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喝酒1200字以上

小议喝酒

1200字以上 初三 议论文

酒,自打它产生那一天起,就在人们生活之中形成了一种文化,并且始终位于“食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等之首。酒的品种繁多,按色分有白酒、红酒、黄酒……按原料分有高粱酒、包谷酒、糯米酒、葡萄酒、桂花酒……按香味分有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按品种分还有烧酒、酒、啤酒、白兰地、威士忌……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但如果说就因为酒的制作源远流长,酒的酿造工艺如何高深,而高于其它文化,恐怕是说不过去的。因为烹饪艺术的千变万化、茶道艺术的品评讲究、服装设计和缝纫技巧千姿百态也是使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的。所以从人们对这些“文化”的体味来看,应该是各有千秋。

那么,酒的玄妙之处在哪里呢?并不在别处,在于喝酒者喝的过程,喝的环境,喝的心情,看起来喝的是醇香的玉液,其实饮的是精神的琼浆。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可谓经典之言。

人们处于大千世界,或悲或喜,或离或合,或爱或恨,或穷或富,或古或今只要和酒沾上了边,那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曹孟德说得好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将酒与人生结合在一起,画出一个大意境。所以当他不顺当的时候,自会想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办法。借酒浇愁,是从古到今最普适的现象,如范仲淹老先生所吟“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屡见不鲜。现代影视剧中只要有人不痛快就在那里喝酒,借着酒又演绎出后面的故事,艺术来源于生活,虽司空见惯却也无可厚非。只是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借酒浇愁愁更愁,把自己麻醉得不省人事后,“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一切依旧。还不如想开点,象古时的战士一样高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还是大诗人李白最豪爽,友人来了,大呼: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万古愁”不是真愁,是一种心态,一旦周围的环境有了好的转机,那就不同了,就会“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了。不喝酒的人也是如此,毛泽东不怎么喝酒,高兴了也会就着红烧肉来一杯,而心情沉重时,也要“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至于贫穷潦倒的孔乙己,一杯老酒几粒茴香豆就算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

好酒在“酒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广告效应,曾几何时,在现实生活中却扮演过行贿受贿的不太光彩角色。幸而,社会发展很快,几百元的酒在腐败分子眼里已经无足轻重了,酒连同它的品位又回到了民间。在“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已经过时的情况下,酒桌上的“文化”却保留了下来,特别是在应酬和相聚当中,酒桌上的“言语”众生态可算是一番淋漓尽致的描述。在酒宴开始时,大家心情舒畅,等着饕餮着一餐美味佳肴,席上一片“欢声笑语”;三巡过后,朋友和对手推心置腹,知心的话儿说不完,席间荡漾着“轻言细语”;酒至半酣,主客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绝顶在望,众山弥小,席上回荡着“豪言壮语”;几瓶下肚,桌上已无鱼和熊掌之分,诺大一个天下,舍我其谁?不信我们立马赛车于长安街!好一派“胡言乱语”;酒宴结束了,杯盘狼迹,东歪西倒,再看几位英雄,已梦回温柔之乡――“不言不语”。

在北方,似乎有一种习俗,叫“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大概来自《水浒》中梁山好汉的豪迈举止。但总觉得缺点什么,因为喝酒吃肉只是一种形式,一种铺垫,还应该有一个内容。梁山好汉们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大秤分金银”,这很重要,因为这即是物质基础,也是梁山好汉们聚集在一起喝酒吃肉的纽带。没有了这个内容,喝是白喝,吃也是白吃,意义不大。一位朋友就讲述过他初“下海”时,为了签定一个合同而喝得酩酊大醉,但这个合同使他掘得了“第一桶金”,这就值了。不过,靠喝酒来维系信誉,终是不太可靠的。在商界有一传说,有的地方见面就是喝酒,喝起来豪爽之至,使人以为办事就会象喝酒一样畅快,结果往往令人大失所望。而在南方,好象功夫就不在酒上了,在很随意的气氛中,事情就敲定了,再喝就是庆贺之酒。虽然同是频频举杯,同是觥筹交错,其含义不同了。

说来说去,无酒不成席。愚以为若是朋友相聚,切不可把酒当成酒,非得定量配给不可,不来个“不言不语”不罢休?能者多劳,尽兴为宜,足矣。朋友之谊,寓之酒而得之心也。某西哲说过,酒恰是雨一样:当它落在淤泥上,它会使之更污烂;而当它落在沃土上,它会焕发出美和鲜花。对于普通人来说,酒堪称是一种兴奋剂,而茶可视作一种镇静剂,若是从另一种意义上看,人们相交从“酒文化”而进之于“茶文化”,也许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小议孤独

1200字以上 初二 议论文

有人说:孤独是一瓣花,需要静静地品味它的清香。更为精彩的诠释说:孤独是一坛陈年苦酒,存放的时间越长,便越醇厚。

在这个时代,常听身边的朋友抱怨说他很孤独,然而孤独并不单纯是指独自生活,也并非意味着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并不一定会感到孤独;而置身于大庭广众之下,未必就没有孤独感的引起。那么孤独究竟是什么。

