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1200字以上

乡音

1200字以上 初一 散文

我回忆着,怀念着,那些越陈越香的声音……

展曦,小巷深处便传来一阵乡音:“碗糕,煎棵!”温暖的叫卖声标志着新的一天开始了。清早,妇女们在菜市场相遇,用浓厚的乡音互相招呼并开始谈论起一些柴米油盐的琐事;午后,小孩们在井边玩水,阳光洒在他们灿烂的笑脸上,他们用淳朴的乡音向伙伴诉说此刻的欢乐;傍晚,老人们坐在一张张带有岁月印记的竹藤椅上,用地道的乡音完成对儿孙的熏陶……乡音,是那么的醇厚、浓烈、温馨。它们就像冬日里的暖流,飘荡在每一个村落中,暖烘烘地将村民们包围。

福建晋江的一个小村子是我的家乡,我的童年是在那里度过的,所以我对晋江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愫。晋江,是驰名中国的品牌之都,它历史悠久,拥有风韵独特的闽南文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独特的闽南乡音。当我牙牙学语时,我学会的第一种语言就是地道的家乡闽南话,也就是这种乡音伴随着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记得小时候,奶奶背着我时总爱哼着:“天黑黑,欲落雨,阿公扛锄头欲挖芋……”这样的闽南童谣早已深深扎根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村里每逢盛大的节日,都会请闽南歌仔戏剧团来庙口表演。那时候的我根本不懂得欣赏,只知道那悠长深远的闽南音调非常好听。有一段时间,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在收看当时台湾热播的八点档乡土连续剧——《再见阿朗》,这种连续剧里的对白全是闽南语。我觉得闽南语太特别了,不仅可以唱出流行曲,还可以有自己的连续剧……这些都是我对闽南乡音的童年记忆。

后来,我上了小学,学校里都是用普通话教学的,那时候的我觉得普通话比起家乡的闽南语好听多了,甚至觉得家乡话土里土气的。小学快毕业的时候,我随家人移民到澳门,这也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出远门。当时我对家乡的一切并没有太多不舍,只知道可以去城市读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来到澳门后,我又学习到另一种新的语言——粤语。课堂上,老师用粤语教学;课间,同学们也是用粤语交流;晚上,我在家中看香港的TVB,连续剧里那些受人追捧的演员也是讲着一口正宗的粤语……相比起我很快就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语言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妈妈就显得较笨拙,她的粤语非常不标准,而且当中还经常夹着普通话和闽南语的音。记得有一次,学校开家长会,家长们大部分都能用流利的粤语和老师交谈,只有我妈妈怯声怯气,张口结舌地说着一口土里土气的粤语,在一旁的我,顿时觉得颜面尽失。当时的我觉得在同辈中要讲粤语才算得上潮流和合群,我甚至怕别人听出我的乡音而排挤我是乡下来的。就这样,我开始冷落了家乡的文化,甚至渐渐淡忘了那些曾朝夕相伴的乡音。

二〇〇六年的夏天,那是我去澳门后的第一次返乡。黄昏下的西寻村弥漫着一种怀旧的气息,我走进家中的大院,老树上的叶子被夕阳涂上了一层金黄色,庭院中的那口井还是那么清澈,只是井口的铁盖生了锈。依稀听到不远处传来“牛肉羹,蚵仔煎!”等下午点心的叫卖声,我走出家中的庭院,顺着叫卖声来到了庙口,小贩们都在热情地招揽生意。突然,我耳边再次响起了那阵熟悉的乡音:“阿莹,你散学回来呀,长高噢!”村民都在热情地和我打招呼。那一刻,我感动了,这就是童年记忆中的乡音啊!这般熟悉的闽南乡音敲醒了我沉睡的童心,引起我强烈的乡情共鸣。那一刻,我想到自己身为闽南人却淡漠了乡音,感到十分惭愧。那一刻,我耳边回荡起以前我跟小伙伴们捉迷藏的笑声,那声音合着牛肉羹、蚵仔煎的叫卖声,穿过流年的影子萦绕在我脑海,谱出一首首好听的闽南童谣。啊!多优美的童谣,多美妙的乡音!故乡,是你把我抚育成人,我又怎能忘记这份恩情,忘记那昔日与我朝夕相伴的乡音呢?

