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节700字

我的春节

700字 初一

待旧符替新桃而上,我才发现:年,已来到了。

过年时,不可或缺的往往就是年货。置办年货算得上是头等大事:吃的、穿的、用的,干的、鲜的、熟的。而如今,年货变得千篇一律,采办年货也少了本来该有的喜悦心情。

于是,在父母的提议与陪伴下,我踏上了寻找“旧”年货的路——

从父辈的口中,我常听到油齑一物。那是种历史颇为悠久的食品,据说是远古祭祀时必不可少的祭品,流传到现在,几乎只剩个模糊的影像和名字了。在深奥古村的小巷中,它出现了。

将面粉经加水和糖拌和后,擀成薄片,用刀切作两头尖的菱形小片,并在中间划一道,然后一头朝中间穿过,投入油锅炸黄。新鲜出锅的油齑色泽金黄,十分香脆,带着芝麻的清香。在以前,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做油齑,油齑便也成为了那时孩子们的零食。

在那卖油齑的摊铺上,还有一样美食,名曰风枵。它记载于清代《调鼎集》中,是桐庐的传统美食之一。其形似帛,轻盈精巧,有着糯米的清甜。铺上的风枵是一根根的筷子状,实际上风枵的形状千千万万,有纽扣似的,有猫耳朵形的,也有一片片方形的。但不论怎样的形状,都是老桐庐人心中关于年的甜蜜回忆。

除了这些古老的年货,到如今仍耳熟能详的就是冻米糖。糯米、花生、芝麻……用米糖拌粘,切成小块状。一口咬去,只觉满嘴的松脆香甜,无渣无屑,回味无穷。冻米糖甜到了心窝,或许正是沾了年味一抹,才格外清口。

一进入腊月,桐庐人就开始忙活杀年猪、打年糕、浇龙须、做索面、刮番薯片。一样样年货,带着人们的憧憬,在千家万户间搭起了一道桥。

身处城市,或许少了炮竹,少了灯笼,少了许多;

所以,寻找“旧”年货吧。它们也许只在生活中、记忆中留下了一道残影,但这似是似非的一点回忆,却能点燃整个春节,言说你的年。

我的春节

650字 五年级

放寒假了,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我来到奶奶家,帮着奶奶一起做春卷。

一条微信发来,奶奶显得格外兴奋,我好奇地问:“是谁发来的?”奶奶高兴地告诉我这是她曾教过的一名学生,现在在美国工作,这是她从美国发来向奶奶提前拜年的祝福信息。我嘴上不说,可心想这不是很正常吗?她渐渐平静下来,拉着我的手,跟我讲起了一段往事。

在奶奶很小的时候,因太公工作需要,就跟随父母离开上海到遥远的北方沈阳工作。太外公的父母,也就是奶奶的祖父母一下子和儿孙离别,心疼不已。儿孙们离开年迈的父母也依依不舍,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话,想念对方就只能写信,但一封信在路上一般要漂泊四、五天,再收到回信最快也要十三、四天。

有一年即将过年,太外公提前半个月就写了信,寄往上海,之后就等待回信。等啊等,到大年三十还没收到回信,太外公全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直到年初三才收到回信,得知父母平安这才放下心来。原来是因为天气原因,把信耽搁在路上了,听到这里,我的心里一阵酸楚。

年三十终于到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摆满桌面,刚准备开席,远在福建过年的表哥给我发来了他当晚的年夜饭的照片,号称一桌南国风味的菜肴,我也不示弱回复给他有江南水乡风味的菜品,我们互相比试、互相祝福,开开心心、吃吃聊聊,杭州、福建,就好像大家就在一张桌上吃饭。

“叮当叮当”手机铃声此起彼伏,妈妈说是小外婆从泰国发来的旅游照片,爸爸说是领导在群里发抢红包信息,爷爷说是姑婆家发来的视频电话邀请,外公说:“宝贝,一会儿你拉个群,我们在坐的所有人玩祝福语接龙,输的那个在群里发红包。”

突然我脑海里浮现出一封信,那是几十年前奶奶说的那封信?还是从美国发来的短信?或是表哥的微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