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月,视月900字

对月,视月

900字 初三 散文

一轮硕大的浮在半空的月亮。我不知道她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她像是一块质地上乘的玉,晶莹剔透,却又隐隐透出里面那些隐约的月斑,仿佛与夜幕在完成一个光与影的盛典。她就这样静静地浮在半空中,没有流转的色彩,也没有跳跃的珠光,只有边缘的黄色的光晕,映衬着背后简单纯朴的纯净天空的淡蓝色。

天空中,几乎没有了星星,了无矫饰,和无拘束的原野,高山连在一起,高藐深邃,无边无际。远处的地平线上,那些黑魆魆的山,一直延伸的林木,都染上了一道金黄的弧线。山下那条河流,波光里是跳跃的金色,婉转流淌,不知所踪。月亮是如此地迫近,我伸出手,却触摸不到她的冰缘,我想走进去,一直走,走到月亮的心里面。

我呆呆地望着她,这一刻,我认为她是我一个人的月亮。我想她一定也在看着我,也在用她亘古不变的目光注视着这个世界:那些年年枯萎又年年重生的野草和野花;那些随意地停泊的石头,没人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又怎样停泊在这里;那些听候季节风的召唤,飞行在山川林梢的候鸟,在浅草湖泊筑巢觅食,不知道哪里是起点,那里又是终点;还有那些坚强的树木,独自忍受漫长的冬天,又独自在春天发芽,叶生叶落,年复一年,却一派安然……

月亮用它银白的目光注视了万物,那样的平静,安详,既没有欣喜,也没有悲悯。我想,那些在漫长寂寥的道路上匆匆奔走的行客,应该会因为她透彻的目光而放慢自己的脚步吧。至少那一刻,搁浅在荒野里的小小的我,却倏地安下了心。

我常常在记忆里与我的月亮对视,一次一次被她明澈的颜色重新照彻。那行走在草尖树梢的风,温婉地流动的河水的低鸣,和隐藏在草丛中的夏虫的浅吟低唱,组成一曲天籁,做了记忆中那副绝美图画的配音。我相信,这样的月光下不适合抚琴和弄萧,更不能响羯鼓吹胡笳。她不沾染中原文化里那些葱郁的记忆,也不涂抹塞外苦寒的底色,是一种自然,不容置喙。

月亮是有生命的,我相信时间从来没有磨损过她的一分一毫。后来年龄渐大的阅读中,那些印象和想象迭加的月亮:忽而苍白,忽而明澈;忽而瘦弱,忽而丰满;忽而淡定,忽而伤感;忽而旷远,忽而癫狂。人们大多愿意在自然中寻求慰藉,却忽略和曲解了月亮本身。

那些用片段和意想写下的诗文,捕捉到的不是真正的月亮,只是碎落的月光。我想,也许我,还有那些月亮下的野草,荒山,树木,河流,更能读得懂月亮,与月亮更能厮守的长久。任时光流转,沧海桑田,月亮用她清澈的目光,注视了各种各样的生存与死亡。

后来的时光里,我经常自己一个人,翻动记忆深处那泛黄的纸张。

与月亮对视,是我自己的传奇,沐风而行的传奇。

对比

600字 初二 记叙文

最近有个帖子在网上很火,名字叫《为什么中国动漫拼不过日本动漫》,理由七七八八的一大堆,很多,我只隐隐约约的记住了两个,因为我觉得这两个理由还可以运用在“中国式教育”之中。

中国动漫中主人公永远都是是什么正义,勇敢,正直,坚强等一系列优秀品质的化身,题材永远都是些不切实际的保家卫国,守护地球,抢救宇宙等,而日本的动漫却都是平平凡凡的,或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对未来隐秘的向往——就像《哆啦A梦》一样;或是简简单单描绘校园生活——就像《灌篮高手》一样;或是讲述小人物一步一步努力,完成自己并不算宏伟的理想——就像《梦色蛋糕师》一样,他们并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但他们有灵魂,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里。经久不衰。

中国式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大多是“伟人式”教育,浇灌在孩子们头脑里的只不过是些远大却飘渺的东西,日本的父母却是教孩子坚持自己所选择的,所以,大多日本孩子都是独立的。中国式父母就像是“授人以鱼”,而日本式父母却是“授人以渔”,我相信,一个人走自己选择的路总比走别人选的路踏实得多。

中国漫画不发达是还因为大多数中国父母并不看好动漫的“行情”,只认为动漫只是一种兴趣,或许还会影响孩子的文化成绩,登不了“大雅之堂”,而日本父母却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中国父母爱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而日本父母却会告诉孩子“你是你,我是我,每一具躯体都有自己的灵魂和思想”

不能说日本的就是好的对的,但在中国,新一代人拥有的却是老一代人的思想,至少这一点,就无法与日本作比较。中国五千年的教育方式,似乎并没有那么的合情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