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400字

扫墓

4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今天是清明节,老师带领着我买去烈士陵园,在路上我们十分严肃,一言不发,走了30分钟,我们终于来到了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的人真多啊,可谓是人山人海,由各个学校的学生都来了,和我们一样,到了烈士的墓前,我十分惊讶,实际与我想象中的大不相同,在我的想象中,烈士的墓是高大的,是雄伟的,而在现实中烈士的墓不但不雄伟,而且很小、、我们把花放在了烈士墓前,在班长刘璐宁的宣读声下,我们发誓要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作出贡献,我们齐唱国歌,不一会我们离开了烈士陵园。

在路上我想了很多,烈士们真是伟大,他们不畏流血,不为牺牲,为了人民不受侵略者的伤害,让子子孙孙过上好日子他们不畏严寒酷暑,英勇杀敌,保卫国家,与敌人战斗到底,他们的鲜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我们为他骄傲,我们为他自豪。

想到这我又想到我们,我们生在和平年代,我们这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

,而有的同学还不珍惜生活,我们应该珍惜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才对的起九泉之下的烈士们

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

900字 五年级 叙事

的确,中华文明给人的印象的确如同一座大山,丰富、沉稳。但我认为,这种沉稳的背后是一种柔韧的弹性,是一种以最稳健的方式更新自己的能力。中华文明是山,但却是一座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的山,真正的中国人,既是仁者,也是智者。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阔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自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受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的确,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当中,中国文明曾经趋于保守与自闭。当西方探险者乘风破浪,开辟新时代时,中国人还无虑地生活在自己季季葱郁的“山林”中。但,正是这在稳健中求发展,在更新与生长中永葆特性的“山”的品质,使中国人在经历时代震荡后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的稳定发展的道路,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古印度的史迹早成为地底尘封绝缘的神秘印记,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我想,孔子不会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土底的沉淀仍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中国是稳健中发展的仁者。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这,才是最大的智慧。寿哉,仁者!

点评:面对颇富哲理的作文题,小作者相当沉稳而又胸有成竹地选择了规范议论文的形式,颇有“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度。

作者十分自信地确立了“中华文明”这个大主题,而且清醒地舍弃常规战术:拉长阵线,将“文明”的内涵作横向的铺展。作者机智地选择了最典型的事例,使得“文明”这个很大的、很抽象的、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有所附丽,议论时显得举重若轻。尤其是对中国文化母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的分析颇为精准,很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对东西方文明的比较也显示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辩证的眼光。

这是一篇内涵丰富厚重、风格笃实大气的难得的佳作。 (卢惠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抒情散文
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