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很有趣的650字

春天是很有趣的

650字 初二

春天,是很有趣的。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九天之下一片生机勃勃。而我最中意的,当属春日里那份难得的“雅”趣。

拣一个春日明媚的午后,换一身水蓝旗袍,手执一把轻巧的折扇,乘上一叶乌篷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粉墙黛瓦在水面恍惚,仿佛是个一触即破的飘渺世界。拱桥旁杨柳依依,它们迎着柔柔酥酥的春风,娉娉婷婷,妩媚生姿。我不禁吟起“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耳畔婉转的鸟鸣,又见一行白鹭直上云霄,我想,这“两个黄鹂”和“一行白鹭”一定是结伴去广阔的天空春游吧?柳绿伴鸟语,舟在诗中行,何不为春之“雅”趣?

石板路边茶馆,人群熙熙攘攘,落座台下,问馆里跑堂的小厮要一壶清茶,白釉的茶壶,青花的茶杯,干茶逐渐在水中舒展,特有的绿色在开水中弥漫,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台上的说书人刚巧说完书,紧接着的是几个扮上行头的戏子,从容不迫地上台,锦衣飘飘,试一嗓,赢得满座惊堂。一折戏毕,台下雷动般的掌声。拂衣生风,出将入相。春光春曲,乐音婉转,此何不为春之“雅”趣?

烟雨江南,果真不假。倏忽下起了绵绵细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一点没错的!蒙蒙细雨,悄然无声,在这样的烟雨迷蒙中,虽说一盏清茶听雨落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我依然踏上了来时的小舟。船娘戴了斗笠,和着雨声唱起了《无锡景》,江南音调就是甜糯、绵长!小河边丛丛簇簇的桃花、廊桥上追逐嬉闹的孩子们,又是入画的一景。拿起相机随手按下开门,无论从哪个角度取景,总是一幅水墨江南的绝佳画面。淡雅墨色中,氤氲的岂不是春之“雅”趣?

江南好,江南春更胜。趁的绝神烟柳之际,莫错过本季芳华,去品赏“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的趣味吧!

我喜欢的一种美味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被称为“美食之都”的重庆可谓是名不虚传:春季,吃汤汁浓郁的串串;夏季,吃晶莹爽滑的四川冰粉;秋季,吃香甜软糯的红糖凉糕;冬季,吃麻辣鲜香的九宫格老火锅……可万千的美食在重庆人心中,却抵不过一碗看似平凡的小面。

要让重庆人认可一碗小面,那可不简单,他们可都是“以貌取菜”的主儿。重庆人评估一碗小面,首先就是它的色泽和香气,一碗好面,必须要取材丰富、色彩鲜明、鲜红浓稠的汤底中浸没着白嫩爽滑的重庆鲜水面,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让人畅激在这香气四溢的面汤当中。细看,还有些炸得金黄酥脆的花生碎。紧接着,又是一抹新绿映入眼帘,绿油油的油麦菜裹挟着星星点点的卤肉沫,与筋道爽口的面条纠缠着。在这之上,鹌鹑蛋大小的牛肉在“上刀山下油锅”后已经酥烂无比了。还有的小面会撒上些浓油赤酱的鸡杂,黄里泛白的鸡肠和褐色的鸡肝看得人垂涎三尺。小面浓厚的色彩上总有一番鲜黄,炖煮软烂的黄豌豆更是让食客们食欲大开。最后的小葱、香菜青白相间,一大勺油泼辣子下去,再泼上一些热油,小面的香气一触击发。花椒的麻、胡椒的辣、牛肉的鲜、豌豆的香,一下子全都释放出来了。也只有这样,才能勾起重庆人那挑剔的味蕾。

这看似平凡的小面,要做出好味道可不简单。在重庆,人人都会做小面,调料也是各有千秋。但要说起正宗的重庆小面,估计除了那位老师傅也别无他人。老师傅五十多岁了,慈眉善目的,常常上午卖面,下午炒料。欣赏他做面,也是一桩美事呢!一口大锅总是冒着腾腾的热气,先在特制的竹篓中装上鲜水面,十几年的经验让他练就了一瞄就能把竹篓扔进锅中的高超技艺。趁着煮面的时间,老师傅开始配底料,二十多种调料让人眼花缭乱,但他一闻就了然于心。汤底是小面的关键,老师傅从来都是选用腱子骨熬制的高汤,浓稠的汤汁让人欲罢不能,再将面捞出,又舀上一大勺牛肉,些许豌豆。最后一勺红油辣子最为出彩,热油浇上香葱香菜,成了点睛之笔。

重庆人能吃,更会吃。小面就是最好的体现:一碗简单的小面,竟能吃出千万风味。每当我回到故乡时,头一餐就一定是小面。热气腾腾的小面一上桌便香气四溢,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食欲。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正准备开动。哟!忘了件事!小面怎么能不放油泼辣子呢!红艳艳的辣椒让小面闪着动人的油光,可谓点睛之笔!终于可以品尝美味了!我急不可耐地夹起面条,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朝嘴里送。“啊!好烫!”我不仅没吃到面,嘴上还起了个小水泡,真是得不偿失。不行,再来!我吸取了方才的教训,不敢再贸然吃面了。我小心翼翼地夹起面条,放在勺子上,再放上牛肉、青菜,浸入鲜美的汤汁中,小面如出水芙蓉般更加诱人!我嘟起嘴,“呼呼”地吹着,本想早些吃到美味,可它却总和我作对,仍冒着袅袅的热气。哎呀!等不及了!我什么都不管了,一口吞了下去。啊!面条的爽滑可口,牛肉的鲜香浓郁,青菜的清新解腻,三者并存却又惊人得恰到好处,在汤汁的装点下更是令人难以抗拒。重庆小面的特殊之处,就是让人越吃越想吃,当然我也不会例外,我一口接着一口,吃得大汗淋漓。吃完了面,我还舍不得放下碗。因为那汤才是精华,腱子骨的高汤香醇浓厚,再加上二十多种配料,香辣鲜香。直到喝完碗中最后一口汤,我才恋恋不舍地放下碗。

重庆小面源于街头巷尾的手艺人,他们总会背着竹筐挑着扁担到街上吆喝。所以,重庆小面的本名叫担担面,到后来,才渐渐发展成为门面小店。

每个重庆浪子回到故乡,头一餐一定会吃小面,因为食物有时不止是一种味道,它更是一个人对儿时的记忆,对故乡的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65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