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众为话题800字

以众为话题

800字 高三

再凶猛的野兽出去捕食时也会仰天嘶吼发出独有的信号呼叫伙伴,他们惯用团队作战,这是天性,他们庞大的家族就是根基。若是一旦单独一个,就会暴露于天敌眼前,生命难保。

中国历来文化中也是不缺乏“众”这个字眼的。“众”本是由三个人组成的,倒成了一个三角状,三角不就是几何中最为稳固的形状吗?我想造字之人的智慧大抵在这,个人势单力薄,唯有依附于团体的根基才得以展现其被隐藏的属性,后背有了支持,才谓敢做而敢当,若无力量支撑,又怎样放胆挥拳怒吼呢?

根基的意义大抵在于给予个人强大的后备力量。试想,卑微弱小的蚂蚁要渡过相对高大的火海,难不成偏执地独自过而葬身火海吗?想来,蚂蚁们也会回归根基,联合庞大家族,抱成团啊。

根基的意义还在于给个人以心理暗示,减弱人们惯有的孤独之感,赋予人们以归属感。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寄其孤独于诗词,直呼太孤独,于是形影相吊,内心孤苦无法言说,于是化愁为酒,伤心又伤身,究其本质,不就是失意时无根基可依,无心灵慰藉,单作一人,只是化作淡淡的酒痕罢了。若是情感有根,便是没有如此之多的“孤魂野鬼”了。

缺乏根基的人,就像是随风飘荡的蒲公英,飘飘扬扬,零丁孤苦,无所依靠,无所归属。三毛说:“如果可以有来生,我想做一棵树,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树的稳固高大,依靠于它遒劲有力的根茎向下不断延伸,抓住无垠的大地,然后才能恣意生长,无所顾虑,无所胆怯。

依我看,群体根基所给的福利不止在此,还在于弥补个人的缺点。孔子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个人专攻不同,特点不同,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成就一个完美的团体。像是中国女排的成功,就集聚了多人的攻守战略;像屠呦呦在医学领域的成就,也绝非她一人的功劳;像改革政策,也是需要家家响应,群众支持。

诚然,我所言的众并非是依靠群众基础作威作福,不是像那制度也规范不来的中国式过马路,依赖群众之根基,凑够一伙子人就做那些违法之事,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根,能积微小于博大,能花开不败。

回味

750字 初三

翻开书页,感知文字与指尖的碰撞与交融。泛黄的纸页上,赫然写着一句话:“世界上任何一本书籍都不能给你带来好运,但它们却能够让你悄悄变成自己。”――赫尔曼?黑塞。

时间定格在了这里,我痴迷般细细吟诵揣摩,竟是回味无穷,短短30个字,却让我眼前浮现出不息的光与影。

我看到十年前的自己,初次捧起书籍,是一本薄薄的《三字经》,呀呀学语的稚儿从文字里感受到外界的温和,横平竖直的笔画里蕴藏着一触即发的力量,我不自觉地诵读回味着。幼时的懵懂,也因此而渐渐消退,不知不觉中已成长至坚忍挺拔。

十二岁时的自己,陶醉于诗词迷离的声色间。虽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纪,却故作清冷萧然,吟着“聒碎乡心梦不成”的词句,诵着“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凉。也曾与庄子扶摇直上九万里,也曾与苏子赏着朝?夕月,落崖惊风。我的眼睛里飘过云,指缝间飘过雪,眉目间留过画,四肢百骸存在过千年的风霜。我设了桃江的酒,柳绿的佳肴,邀了春风与明月,与一首诗词不期而遇。在字里行间的灵动中细细回味,人格得到了升华,灵魂得到了净化。何时,又蜕变成水晶玻璃般明净通透的样子。

我看到十五岁时的自己,虽是向往鲜衣怒马的昂昂少年,有时却也盼望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曾流连于奥勒的《沉思录》,康德的理性人生。看似枯燥厚重的书籍,却让我像一个更真实的自己。我学着感知王鼎钧笔下如琉璃般易碎的生活,也学着贴近史铁生坚强刚硬的心。一本本不同的书,一张张色泽不同的纸页辗转于手指之间,仿佛只需靠近那一个个朴素坚贞,鲜活透明的文字,就能让自己进一步审视心灵,品味人生,无声无息地一步步成长。

此时,我坐于桌前,黑塞的名句反反复复显映在脑海,与眼前光影交织,交错,重叠。我留恋着这句话,细细浅斟慢品,久久回味,我感到人生的波澜壮阔在胸前起伏,我看到文学之光照亮了前方的道路,心性因此变得安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