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里的故事650字

宜居城市里的故事

650字 初三 记叙文

从幼时的家乡、年少时的求学、成年后的工作、不得已辗转了几个城市,最终在河南郑州定居。那日看见书香文苑的征文,今就以现居住的城市为例,拙笔写下征文一篇,藉此支持圈子活动——题记

在那莺歌燕语的春天,您看那和蔼可亲的老师们,正在三尺讲台上勤勤恳恳的讲叙。课堂上那妙趣横生的语言,吸引了多少双稚气的眼睛。是他们孜孜不倦的教导,让孩子们学会了加减乘除,诗词歌赋、才得以让知识甘露浇开理想的花朵。是他们为我们的城市播种希望、播种爱。

在那酷暑难耐的夏天,您看那勇于拼搏的城市建设者们,正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在工地上挑钢筋、注水泥、流汗浃背的坚守在工作岗位。烈日灼烫着他们的安全帽,

热汗浸透了他们的工作服,可这些并没有阻挡住他们那坚定的步伐。是他们为我们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那秋风萧瑟的秋天,您看那吃苦耐劳的城市美容师们,正紧握手中的扫帚,将各个单位的边角料、集贸市场的废物、居民区产生的生活垃圾,还有那街道两旁随风而落的枯叶,用心的分门归类再处理。是他们起早摸黑的辛勤工作,是他们用辛苦换来了我们城市环境的美丽和生活的舒适。

在那北风呼啸的冬天,您看那英姿飒爽的安全卫士们,正顶着寒风站在十字路口站岗。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不停地扫视着来往的车辆和行人,双手亦展示着不同的手势,指挥着过往的车辆以及行人。是他们维护了良好的交通秩序,保证了车辆和行人的安全,是他们保证了这个城市的畅通无阻。

放眼这充满生活节奏的温馨四季,您是否也感受到了奉献、和谐、友爱、温暖?!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可亲可爱的人,他们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给郑州这座宜居的城市也增添一抹靓丽的色彩吧!

宜春鼓楼

1000字 三年级 记叙文

建于南宋时期的宜春鼓楼,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地方天文台,它在中国天文史乃至世界天文史上都闪动着耀眼的光辉。

至今已保存近千年的宜春鼓楼,位于鼓楼路中段。南宋嘉定十二年年)由袁州知府滕强恕组织修建,鼓楼同时兼作府衙观测天象、候筹报时的瞭望楼,又称袁州谯楼。

该楼是幢卷拱式横跨南北街道的高台建筑,呈长方形,东西向,庑殿式,四坡顶,重檐,琉璃瓦,素面瓦当,抬梁式木构架,4柱一间,面阔5间,进深3间。高12.8米,面宽11.8米,南北长23.8米,占地面积约780平方米。跨街卷拱洞宽4.3米,内高5.6米,东西卷拱洞上分别有阴刻楷书“鼓楼” “余晖”四个字。楼南北两端有长19.5米,宽7.6米的观天台。

楼上制作有铜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水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添水桶、更筹漏箭、铁板鼓角等器具,并“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后来还补铸了唐代著名方士袁天罡研制的观天设备铜璇玑。

为了确定袁州谯楼的历史作用和科学价值,江西省科委于20世纪90年代初将此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并邀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南京大学天文系、北京天文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清华大学建筑系等单位的20多位中国天文学界、建筑学界的知名专家、教授举行鉴定会。与会学者一致结论为:袁州谯楼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集测时、守时、授时于一体的专门从事时间工作的地方天文台。它比现存的贴木儿帝国建造的天文台(现乌兹别克境内)要早两个世纪;比建于公元1276年的我国河南登封的观象台也要早五十多年。值得一提的是,此台楼柱24根合抱之木,均相向倾斜,东八柱与中八柱往东歪,西八柱往西歪,楼顶平正,近800年不倾覆,足见当年建筑技艺之高超。

中国天文学界、建筑学界的著名专家在《袁州谯楼——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时间工作天文台研究》的鉴定书上,郑重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环顾当今世界,除了华夏文化系统,尚未发现任何一个国家建的时间工作天文台早于袁州谯楼,故它的发现对我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宜春鼓楼曾先后多次重修,才使其独特的风采保留至今。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匾曰:迎曦楼。清康熙和乾隆年间重修楼西,新额曰:余晖。清同治年间最后一次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年和1984年,省文化部门拨出专款,整修如旧,接待游客年12月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景点。

经过全面修复,恢复明清格调的宜春鼓楼和一座颇具宜春地方特色的天文广场,不久将正式向市民开放,其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传统风貌与开放意识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延续着底蕴深厚的宜春文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记叙文
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