自从第一次回乡的那个夏天开始,每年的暑假,我都会回到那个温暖的地方,那是一种乡音的呼唤吧。五年的时光,我在这条澳门到福建将近一千公里长的高速公路上奔驰了无数个日夜,每个漫漫日夜都有不同的感想。这条路,记载了我从童年到少年的成长经历。我发现,岁月改变了很多东西,然而那份寄托于乡音的乡情却一直没有改变。每次启程回澳门的时候,我们的行李袋便会多了很多莲子糖、花生、茶叶等闽南特产,这些都是亲戚和村民们热情送我的。因为我们讲着一样的闽南话,所以彼此也感觉更加亲近。乡音,就是这样的温暖。

现在,我来到澳门生活已经几年了。我不再像刚来澳门的时候,刻意地回避讲家乡话,反而更热爱家乡话了。在家里,我会和家人用闽南语沟通,还经常跟爸爸一起哼唱闽南语的代表曲——《爱拼才会赢》:“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虽然这些歌词有点土,却像一股强大的力量激励着我不断向前迈进;当我和妈妈出去逛街,她依旧讲着一口不标准的粤语,但我已经不会烦躁地嫌她了,而是会心地笑了笑,并自然地用闽南话向她翻译粤语;在学校,我不再害怕别人知道我是乡下来的,反而是自豪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而且,我现在有几个同班同学都是福建老乡,我们经常在课室用闽南话交流。甚至,在澳门的大街上也时常可以听到人们讲着闽南话,因为澳门有很多福建人。在异乡听到自己的家乡话是一件很温馨的事,也许这就是由乡音带出的乡情吧?

乡音,虽然没有普通话那样的宛转悠扬,也没有粤语那样抑扬顿挫,却有着一种醇厚的感觉。乡音,土生土长的乡音,无论如何也改变不掉的乡音。如今的我,终于读懂了乡音。乡音,蕴含着老家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乡音,是一种对家乡的思念和感激;乡音,是一个人一生的印记。

总有些声音越陈越香。乡音,就像幽静小巷中传来的一阵阵二胡声,安静而不起眼,却在那昂然回首的不经意间,余音缭绕,使人流连忘返,难以忘怀……

乡音

1200字以上 初三 记叙文

窗外雨潺潺,秋意阑珊。青石板上的雨声,身边人的吴侬软语,以及麻雀的啾啁声,交织成一幅清冷的黛色民乐小调。

谈起故乡,首先想到的不是小桥流水人家,不是绿树粉墙黛瓦,而是那曲清幽的《姑苏行》。那是何等行云流水般的曲调,犹如一匹光滑的绸缎,轻柔地滑过你的周身。当笛声在寂寥无人的雨巷中幽然响起时,便忍不住低吟起那首描写家乡的诗来:“枳篱茅舍掩苍苔,乞竹分花手自栽。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闲窗听雨摊诗卷,独树看云上啸台。桑落酒香卢橘美,钓船斜系草堂开。”就在这柔媚的音韵中,氤氲出了家乡最为清晰明朗的生活图景。

江南多雨水,因此人的口音也大多是湿漉漉的不带一丝硬气。而那千回百转的昆曲曲调,也由此产生。每读到《牡丹亭•游园惊梦》时,就不由得击节而和。于是乎,那似乎飘荡了千年的乐音,也就飘飘然降落到人间,化为江南一朵清丽的莲花,滋润着我的心田了。故乡的口音确乎与他处不同。那种清丽柔婉的语调不仅体现在昆曲中,更是滋润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乡音,它所包含的意蕴已不仅如此。这块沃土上飘扬的每声声响,都是最为动听的乡音。甚至那雨打芭蕉的闲愁之音,里弄里婚丧嫁娶的丝竹之声,三月鸟儿的低语,及至花瓣落下的轻触,水流淌过门前的淙淙轻吟,夏季如雷贯耳的蝉鸣,都可成为异乡人月夜无眠时的一帖良药。家乡的声音是有味道有感觉的,仿佛是一幅恬淡的中国水墨画,在大地上缓缓展开,又如清茶中浮起的腊梅,令人唇有余香。乡音是柔媚的,更是清丽的。“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柔,“浓抹淡妆总相宜”的清丽,构成了一幅黛色的江南。“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在小桥流水间,听一曲吴歌,或是驻足于街上,听着人们操着方言的谈笑声,一时间,连空气也变得空灵起来,夹着一股“凤凰山下雨初晴”的味道。也难怪“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的夜雨声,都能让徐甜斋“枕上十年梦,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江南,本就是“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的地方,一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人间天堂。故乡在千里之外,乡音却时时萦绕在心头,如何不堪忧?

这种令人筋酥骨软的声音,已在这片水乡回旋了很久。就连那吴越歌谣,仿佛也已有几千年历史了。一直记得的是那首《越女歌》,曲调已失传,歌词却历历在目。大概江南最早的民歌,就是在这些“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渔女中产生的吧?那首“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的淳朴歌谣,又流传了几千年呢?

几千年过后,那些远古的歌声也日渐缥缈,可它们却早已沉淀在江南人的血液里了。

很多人曾哀叹方言的危境,并要求学校开设吴语课。其实,他们大可不必如此心忧。乡音,其实一直就在那里,从未走远。关盼盼、苏小小、李香君的倾国之貌自然已无法知晓,可她们的事迹却传颂了千古。同样如此,几千年过后,乡音其实未改呀,只是表现它的方式不同罢了。

写罢此文,正是八月底,蝉声渐消。又即将打点行装到异乡上学,不由得想起温庭筠杜陵梦的典故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散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