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的雨,倾斜的爱1200字以上

倾斜的雨,倾斜的爱

1200字以上 初二 散文

和风细雨的时节总叫人为之动容,但瓢泼大雨的情景却令人刻骨铭心。

有人说:下雨天,真好。但我说:下雨天,真烂。我不喜欢雨天,是因为雨天里那灰暗的天空会让人觉得心里非常压抑,但是又找不出一个合适的办法去排解那种苦闷。雨水打湿了天空下的世界,包括心情。那时觉得自己的心情也是湿漉漉的,像是一块吸过水的海绵,轻轻一捏就会压榨出水分。总想着说出点诗意的话语,但是却适得其反,像是吸取了更多的水分,变得越来越沉重。着实有种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意味。

我自知驾驭不了雨天的这份诗意,所以就不会选择像戴望舒那样,徘徊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也不奢求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只求一份安逸,窝在沙发里,读一本安静的书,伴着一杯香浓的咖啡,品一缕墨香。奇怪的是,我不知自己何时爱上了别人的雨天。“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倒是开始期盼在雨夜里也能有如此凄美的相思之情,尽管不能身处一处,凄寒的冷雨也会将不绝的爱恋送达你的身边。也会痴迷于“天街小雨润如酥”的细腻,如丝绸包裹着玲珑心一般,直教人不能言说其中的细致。这些温婉的雨丝就像一位面容姣好的女子,缓缓地走进我的心里,轻轻地弹拨着动人的丝弦,的确如闻仙乐耳暂明。其实,爱本是泡沫,一碰便会破裂。只是我们赋予的太多,所以才会灿如花火。爱别人的雨天没错,但深知那雨是为了他人而落下的,所以我的爱也就只是美丽的花火,转瞬就会熄灭。直到我真的遇到了为我而落下的雨,我才知道,原来下雨天,真好。

红楼梦里写到“留得残荷听雨声”,但是我却偏要“留得残雨忆旧梦”。雨滴太调皮了,生怕闯不进谁的记忆,就偏偏要溅起千千万万的水花,落在泥泞的小路上,落在舒展的树叶上,落在奔流的小溪里,落在人们的衣服上,落在我潮湿的心情里,它依旧不知满足,非得要跑进我难以磨灭的记忆中。

余光中先生说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他说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而在凄楚之外,更垄上一层凄迷了。我想过先生此话语中的意味,确是感到悲伤与沉痛,那种远离故土的苦楚不是我能够体会明白的,但是先生那湿漉漉的赤子之心和赤裸裸的中国魂却让我为之深深感动。许是先生教会了我,少年该有一颗敏感的心灵,才会看到红烛昏沉,江阔云低,才会明白哪怕是一场不经意的雨,也会蕴含着深沉的爱。

与其说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看到屋檐上的水珠如颗颗珍珠,吧嗒吧嗒地落在了地上。倒不如说这场雨落进了我的心里,仿佛刻意掉进了回忆的湖面,激起一泓涟漪。幻想中的雨天是充满浪漫与诗意的,而现实中的雨天只有泥泞与压抑。我却不得不在这样的鬼天气里,穿过长长的巷子去搭公车去学校,我觉得这才是一种难以抵抗的折磨。每每在这种天气里,天空格外黑暗,本就没有路灯的巷子就好像是一条黑色的口袋,要把人完全装进去。我背着蜗牛壳一样重重的书包,肩膀上搭着一把左摇右晃的大伞。那伞总像是我借来的一样,怎么用都觉得怪。再加上脚下湿滑泥泞的路,手里拿着其他的东西,根本就顾不得保护好自己免受其害。我真恨自己为什么不多长出几只手,起码这样我就可以四平八稳地走路了。尽管我已经尽力用雨伞保护自己,但是我的裤子和衣服总是要遭受到泥点的袭击,想躲也躲不过。有时风一吹,衣服就被雨打湿了,任凭你有个大大的雨伞也无济于事。每次都这么狼狈不堪地去学校,然后以同样狼狈的样子回家。从小到大,只要是这样的下雨天,我都是这样度过的。回家之后,妈妈一定会责备我怎么又变成了这副邋遢样,我总会吐下舌头扮个鬼脸糊弄过去。奇怪的事情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发生了。每当逢着下雨天时,爸爸总会出现在我的身边,替我撑伞,帮我拿书包,这样我就能轻松很多,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的衣服再也没有被雨水湿过,裤腿上只有零零星星的泥点。我总认为这些变化是有父亲在身边的缘故,因为父亲在身边,我做事就会变得格外谨慎些,生怕父亲批评我。

