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第一章1200字以上

诛仙第一章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写人

青云山脉巍峨高耸,虎踞中原,山阴处有大河“洪川”,山阳乃重镇“河阳城”,扼天下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青云山连绵百里,峰峦起伏,最高有七峰,高耸入云,平日里只见白云环绕山腰,不识山顶真容。青云山山林密布,飞瀑奇岩,珍禽异兽,在所多有,景色幽险奇峻,天下闻名。

只是更有名的,却是在这山上的修真门派——青云门。

青云一脉历史悠久,创派至今已有两千余年,为当今正邪两道之首。据说开派祖师本是一个江湖相师,半生潦倒,郁郁不得志。在其四十九岁那年,云游四方,路经青云山,一眼便看出此山钟灵奇秀,聚天地灵气,是一绝好之地。当下立刻登山,餐风饮露,修真炼道,未几,竟于青云山深处一处密洞内,得到一本无名古卷,上载各般法门妙术,艰深枯涩,却是妙用无穷,威力巨大。

相师得此奇遇,潜心修习。忽忽二十年,小有所成,乃出,几番江湖风雨,虽不能独霸天下,倒也成了一方之雄。遂在青云山上,开宗立派,名曰:青云。因此古卷所载,近于道家,他便做道人打扮,自号“青云子”,后世子弟多尊称为“青云真人”。

青云子寿三百六十七岁,身前收了十个弟子,临终前叮嘱道:“我半生说学,尽在相术,尤精于风水之相。这青云山乃是人间罕有灵地,我青云一门占有此山,日后必定兴盛,尔等决不可放弃。切记,切记!”

当时十位弟子纷纷点头,深信不疑,青云子方才溘然而逝。不料其后百年间,不知是天意弄人,或根本是青云子相术不精,青云门非但没有发达,反而日见式微。

十位弟子中,两人早夭,四人死于江湖仇杀对决,剩下的一人残废,一人失踪,只传下两脉。如此过了五十年,青云山方圆百里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天灾地震,山洪爆发,地动山摇,死伤无数,竟是又绝了一脉。而仅剩独苗,却限于资质,本领低微,早不复青云子当年风光,反因那本古卷缘故,惹来外敌争夺,几番血战,若不是青云子留下的几道厉害禁制法宝,只怕青云门已被人灭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整整四百年,青云门毫无起色,几乎可以用“苟延残喘”来形容了。到了最后,甚至被人欺负到了家门口,青云七峰中,除了主峰通天峰,其余六座都被外敌占了,其中还有强盗悍匪,以做据点,四处抢掠,横行不法。不知情的人多有误解,以为青云门已堕落如斯,青云子弟虽多般辩解,亦有心杀敌正名,却是有心无力,可怜可叹。至今想起,那实在是青云一脉最悲苦的一段日子。

直到距今一千三百年前,情况才有了改变。

大概是青云子的相术终于显灵了,或是上天累了,不再捉弄青云门,在这个时候,从青云门第十一代传人中,竟出了一个惊才绝艳、领袖群伦的绝世人物——青叶道人。青叶俗家本姓叶,原是一贫苦书生,天资聪颖过人,却屡试不中,后机缘巧合,为青云门第十代掌门无方子收为关门弟子,年仅二十二岁。

青叶入门之后,只一年间便将无方子所传的所有剑术法道领悟贯通,在众弟子中独占鳌头。又过一年,便连无方子也只能凭借深厚修行与他勉强打个平手。无方子又惊又喜,断然将祖师传下的那本古卷拿出,传于青叶自行参祥。青叶便就此在通天峰后山“幻月洞”闭关,这一关便是十三年,方才破关而出。

据说他破关之时,正是月圆之夜。那夜冷月高悬,整座青云山通天峰便如白昼一般。忽尔狂风大作,后山竟有龙吟长啸,声震百里,听者无不变色。后,有淡紫祥光,冲天而起,一声巨响,幻月洞府豁然而开,青叶须发尽白,面带微笑,身有清光,缓步而出,众人骇然,以为成仙。

其后,青叶正式出家,以本家姓叶,取青云之“青”字,故名青叶。他当日笑别恩师无方子,道:“师尊稍待,弟子出去办事,一日即回。”

众人不明所以,一日夜后青叶御剑而回,青云山六峰外敌,竟已尽数伏诛。青叶道人道法之强,手段之狠,一时间名动天下,青云门声势大盛。

又过一年,无方子即将掌门之位传于青叶,自己清修去了,不再理门中琐事。青叶掌权之后,励精图治,大力扶助同门,严格挑选传人,加之他从那无名古卷上领会所得,有神鬼不测之威。青云门从此蒸蒸日上,五十年间,以是正道支柱,而到了二百年后,便已领袖正道各门诸派。

