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信》读后感1200字

《鸡毛信》读后感

1200字 五年级

《鸡毛信》读后感400字

今天我读了一个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鸡毛信》,它讲的是一个12岁的儿童团员海娃突破层层困难送一封鸡毛信的故事。他那意志坚强的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久久回味。

面对鬼子,海娃毫无畏惧之情,在鬼子一步步向他逼近的危急关头,一点也不慌张,还能镇定地想办法――把信藏到羊尾巴底下;当敌人把枪对着他的小脑袋时,他装出傻楞楞的样子,从容地给鬼子做怪脸;当鬼子向他挥白旗时,他机智地向敌人挥动自己的衣服……正是由于海娃在危险临近时,坚强勇敢,坚持不懈,才能安全地把鸡毛信送到目的地

一天晚上妈妈要出去有事,让我一个在家写作业,虽然我的作业还多得很,可我就是不敢一个人在家呆,妈妈只好把我带着,到十一点多回来我才写作业,第二天上课总是提不起精神。往后,在这一方面,我一定要向海娃学习,做一名坚强勇敢的少年。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地被海娃的机智勇敢的精神感动,小小年纪的他,在危难时刻,如此冷静,如此机敏,真是可敬可佩啊!我的心被海娃那深深的爱国之情打动了。

《鸡毛信》读后感400字

前几天,我看了《鸡毛信》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抗日小英雄海娃的故事。我非常喜欢海娃,他的勇敢、机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娃是一个放牛娃,也是一名儿童团团长,他负责给乡亲们报信,每当鬼子进山的时候,他都会及时推倒报信树和稻草人,乡亲们看到后就立即转移,一点吃的都不会留给鬼子。有一天,爸爸交给他一封鸡毛信让他送给八路军的张连长,海娃想了想,选了一条安全的路出发了,没想到迎面碰到鬼子也走这条路,海娃担心鸡毛信被鬼子发现,他灵机一动,用布条将鸡毛信绑在羊屁股上,然后继续前进。鬼子抓住他问他是不是小八路,海娃说:“什么,我不懂!”,鬼子没办法,就抓海娃一起走。到了晚上,,鬼子们都有被子盖,而海娃只有稻草,什么吃的都没有,好可怜!海娃趁鬼子睡着后赶紧跑,可是第二天又被抓回来,再跑,还是被抓了回来……海娃一路与鬼子机敏地较量,终于将鸡毛信交到了张连长手中,海娃却晕了过去。最后,张连长根据鸡毛信里的信息,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还抓了鬼子的司令呢。

我觉得小海娃很勇敢,他遇到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将信送到八路军手中,我很喜欢。

《鸡毛信》读后感400字

我非常喜欢看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作品是《鸡毛信》故事,其中讲述的是:

华北抗日根据地龙门村,有赵姓父子俩,父亲老赵是民兵中队长,十二岁的儿子海娃是儿童团团长。一天,父亲得到鬼子要进山抢粮的消息,便让海娃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做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遭遇鬼子,海娃急中生智,将信藏在了一头羊的尾巴下面。鬼子们抢了海娃的羊还逼迫他带路去龙门村。晚上,海娃乘敌人熟睡时,取信逃跑。途中,信一度失而复得,但海娃却再次被捉住。机智勇敢的海娃故意把敌人引入歧途,至此,敌人才知中计,拔枪打伤了手,千钧一发的时刻,八路军赶来搭救,全歼了敌兵。海娃完成任务后晕倒了,八路军根据鸡毛信里提供的情报,炸毁了敌人的炮楼,并捉了猫眼司令。

我们要像海娃一样坚强勇敢,敢于奋斗的良好品质。

指导老师:刘媛

五十年后 一

1000字 六年级

五十年后,地球。

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户户的门都无一例外地沉重地紧紧关闭着,显出金属特有的冷峻与冰寒;地上铺满的那一长片黑绿,是“绿”化,然而在这无比猛烈的、足以真正将人活活烤死的暴晒下,都只能无力臣服,毫无生气地趴在土上,遮阳棚也似乎全然无用,尽管一旁的灌水器保证了“科学性、合理性、规律性”的浇水,但也于事无补,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那么无用,不仅花草自己已不奋力汲水,又有烈日当天,而且已十年未雨,花草们始终处于将死未死的状态,浇的水仿佛杯水车薪,——然而这“车薪”只是花草组成的“绿”化带,“杯水”却是无数科学家想尽办法节约的无数水资源,这一比对,显然是令人费解的,在如何如何“精细、精妙、精巧”地努力构建好“水循环系统”后,“科学家”,无奈发现了这一悲哀,无数“心血”化为无用,这是科学家们直想“找块豆腐撞死”的缘由,他们苦思冥想,无数科学家在这紧张工作中为了研究各种各样资源的互相转化,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快乐,失去了生命,只是为了这一研究,他们最终还是只白白的冤枉的死去,这些“科学家”们,并未这样想:

“我是为了什么,它有用吗?”

利用如此之多的资源拯救资源,这是一个很繁琐而精细的事,“科学家”必须化身成为街头老大妈,为了任何一丝丝细微的资源而“定理”作斤斤计较,就仿佛买菜的讨价还价,然而人又哪是天的对手,环境现在“大势已去”,于是——

各界“有良知的学者”纷纷“投身这一伟大的革命洪流中去”,他们“积极为人类未来努力奋斗”,他们“热情撰文与演讲,诚恳呼吁与警告,不懈发明与创造”,尽管没有几位老百姓真正知道这群“有良知的学者”到底在干什么,但老百姓们觉得,“有良知的学者”们一定在“为全人类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人们尊敬他们的缘由,“一定”,是因为“那些人”都这样说,——大家都说的,就是对的,这是定理(我说的虽然没其它人去怎么提出,但“事实证明”,我的没说错),——然而“那些人”究竟是谁,因无人注意,也就逐渐不甚明了起来。

只是这“水循环系统”还只是无数庞大系统中的一极小部分,数不清的系统,数量比全球总人数还多,所以这个世界是靠着那群“伟大的天才学者”才“终于得以延续”的,这群“救世主”是“伟大无比”的,于是,这群“伟大的”人们顺势又建立了第1001门学科,——这不是《一千零一夜》——人们想了想,是这样给它命名的:

神圣贤需文武景明昭恭庄座元仙纯作灵伟杰简研究学

只是有些中国史学家总觉得还有些不对劲。

由于太长,这门学科还有“小名”:

需伟座作学

所有学者对这都无比满意,包括史学家、文学家,以及各种各样的“家”。

所有百姓都渴望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子孙能学会它。

但是整个地球“照常运转”。

生活还是继续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五年级
12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