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和可笑。还是那个下雨的早晨,穿过坑坑洼洼并且泥泞而悠长的街道,慌乱的跑到了车站,裤腿已经湿了大半。却顾不得那么多,简单的和父亲说过了再见就躲进了停靠在车站的公交车上。找到了窗边的座位安稳坐下,目光才有机会穿过已经融化在雨中的玻璃。看到了撑着伞的父亲正焦急的寻找我,我便赶紧拍了拍玻璃向他示意。雨夹杂在风中肆意的舞蹈,越下越大。我挥挥手让父亲赶紧回去,他点了点头便沿着公交站走开了。天还黑着,只能看到雨雾中忽明忽暗的灯光和路上稀稀拉拉的花伞,时间还是太早了,没人会像学生一样辛苦。我固执的重复着我心中的抱怨,觉得自己有太多的辛酸藏在心里无处发泄。雨天正好是个可以悲伤的时间,总之所有的不愉快好像都找到了归宿一样。要是觉得开心或是快乐,反而会破坏这种气氛。这样想着便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是悲伤的,连玻璃都是会流泪的。就在这时候,我的眼前突然闪过一个熟悉的面孔,那分明是父亲,撑着伞独自站在雨中十字路口的人。车子载着我驶向了远处,我只能看到他还是站在那里目送我离开,没有因为大雨而动摇。

那一瞬间,我的心被紧紧地揪住,难以挣脱。自作聪明的我以为挥挥手说句再见就能让父亲放心,可是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太幼稚。更让我难以释怀的却是我回家后看到父亲被雨水打湿的衣服。只有右边的肩膀处湿漉漉的,褶皱的印记明显是用手拧过的,但还是感觉很潮湿。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衣服会湿的如此奇怪。终于我在又一个雨天得到了答案,那就是我看到了父亲手中的伞始终是朝着我的方向倾斜的。一把成六十度倾斜的伞,足以把我包裹的严严实实,使我不受到来自任何方向雨水的袭击。但是我却眼睁睁地看着雨水毫不留情地落在父亲的右肩上,我心里在默默地流泪,嗓子里泛出酸酸的味道……我不知道该和父亲说什么,就把伞往正拨了一下。可是父亲去固执地要把伞斜着打,我知道他不会让我的小动作得逞。好不容易挤出了一句话:“爸爸,我自己打伞吧,你打的太低了。”“啊,没有吧,就这么打,我打高点就行了。”说话的同时我抓住了伞柄,可是父亲比我抓的更牢固,生怕我抢去他手里的伞一样。一路上我和父亲只是进行机械式地对话,比如他会叮嘱我上课要认真听讲,放学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雨天走路要小心。我只会用“嗯,知道了。”回答父亲所有的问题。他每天送我去车站的时候都会重复这些话,我觉得这已经成为了我和父亲的习惯,每天都必须要做。彼此的心里才会觉得踏实。

有时候真的想要多说几句,可是话到了嘴边又像是被胶水粘住了一样,硬生生地挤出几句。我多么想深情地告诉父亲:我爱您。可是这句话我始终都没有说出来过。莫大的遗憾就一直在我心里逗留着。

终于,再一次逢着下雨天。那把大伞又出现在我的头顶,依旧还是六十度倾斜着。“爸爸,今天我两换一下,我打伞好吗?”“不用,我打着吧,你拿不住。”“我想看看我的个子长高了没有?所以要拿着试试啊!看看能不能撑起来,你就让我试试呗。”“好吧,给你!”刚接到伞柄的一瞬间,我心里暗自得意,原来只需要这么简单就可以了。刚开始的时候我故意把伞举得很高,也尽量保持着平衡。无奈雨太大,而且在风的指使下全落在了我和爸爸的身上,我赶紧把伞拿低并且倾斜向爸爸。还装模作样地说:“唉,个子还是太低啊!”爸爸二话没说,直接从我手里抢过了伞,“你看看你打伞这技术,我都快湿透了。还是我打吧。”然后我眼睁睁看着伞再一次斜向我这边。心里的那种感觉难以言表。

坐上车以后,透过雾蒙蒙的车窗,我看见昏暗的路灯下,爸爸手中的伞终于拿正了,但是他右边的肩膀还是湿漉漉的。车子越走越远,父亲的影子在我的视线里慢慢消失,但是他湿漉漉的右肩却重重的压在我的心头,雨模糊了父亲的背影,却清晰了父亲爱我的心意。模糊了我的时常走的小路,却清晰了我的在雨中温暖的记忆!

