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畔1000字

侧畔

1000字 初三 写人

不知是落日还是时间带来的黄昏,靠在撒满夕阳余辉的落地窗边,想着始终触摸不到的快乐,享受着一个人的自由……

我是个喜欢把自己放在yesterday的人,会很恍惚的过today,永远不愿想tomorrow。我知道养成这个习惯,这个样子,不好,却找不出不这么做的理由。可能并不是我刻意这样子,而是时间不想让我太累,背负太多无奈,可它似乎忘了什么,让我再也跟不上它的节奏,偶尔试着去追,又发现自己好吃力,好狼狈,想了想,就这样让自己停在了昨天,再也跨不过零度那条经线,再也划不破零点的黑暗。这是一个从开始就错了的习惯,开始是什么时候我不知道,大概是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因为懒惰,这个坏习惯成了一个自认为美丽却让我郁闷的错误,错误得复杂。

我清楚,我已累积了太多恍恍惚惚的today,也为未来的我在帐簿上写下了一个个没有yesterday的赤字,当有一天yesterday恍如隔世,我要如何才能继续留在看不到的yesterday?我想要答案。早晨突然醒来,透过眼眶里的泪看到那束阳光照在CD架上所折射的光的折射,象是被它刺痛了,嘴巴张得大大的,很认真得哭了,其实世界上最灼热的液体是泪水,而泪痕却能给人带来彻骨的冰冷。大脑一度处于空白状态。五分钟后,才意识到自己刚刚神经质的做法,觉得喉咙有点难受,声音有些沙哑,眼皮合上有点痛,肚子好象饿了。下床觅食。趿着爸爸的大拖鞋,和地板发出啪啪哒哒的响声。刚进厨房,又觉得还想睡,不顾肠胃的抗议和“会被饿死”的想法又瘫软在了被窝里,顺便发了发感慨:今天好象挺冷。

老妈几乎每天都会骂我是条懒虫,有时看到我的周末作息时间表还会痛心疾首直至抓狂。其实拿虫比喻我,与其说是看得起我,还不如说是侮辱了虫子。从上幼儿园到现在我一直都不认为自己是个会勤奋的乖宝宝、好学生。我只是那个懒到骨髓里的我。“因为真的很累,让我想赖在yesterday,不想看未来也不想活得太现实,正如冬天的懒懒依恋温暖的被窝而不顾肚子的威胁。”这永远只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想法,可我似乎中它的毒太深。记得曾经对自己说过:我想,就这样想下去。不断的想会隐去疲倦和伤感。

不想再想了,原以为会发现什么懂得什么清晰什么知道该做什么,可是好象……更乌龙了。算了。“我阿妈说过想太多会变笨的”这句是猪头妹说的唯一对我有用的话。不想了,要是我变笨了,会成为这个世界最大的遗憾。……!

只是想带着身上的一点点忧伤停靠在一个岸边,岸上可以只有一棵枯树,因为我想万木春中病树才是最“原始”的美丽。我无法体会,也永远体会不到唐代孟得在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的心情,他泛滥的思绪不是任何教参都能“自圆其说”的。而我却也只能以我的心情赋予它最皮毛的情感。今天的我看着“千帆过”的心情,就是这些胡乱拼凑的文字,对于我来说我的文字就是我的心情,不需要任何人理解和体会吧。

小,可以小见大

1200字以上 初三 议论文

英国诗人布莱克有这样一首诗:“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看出一个天堂。把无限抓在你的手掌里,把永恒放进一刹那的时光。”郁达夫说:“一粒沙里看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童趣》中有这么一句话“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可想而知,凡微小之事都可琢磨出趣事,其大事也亦可不为?古人尚且如此,何况现今之人。论其成事者,无不是琢其细微之物,成其大事也。

细节贯穿生活,而最伟大的生命往往是由最细小的事物一点一滴汇集而成的。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与注重,是整个人生获得成功的最佳伴侣。我们的生活由一个又一个细节组成,细节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是,什么是细节呢?细节是通常所说的“琐碎的事情”吗?

翻翻《现代汉语词典》,细节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1999年版的《辞海》中,关于“细节”有两个说法,其一是“琐碎的事情;无关紧要的行为。”它引用了一个例子,《后汉数·班超传》:“为人有志,不修细节。”其二是“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现、场景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辞海》修改版没有就第二个一项列举例句,但我们知道,细节描写是作家是否具有功底的标尺。也就是说,细节描写成功与否,是衡量一个作家是否有功底、作品是否成功的要素。作家李准就说过:“搞小说创作,编故事容易,编细节难,因为细节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发现,是编不出来的。没有许许多多真是的细节,你的作品就难以打动读者。”

由此可知,细节,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而不是“琐碎的事情、无关紧要的行为”。以下的故事既是如此:

在500多年前,有一位叫科尔迪的阿拉伯牧羊人无意中发现,有一只山羊异常兴奋,在那蹦来跳去尽情撒欢。他感到非常奇怪,决心弄清楚原因何在,于是便开始留意那只山羊,跟踪并注意它的一举一动。

通过一连几天的仔细观察,他发现那只与众不同的山羊特别爱吃山坡一棵树上的红浆果,吃后就兴奋起来。好奇心使他按捺不住也吃了那棵树上的一些红浆果,不一会的工夫,便体验到那种神情振奋的感觉,情不自禁地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从那以后,每次到山坡放牧,科尔迪都要品尝红浆果。有那么一次,他在吃红浆果时,凑巧被一位路过的欧洲传教士瞧见了。科尔迪将他的观察和体验如实道出,传教士听后当即采摘了一些红浆果。他回到住所之后,将红浆果清洗几遍,用水煮出汁味。他耐心地品尝,最初的感觉有点苦,随之而来的是神清气爽,浑身都焕发出一种活力。从那以后,他每天都要喝一壶红浆果饮料滋润自己。经过传教士的热心宣传,周围的群众也如法炮制,一起分享着饮后的振奋。实际上,那种红浆果就是现在我们很多人不可以须臾离开的咖啡。

咖啡的妙用得到初步验证之后,传教士又向欧洲商人作了介绍,立刻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他们将咖啡移植到本土,大面积地推广种植,并引得人们消费。

后来,传教士在自己的布道生涯中多次提到偶然发现咖啡妙用的经过,并说了这样一段颇有感触的话:“一个人能否有所发现的关键,并不在于自己眼睛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善于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是艺术、科学、事业和生命获得成功的伴侣。”

可见,任何事都要从细节做起,否则就谈不上卓越的成就,更谈不上辉煌的人生,因此辉煌来源于细节,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弱如沙粒的细节,细节竞争才是最高与最终的竞争层面。

人生道路本是曲曲折折,但成功的道路方向是不变的。只有瞄准方向,不时对具体的计划予以修正,才能真正到达成功的巅峰。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沙漠去猎杀骆驼。

他们到达了目的地。

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了什么?”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

父亲摇摇头说:“不对。”

父亲又以同样的问题问老二。

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骆驼,还有沙漠。”

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

父亲又以同样的问题问老三。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骆驼。”

父亲高兴地说:“答对了。”

也许细节很细,但就是因为细,才容易被我们所忽略,从而被其他所谓的“大目标”所迷惑。最终导致本末倒置,不能取得期望的成功。因此,能够从现实之物看出事物的本质,体会出细微之物的真理,那么,你将看到通往未来的光明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写人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