据科学家调查发现,孤独可能是由于基因变异引起的,而且有很大的遗传性。我同意这个说法,因为试想一个从心理不正常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即使不被遗传,也将在心理上受到影响,导致障碍的产生。在美国,对孤独症的具体症状是这么定义的:社交恐惧、强迫性行为和交流障碍。而日本则干脆将"孤独症"叫做"自闭症"。事实上,只要你对周围的一切缺乏了解,只要你和身外的世界无法沟通,你就会体验到孤独的滋味。

在中国,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缺少易于沟通的同龄玩伴,往往会产生自闭心理。所以除了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将他送去学校,让他生活在大集体中,有自己的朋友,就显的尤为重要。但对我们中学生来讲,产生孤独感更多地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虽然一人独处不一定会孤独,但我认为这样感受到孤独的可能性远大于有朋友的陪伴。多与外界进行一些交流,把心中的思想和烦恼告诉亲友,也让他们多了解一些的有关于你。让温馨亲情和真情来驱散孤独的阴云。当你孤独的时候,邀上几个朋友看看演出,去SHOPPING ,或是亲自下厨,叫上几位好友共享晚餐。

这个世界在变得越来越小,在战胜孤独的同时,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有实验证明,孤独症患者有60%是同时患有嫉妒症的。他们不能忍受旁人有一点点的比他们好,尤其是对朋友,尖酸的甚于敌人。处处压制,冷言相待,使大家都不敢接近他。他很孤独,越孤独便越刻薄越没有朋友。慢慢的形成了变态的心理。对于一个心理疾病患者,惩罚是收效不大的,反而更压制情绪而不是缓解。 所以,应该做的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的思想、情绪,并试图从他的角度看待事物、沿着他的思路进行思考,追踪他的动机由来。多想想别人,多为别人做点什么。要多想一想,你能够给别人什么帮助,你能为别人做些什么,这样才能打破你所处的尴尬局面。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温暖别人的火,也会温暖你自己。只有学会付出才会有获得,只有学会舍弃才会拥有。所以最重要的是调整价值观,学会关心、关注别人。 人没有朋友是因为自己不要朋友,拒绝朋友,受自私、斤斤计较和患得患失拖累。

在一个人人都以分数输赢的制度下,最伤害年轻心灵的,莫过于不必要的自卑感。由于觉得和别人不一样,所以就不敢跟别人接触,这是自卑心理造成的一种孤独状态。这就像作茧自缚一样,要冲出这层包围着你的黑暗,必须首先咬破由自卑心理织成的茧。 其实人们在社会里的种种所谓标准,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知识水准的评定、贫穷或富有、成功或失败、坚强或懦弱、健康或病态、清高或俗贱……人们对这些看法的改变,也变化得越来越快。一个人实在没必要对自己老是耿耿于怀,耗费自己一生宝贵精力去对种种其实不甚稳定的看法作诚惶诚恐的比较。学会说:"是,就是如此,那又怎样?"同时,需要坚持自己的风格。怕别人看不起往往就会被人看不起,因为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在集体活动中主动些,多提出意见建议,哪怕碰壁哪怕错误,都不要退缩,渐渐人们就会改变看法。 甚至可以用维生素B6,B1缓解、放松情绪。

印度思想大使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不去比较,就会感到满足,也不会因为沾沾自喜而头脑膨胀。别人接不接受你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你却一定要接受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感到满意。

孤独往往会带来低抑的心情,因为在大多数时候,孤独是退缩,是攻防之际的守。长期的低抑不利于身心。很多人由此发现不了生活的美好,也感觉不到生活的意义。他们不可能积极为世界创造美好。许多人的孤独感会导致忧郁症,从而去选择生命的终结。这时候就要学会享受自然,走入社会,懂得充分地享受孤独提供给他的闲暇时光。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充满了乐趣的活动,能使你充分领略到它们的美妙之处。当然,我还有一个下下之策,不让自己孤单是战胜孤独的很好办法,所以强迫自己忙碌起来,在短时间内认识不少人,并周旋,竭力使他们满意,让他们对你产生好感,那是最见效的,能够迅速摆脱孤独感。所有的累都是心累,当心被充得满满的,哪还会有孤独?

但正如人们一直所说的,真正要彻底地战胜孤独,就应当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培养在某方面的爱好。最重要的是懂得自己在为了什么而活着。这样的人不会害怕被别人排斥,害怕与别人不一样,害怕在不幸的时候孤立无援,害怕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他们不会觉得孤独,因为始终有理想与自己并肩作战。同样,一个活着有所追求、有所爱的人,也是不怕孤独的。

总之,真正去除不良情绪、不良感觉的途径是修养的提高,境界的提高。有一颗温暖热忱的心,有一种淡化得失的心性,有着智慧和追求,是会游刃于孤独,而不是畏惧孤独。

最后,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永不孤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议论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