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200字以上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1200字以上 初一 读后感

玉,象征着财富、身份、地位。

月,象征着纯洁、善良、明净。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次看时因为有了大体模糊的印象所以看的比较快。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伊斯兰教和他的信徒穆斯林对大多数的读者来说是一个神秘的事物,所以这也成为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文中看到了一个个描写细致的宗教场面,了解了有关穆斯林的许多风俗。作者本人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徒,但在书中她并没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种清新流畅的笔触缓缓的记叙描绘,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十分纯净的感觉。同时书中的另一个背景是故事发生在一个和玉器有关的家族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人多以玉来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气节。例如有“君子比德于玉”。所以全文中隐隐流露出一种雅致宁静,与世无争的气息,但是玉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君子爱其品质,当然也会有人因为其价值而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文中作者分别用“月”“玉”为线索,分别描写了民国初期到解放前和文革前到文革结束社会复苏的两个时期跨越六十年的历史。在这段复杂纷乱的历史中,不管是对两类人物冲突的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鲜明的爱憎之感,同时这种情绪也深深地影响着读者的情绪。动荡的社会中容易产生悲剧,六十年中家族兴衰变迁,三代人命运沉浮,最终是一个个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读后会产生一种压抑的情绪,但却触及读者的心灵,令人有荡气回肠的舒畅,同时使人产生对历史对社会深沉的思索。仅仅是这单薄的一遍已经令我的心绪久久无法得到宁静了。在这大量文字的背后,更让我看到了知识的可贵,姐妹情深的碧玉两人,皆因为所受的教育不同,对于爱情,对人生竟也产生了天壤之别。玉儿对于爱情的执着,对于自由的渴望,她的大胆,果敢与无畏,正体现了新时期中国青年的新气息!而作为一代妇女的代表,碧儿的迂腐和落后,以及对于爱情的盲目和对于生活的依附,又是我不得不为之悲哀……

读完这本书感触很深。她文笔的倾诉,让我这个一直对伊斯兰教淡漠的人,对它肃然起敬……我了解了许多回民在生活中的传统礼节和常用的阿拉伯语,因为文中的回族人对至高无上的真主安拉格外信仰。回想书种种,不知该怎样评价书中所展现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因为,霍达以她深刻的内涵塑造出的人物形象都是让人荡气回肠的。我为成熟、漂亮、处处透漏出现代女孩儿特点的韩新月和才华横溢、赋有责任感的楚燕潮的爱情悲剧而深深的惋惜,为梁君壁事事追求完美,吝啬的毁掉两对人命运的行为而遗憾。但一方面,也觉得她很可怜,毕竟韩子奇曾给予过她伤害,她有权利为所欲为。梁冰玉呢?我觉得他因该是本书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因为那个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个性的女孩儿,最终却成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孤单的独自漂泊他乡。

在现实生活中,能无限信奉真主的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能做到圣人穆罕默德传下的古兰经里的条约少之甚少。曾经看过一点儿古兰经,觉得很吃惊。那些传统思想的条约太严格了。和现实生活相提并论,那我们的罪过可大了。不做礼拜,不分斋,连这最基本的都没做到,怎能踏上前往圣地麦加的征途呢?说到这里,也不禁为做一个回民而自豪。因为,天下穆斯林共同敬仰的圣人穆罕默德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名人排行榜中,成为领先人物。因为是他最初创建了伊斯兰教,是他编写了古兰经,至今影响人类的生活,与社会紧密结合。因此,这个排行是名副其实的。

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穆斯林的葬礼,展现奇异而又古老的民族风情,和栩栩如升的人物品性,是值得我用时间和心灵来感受的。俗话说:“一部伟大的作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文学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确实是显而易见的。由此说来如何让自己更具文学修养和文学素质,是一个仔细考虑的问题了。就当下来看,当然理应从基础做起,踏踏实实的走好自己现在的每一步,从而使自己以后的人生走的更加从容和潇洒!拥有生命,便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与书中的主人公比起来,我们不幸福很多吗?最起码,我们还活着,还拥有着生存的权力,这样说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抱怨命运呢?也许,你的人生之旅正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也许你现在的人生之路正充满荆棘,但无论境遇如何,请学会潇洒一些吧!珍重生命,只要你还呼吸,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将你打败!除非,你选择了自我放弃或是自我毁灭……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1200字以上 初二 读后感