每每遇着雨天,我便不由自主的想起那把大伞。虽然那把伞早已被家里其他的雨伞替代,但是我的那份心情和回忆,却没办法被取代。那把倾斜的伞,让我在雨中前行不惧困难。那湿漉漉的肩膀,让我在坎坷的路上行走不畏艰辛。那份沉重的爱,让我在任何时候都觉得自己富可敌国,别无他求。

倾诉和谛听汉水之籁

1200字以上 高三 散文

倾诉和谛听,谁都不能忽视心底的灯光,可这素生的梦,使笔者无法忘却岁月的汉江风景,仿佛那疗伤之长路,和他这份人生的指点、关照、呵护有关。这个充满梦想的季节,淅淅沥沥的细雨淋了衣,湿了发,润了心,却潮湿不了悸动的文学之梦,曾好几十载在干枯荒芜的汉江边徘徊,苦苦找不到回归的心路,一直在寻寻觅觅,却走不出自我孤苦的小天地,迷茫着迷茫,徘徊着徘徊,彷徨着彷徨。我总是以此为借口逃避,不愿承认自己的懒惰;我总是以此为理由遮掩,不想掌握自己的生活,即使自讽自嘲为城市边缘人,或苦行僧的默语,依然难以自我告戒、自我安慰、自我留恋生命中的那些值得感动、感恩、感谢的人和事,包括朿宝荣和他那独树一帜的散文诗。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喜欢《水知道答案》这本书,试图向读者展示“水能听,水能看,水知道生命的答案”的观点。当研究员在实验水两边放上音箱,让水“听”音乐。听了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结晶美丽工整,而听了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的水结晶则展现出一种华丽的美。听了作者不喜欢的摇滚乐时,结晶就显得丑陋。作者进而在装水的瓶壁上贴上不同的字或照片让水“看”,结果不管是哪种语言,看到“谢谢”的水结晶非常清晰地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看到“混蛋”或者“烦死了”的水结晶破碎而零散。实验证明:只要水感受到了美好与善良的感情时,水结晶就显得十分美丽;当感受到丑恶与负面的情感时,水结晶就显得不规则且丑陋。那么,一个连生命都没有的水,都感觉到在它周围发生的好的意念,或者坏的意念,那何况是人类呢?

仁者乐山山如画,智者乐水水无涯。这里的“乐”字,古代读“要”,一个已经死了的读音。但是笔者觉得这几个字很有现代美学价值,应该活下去,流出应有的生命之籁。我们每一个人,就是平衡山水之间,水给人喜悦,不舍昼夜,感知世界无常,却不争取自身的利益;山给人安慰,不知日月,领悟天地恒昌,给自己的定位恰到好处。笔者与朿宝荣交往十几年来,总能在生命领域里感知,他总是待在最适宜的位置,这样自我定位、自我怡情、自我陶醉,他不仅是家庭、事业、人生的导师,更是生活中的仁者、智者和高人。由于他不争夺什么,不与谁发生争执,也就不会有什么过错或被埋怨,乐观享受文学的美妙,发现汉水的美感。笔者和家人有什么迷茫、抱怨,或不快,都愿意向他倾诉,与他分享,请他指路。他总能拿水比喻,给予做事的宽度、为人的高度和向上的力度,这就是笔者对朿宝荣最初的浅显敬仰。随后,他的散文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内向外的诗写扩张,更是把笔者拖进汉水之籁、烟雾之中、星光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言外之意有着令人回味看远、读透、悟深的无穷魅力。

