会成为我童年清脆而响亮的曲,永远保存在时光的小巷。

黄昏的余晖慵懒地躺在空中,先是深红,逐渐又变成暗红,最后只剩那么一点点微光。但童年的声音不老,它会日复一日地轮回,永远在时光的小巷里闪耀。

老家变化的喜与忧

800字 初三

清明节跟爸爸妈妈回了一趟老家,终于圆了我多年的“回乡梦”。

老家就在百里开外的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平日里听爸爸描述说,村子四面是巍峨陡峭的高山,中间是一大片开阔平整的坪地。一条小溪流,像轻盈的绸带,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村庄。这里有山有水,可称得上是块风水宝地。

百闻不如一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阔的水泥路,一路畅通无阻,车子很快就把我们送到老家大门口。过去,连接老家和镇上的是一条崎岖陡峭的山路,最陡峭的地方就在悬崖边上,仅够一人侧身通过。现在可好了,道路四通八达,过去要走整整四个小时的山路,现在只要四十分钟就到了。

老家给我的第二个大惊喜是村里的小楼房。几乎所有的旧房子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崭新漂亮的小洋房。造型比县城的还要别致洋气。走进里面,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小叔家更是讲究排场,宽敞舒适的客厅,光是一套沙发就值几万块钱。客厅旁边的家庭影院,奢华大气,撼人心魄。谁说农村人不会享受生活?

老家的巨大变化,让我大开眼界。但,老家的某些方面也让我心情沉重,高兴不起来。

村尾的大坪地,已经不种地了。那里现在是一座采石场,半座山被生生的砍削下来,四面堆满白花花的大石头,两台机器不停地轰鸣着,完全盖住了大自然里的流水声、鸟鸣声,听着让人烦躁。一层灰蒙蒙的尘土,飘在空中,看着特别刺眼。据说是村里把闲着的土地租给外面的人,虽然也给村民们带来一定的收入,但村庄原有的和谐宁静被破坏了。

因为是清明,在外面打工的纷纷回乡扫墓,村里一下热闹起来。要是在平日,村里大多是留守妇女、老人和儿童,他们自称一年都在过三个节:三八妇女节、九九重阳节和六一儿童节。偌大的一个村庄,除了机器的轰鸣声,就再没有其他声音,仿佛一座空荡荡、冷清清的鸟巢。村里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就连家里养的鸡和狗都懒得发出声音。

这就是我的老家!我为老家的生活改善感到由衷地高兴,同时也为老家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现状感到深深的忧虑,正如那句歌词唱道:让我欢喜让我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