本来写完了就想放blog里低水平自娱自乐完了,后来觉(jiao三声)着不贴出来给绿友看看也挺冤的,万一要有人有共鸣啥的呢……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阳光进来,视线从电脑屏幕前移开,感觉不到视线中是临近黄昏时的那种“窗外”。一个下午的阅读让一部名着的最后几章印于又一个平常读者的心中。

《穆斯林的葬礼》——很早就被这个书名吸引,知道这肯定是个“很好很强大”的作品。着手开卷阅读却是因为此书是我计划中一个必读的任务。故事在两个年代穿插进行,一是抗战前后的民国时期,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故事中的主角有N位,并且大都来源于真实的曾经的生活。下面这段文字是该书的官方总结:“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这个总结真是太官方了,官方得都有点儿“中央”了。在这个高度概括的鲜明旗帜下,俺再总结一个“地方”的哈。头几章中,作者除交代故事主线外,还对中国穆斯林的由来、传统、习俗,以及民国年间老北京的风貌,韵味甚至风味食品都进行了深入描写。尤其是对老北京东来顺涮羊肉的那段十分内行专业的描述直让我想飞回北京,甚至是飞越大半个世纪的时间,直接前往几十年前的那个东来顺。除去对贯穿始终的对玉器行当的精深讲述外,这些对文中各行业的细节描述,也如出自业内人士之手一般。看过后就是一个字儿:赞!不过读到中后部分时,本读者确实也因为八十年代主流文学特有的带一点儿说教,并且啥事都有点儿小煽情的讲话方式而觉得有那么一点点儿小乏味。这大概是因为本人历来就不是那么喜欢读一些小男、小女、小情感,小悲伤之类的东西。然而,这小乏味并不能拦着我喜爱这部巨着。并且,看到后面几章时,先前的那一点点儿小乏味也自己个儿消失了。这出悲剧在最后几个章节真可谓是越演越悲,悲得连作者在写她的时候都止不住泪水,心绞痛一次次发作……本人属于那种看恐怖片都能看乐看开心的类型,而《穆斯林的葬礼》令我这样的人员都几度眼睛湿润。倒不是说这部作品擅长“赚取”眼泪,而是所有读过她的人都会被她触到内心深处最本质的东西,那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并刻在骨髓中的共有物——任年代的变换,意识形态的更迭,都不会被丝毫改变。但具体这种共有物是什么?俺也说不大清楚哈。凡伟大的作品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想,大概正是因为她们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参透人性中这些说不清楚的共同之处吧。通篇文字中,一家两代人两条故事主线交替进行,最后合为一处。而两条主线衔接处并不生硬,而是让人感觉像是在看电影。能让读者置身于其中的故事是好故事,能写出这种故事的作家当然就是好作家啦。在给全书收尾的后记中,作家霍达向读者们详谈了故事的背景,写作过程和对文学的一些看法。其中很多观点令本粉丝由衷欣赏和佩服。

摘录几句如下,大家共勉:“文学,来不得虚伪、欺诈和装腔作势,也容不得污秽、肮脏和居心不良。‘文如其人’,作家的赤诚与否是瞒不过任何人的眼睛的,我历来不相信怀着一颗卑劣的心的人能写出真善美的好文字。”“我笔下的主要人物,既是人间曾经有过的,也是我所憧憬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仅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灵魂。让人看见的技巧是拙劣的技巧。”“必须真正理解‘历史无情’这四个字。谁也不能改变历史、伪造历史。”一整部书,五十万字,一家两代那么多主角,所有这些都是为牢牢写出一个“情”字。从古至今,很多伟大的作品从开篇到结束也都是在围绕着这个字。其实早就不相信世界上有这种东西多年啦,但今天完整读过此书后,似乎俺又有点儿小动摇了哈。。。

隆德二中初二:李亚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读后感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