青叶真人高寿七百五十岁而逝,他一生收徒严谨,仅传七人,遂将青云七峰分置七人,令七脉共传香火。其中长门居于主峰通天峰青云观中,是一门重心所在。

及至今日,青云门下弟子已近千人,高手如云,声威显赫,与“天音寺”、“焚香谷”并列为当世三大门派。而掌门道玄真人,功参造化,超凡入圣,更是当世一等一的绝世人物。

青云山麓脚下,离大城“河阳”还有五十里地的西北方,有个小村落叫“草庙村”。这里住着四十多户人家,民风淳朴,村中百姓多以上山打柴交于青云门换些银两生活。平日里村民常见青云弟子高来高去,有诛般神奇,对青云门是崇拜不已,以为得道仙家。而青云门一向照顾周遭百姓,对这里的村民也颇为不错。

这一日,天空阴沉沉的,乌云低垂,让人有股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从草庙村处看去,那巍峨的青云山直插天际,奇峰怪岩,隐隐带了一丝狰狞。

只是,村民们世代居住于此,这般景象见过不知多少次了,毫不在意,更不要说无知小孩了。

“臭小子,你往哪儿跑?”一声喝骂,带了几分笑意,出自一半大小孩之口,他看去十岁左右,眉目清秀,领着四、五个男女孩童,追着前方另一个小孩。前头那小孩比他小了两岁,个子也矮些,此刻脸上满是笑容,拼力向前跑去,间中还回头做了个鬼脸。

“张小凡,有种你就站住!”后头那小孩高声叫道。

前头那叫张小凡的孩子“呸”了一声,边跑边道:“你当我白痴啊!”说着反而跑得更快了。

一路追跑,这些小孩逐渐跑近了村子东头的那间破旧草庙。从外看去,这座小草庙破旧不堪,也不知经历了多少人世风雨。

张小凡第一个冲了进去,不料一不留神,居然被门板拌了一下,扑通一声,摔了个跟头。后边几个小孩大喜,一拥而上,将他压在身下,那清秀男孩面有得色,笑道:“被我抓住了,这下你没话说了罢?”

谁知张小凡怪眼一翻,道:“不算不算,你暗算了我,怎么能算?”

那男孩一愣,奇道:“我什么时候暗算你了?”

张小凡道:“好你个林惊羽,你敢说这个门板不是你放在这儿的?”

那叫林惊羽的小孩大声道:“哪有此事!”

张小凡一抿嘴,头一歪,一副坚决不投降、不屈服的样子。林惊羽气从心头起,一手扼住他的脖子,怒道:“说好了抓住就认输的,你服不服?”

张小凡理也不理。

林惊羽脸色通红,手上用力,大声道:“服不服?”

张小凡气管被他扼住,呼吸逐渐困难,慢慢的脸也开始涨红,但他小小年纪,性子竟是极犟,硬是一声不吭。

林惊羽却是越来越怒,手上力气越来越大,口中一叠声道:“服不服,服不服,服不服?”

这时其他小孩眼看不对,都悄悄缩了回去,只剩下这两个无知孩童,为了意气之争,由着各自偏激性子,这般彼此坚持下去。

眼看着一场大祸便无端生出,忽听这草庙深处一声佛号,有人道:“阿弥佗佛,快快住手。”

一只干瘦手掌,横空而出,伸出二指,在林惊羽双手上弹了一弹。林惊羽如遭电击,全身大震,双手自然而然地松开了。

张小凡大口喘气,显是憋得狠了。他二人怔在当地,回过神来,想起了刚才情景,对看一眼,彼此都越来越是后怕。

林惊羽怔怔道:“小凡,对不住了。我也不知道怎么……”

张小凡摇了摇头,呼吸渐渐平稳,道:“没事。咦,你是谁?”

众小孩顺着他眼光看去,只见在这庙中,正站着一个年老和尚,脸上皱纹横生,一身破旧袈裟,全身上下脏兮兮的。只有手中持着一串碧玉念珠,竟是晶莹剔透,耀人眼目,发出淡淡青光。奇怪的是,在十几颗大小一致,光洁剔透的青玉念珠中,偏偏还夹杂着一颗非玉非石、颜色深紫、暗淡无光的圆珠。

柿子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写人

柿子曾经是一种在老家那一带非常普遍的果树,当时我们村就有很多柿子树,都分布在家乡的沟沟坎坎上,甚至连一些耕地里都有成片的柿子树,每到收获季节,每家都会分好多的柿子,于是,母亲便会把分来的柿子做成各种各样的柿子制品,柿饼是最好吃也最让人难忘的制品。