作者,是永远的江山;读者,是永恒的考官。朿宝荣的散文诗,具备古典文学的意境,体验唐诗宋词的典雅,不仅在语言韵味上萦回隽永,而且还在美学的意境里拂之不去,并带有一点历史文化的深沉感。他能从骨子里、血液里、情感里把诗的浓缩和散文的疏放融为高雅一族,让读者在思索诗与散文艺术内容的同一性、唯一性和形式的差异性的同时,感受二者相生相溶、互文互证的艺术魅力,使我们既像品读“诗的散文”,又像欣赏“散文的诗”,感受那浓郁的艺术合力和强烈的思想活力,让我们更加热爱汉水,热爱美丽富裕新安康。这就是他的散文诗带给我们的语言冲击力、视觉洞察力、敏锐感觉力,同时又留下深沉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山水之美,神斧鬼工,在乎发现;人文之美,传情达意,在乎创新。人间向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创新美的眼晴。有了这种眼光,就有了智慧。朿宝荣的散文诗,永远着意于今天,让人毫无畏惧地仰望;着意于眼前,让人汗流浃背地攀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散文诗,是在汉水里长出来的诗意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汉水的情感绽放。他于1962年出生于汉江边,以巍巍大巴山为枕而眠,以悠悠汉江水为诗而做,清澈的汉水给了文学创作的灵气,勤劳、质朴、大气的回族文化教会了他做文的底线法则、做人的游戏规则、做事的生活准则。他是幸福的秦巴汉子,这种幸福缘于他的双眸,永远是汉水奔涌着的河流;他的心中,是散文诗潮奔涌着的河流;他的人生、命运和诗行,都与水连为一体,亲水、爱水、知水和柔情似水的他,把“水”当成了翱翔的领地,写如水的美景、如水的爱情、如水的身影、如水的生命和如水的诗行,收获着饱饱满满和丰丰硕硕的果实,占领着散文诗的精神高地。

厚重,如山川的力志。人所缺乏的不是才干而是志向,不是成功的能力而是坚持耕耘的毅力。从古至今,安康绵延不断的山川河流,是雄性的、粗犷的、刚毅的,但秦岭大巴山却长期成为我们成长的天然断裂带,障碍着流动的文学隧道。朿宝荣在忙里偷闲,几十年如一日,把文学当成人生的事业,用心经营、用爱呵护、用情陪伴。他昼夜伏案,固守不移,爱有独钟,垒砌着属于生命的那座神韵宫殿,如同《趟过季节的那条河》,时时涌动,常常照人,令我等自叹弗如。正是这种向上的正能量,脱掉自我封闭的个性、释放自我压抑的内心、掩埋自我厌倦的恐慌,常常学习他笔下厚重的散文诗,没有放弃如水的韵致,坚守着文学信仰;没有割舍如水的情调,坚定着精神追求;没有懈怠如水的感触,坚信着执着选择,这就是他对文字的力志、文章的励志、文学的立志。例如:《东关羊肉泡》:“在这个依山傍水、历史悠久、汉水文化源远流长的发源地,却扎根生活着数以万计的穆斯林同胞。”这种对背景的衬托,折射出厚重文化的世代繁衍生息,坚持用辛勤双手的操守,努力把羊肉泡打造成一道亮丽的回族文化风景线。《织女石》:“从父亲熟悉的目光里,阳光下,小河边,有一个懵懂少年一路跌跌撞撞走来。”这水滴穿石的感悟,似乎让我们看到父亲的背影,提醒我们活着不是为自我而活,而寄托着父辈的期望和重托。这就是朿宝荣,抒怀仁爱、豪气、原始的美好情怀,释放对自然、自由、自尊的追求和胸襟,彰显了真善美的人生价值观。的胸襟。