可很快就要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了,村上不知道该把这些柿子树如何处置,有人建议分给村民,有人建议留下来,还按照以前的样子等柿子下来了再分给每户一些,还有些人建议干脆把树砍掉算了,这样不仅无需照看,而且还能腾出很多的地方来种庄稼。

争论了好几天,也不知为什么,当时的村长竟然听信了一小部分村民的建议,下令把大片的柿树给挖掉了,唯独留下了少数几个村干部自留地里的树,当时的大多数村民并不知道自己砍掉的是钱袋子,

所幸的是周围的村子里都有柿子树,于是,到了每年柿子的收获季节,父亲便会到周边的村子里收购一些柿子,然后让母亲加工成柿饼,然后买了补贴家用,说实话,在哪个时候这笔收入就成为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以及我们兄妹几个上学的保障。

柿饼好吃是众所周知的,那种味道简直美妙极了,咬一口,甜丝丝的,让人回味无穷,然而加工柿饼却要经过一道道非常复杂的工序,首先是分检,母亲和我们兄妹几个把父亲收购回来的柿子按好坏原则分开,然后就开始了削皮,这一道工序常常是由母亲来干,母亲就用一个自制的小车来削皮,那是一种农村很普遍的极简陋的柿子削皮专用工具,有点类似纺车,但比纺车要小不少。因为白天母亲要忙地里的活,所以削皮的活母亲只能放在晚上来干,那时候我们老家还没有通电,母亲就在一盏煤油灯下用那架小车来给柿子削皮,忙的时候母亲几乎整夜的坐在那儿忙着,有时候一觉醒来,每当看到母亲被油灯的亮光放大的影子在窑洞的墙壁上一动一动的,而她面前的小山一样的柿子堆已经被全部削光了,我都会难过的彻夜睡不着觉,我发誓等我长大后,我一定会走出这贫困的农村,到城市里打出一片天下,让母亲永远不再受这份苦。

在别人眼里,母亲只是一个瘦小的女人,可就是这样的人,却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在削皮的那几天,母亲几乎是无需休息的,很快第一道工序便完成了,当然柿饼的雏形也就完成了。紧接着母亲便开始了第二道工序,也就是晒制柿饼,这一道工序虽然不重,但它却需要不断的反转柿饼,以保证柿饼能够均匀吸收阳光,这时候最怕下雨,尤其害怕遇到连阴雨,但我们哪儿偏偏在这时容易有雨,如果碰上这种天气,那就只能自叹倒霉了,好好的柿饼很快会发霉,最后直至坏掉,当然谁都不愿碰到这种天气,因此,母亲常常在关键的那几天会彻夜难眠,她本来就爱失眠,因为有担心就更睡不着了。谢天谢地,柿饼终于晒制成了,下一道工序就是上霜了,上霜也很重要,柿饼的成色好坏,最主要的还在这一道工序,但这也靠老天爷,也许那天一觉起来,你会发现地上铺了一层薄薄的霜,甚至空气里还有一股香甜的味道,不用问柿饼也好了,打开盖在上面的东西,雪白的柿饼让人有些眩目,就是这些东西让我们家度过了难关,也让我们兄妹几个上完了学。

然而,这种日子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因为聪明的乡民很快发现了柿饼的价值远远超过柿子,因此,他们便不再买给父亲柿子了,因为他们要自己加工柿饼买钱,就这样我们家结束了加工柿饼的历史,当然也就断了柿饼的收入。

事实上,柿子不仅仅可以制成柿饼,也可以煮着吃,放软了吃,或者是和面制成柿子饼吃,当然这都是需要技巧的,只是,我们永远失去了这种机会,当然也就少了这份口福了。

若干年后,母亲终于忍不住给院子里种了一棵柿子树,希望能结出柿子来,只可惜柿子树很难养,多少年了,老也长不大,当然它就不会结柿子了,到现在还是半死不活的长着。

也不知为什么,看着附近村子的人在柿子上发了财,我们村的人却无动于衷,倒是后来,不知是受了谁启发,大家都种起了苹果,而且像有传染病一样,家家都种了起来,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

也许再也没有人大片的种植柿子树了。

后来到了城里,连柿子树都见不到了,有时候偶然在商场里碰到装在塑料袋里的柿饼,但却总也找不到那种感觉,就这也不是经常能见到的。

现在我已经很难吃到柿子了,更不用说柿饼了。

可我还是怀念那种感觉。

有一次回老家时,偶然听母亲说,村里要退耕还林了,可能要种植耐旱的柿子树,不知是否真的属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写人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