细腻,如岁月的忠志。岁月流转,情怀依旧。时间永恒、空间永恒、岁月永恒,在超越的时空跨度中讲述着散文故事。世事如歌,往返流出哲理,流出启示,流出若水的散文诗行,实为粗放男人的不易。毋庸置疑,朿宝荣的散文诗是散文乃至整个安康文学的一种迷思和升华。我们都喜欢阅读和传播,但要真正写出味道来,让人望而生畏、望而叹息、望而止步,即使有人写过,也没有能像他这样锲而不舍、久而久之的坚持,并忠志于散文诗,却寥寥无几。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只有他具备让散文诗如歌飞扬、如花绽放、如诗飘荡。那些游移不定、不知所踪的岁月年华,读者总是无法被界定的细腻,正是这种无法定义的潜质和气质使诗行跨越了类型、种族、阶级等诸种边界,不断续写、颠覆和重构汉水和生活的想象图景,乃至游走于现实与梦幻两端,刺激着阅读神经,铺就一阙阙美梦与噩梦的辩证乐章,筑就他对散文诗的忠诚之志和贡献之力。例如《腊梅盛开的季节》:“心,是一把无力拨动的琴弦,任窗外泻进一缕一缕月光,随同一江春水轻轻地在心河流淌,划一叶小舟漂向遥远的地方。”“一江东流的春水,载不动一叶浮萍,无力倾诉着淡淡的情,淡淡的忧。”这些行云流水的情感,随细腻的文字慢慢呈现出一幅春江花月夜、伊人独倚窗的此景与彼情,通过一江春水、一叶小舟、一把琴弦的高度融合,提升沟通与展示的扣人心弦的语言张力,让人产生探寻今晚何事、彼岸何人的兴趣和冲动。《创作手记》 :“我的老家陕南安康,北依秦岭,南接大巴山昹,一条秀美的汉江,从这里穿山而过,是这片深情地土地养育了我。”这就是朿宝荣,一双慧眼在岁月、历史、世事中穿行,把汉水景事倒映在变幻莫测的明镜中,拼成在出神入化的文字方阵里。

刚劲,如汉水的德志。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汉水的清新、飘逸、浪漫、奔腾、坚韧刚劲的文字,注入朿宝荣的生命,又从他的生命里流入他的散文诗篇。汉水载着他的精神,载着他的灵感,载着他的喜怒哀乐,化作一句句云蒸霞蔚的散文诗,澎湃于我们的眼帘,击碎我们的浮躁,赋予我们的境界,这就是文学德志的存在感。笔者沿着他的人生足迹,在他的灵魂里,一路跌撞、汹涌、奔突,有时低吟浅唱,有时嘶风吼浪,唱出一首又一首道德歌谣,刺痛灵魂所迸溅的心灵刹那间的颤动,这一切丰富、丰盛、丰满、丰腴的感觉全都被他的“散文诗”当作珍珠串成一串串“麻辣香”,悬挂在枝头,供读者品赏。例如《在河之舟》:“每当我徘徊在沙滩上,回首岁月的记忆里,是那样的真切和刻骨铭心,生生不息,一路走来,一路歌唱。一条舟,在阳光下倒扣着剥落的躯体,早己停泊在流失的时光里,与一条河完美融合在秋日的阳光下,象一幅油画般勾勒着苍凉,但依然闪烁着质朴的光芒。”这些劲道有爱、有情、有力的文字,表达对生命流逝的感怀、对远去岁月的怅惘与追思,构成散文与诗的交响乐。《故土情结组章》:“这些年……日子是一张发黄的纸,那上面写满了你的名子。”读着这些干净如水的文字,从作者笔端流出来的营养液,竟忽地张开了多彩的翅膀,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保护汉水的责任和担当。这就是朿宝荣,滋润着意象的羽翼,在挥洒自如的散文诗行里飞翔,让读者感受人生的真谛和人性的善良。

大爱若水,汹涌成趣;大爱无垠,纵横捭阖!那如水的汉江、岁月和日子,如水的自己、亲人和世人,如水的生命、梦想和抒写……伴随着朿宝荣这些散文诗,笔者不断的吸收着他的养分,在惊叹之余,也遣散自己不成熟的心得,晒在其中,希望这个过程能得到大家的指点,让自己也在其中慢慢的成长。或许如同朿宝荣和他的散文诗一样,不愿奢求能够成为文豪墨客,也不愿渴望能够有“风行水上自成文”的境界,只想在喧嚷的红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宿,竹林相拥、草色入帘清的书香寒舍,让风行中被尘染的心洗涤清明。从而,回归自然,回归自己,回归成一个散谈的村野之人,如雨入河,不分彼此。这就是朿宝荣的散文诗,用文化的符号把故乡的一砖一瓦、一人一事、一物一景都置于历史的长河中重新审视,讴歌着从农村到城市的华丽转身,成就了安康璀璨的回族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散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