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叶飘来思悠悠1200字以上

黄叶飘来思悠悠

1200字以上 初三 散文

一年四季的早晚时分,我总是喜欢一人围着卧佛寺公园管理处北面的荷塘转上几圈。此处一是静,没有般若桥南侧荷塘游人的喧嚣;二是植物多,景致秀美。

这里一年中最美的是夏季:池中红荷映日,白荷似玉,争奇斗妍;香蒲一簇簇一团团,碧绿如染;芦苇苍苍,青翠似竹。野鸭凫水,白鹭低翔;荷叶上蛙鼓喧闹,柳树上蝉儿鸣唱,汇成夏日的欢快小曲,恰如王维孟浩然田园诗般美丽,甚是迷人。

今日正是小雪时令,荷塘已失去了夏日的光彩。但却别有一番景观:黄叶满径,芦花飘雪,香蒲仍然透着绿色,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的这首小曲就似眼前景色的写照。

一阵微风轻吹,高大的白杨树上黄叶纷纷飘离枝头,先是荡荡悠悠空中漫舞,随后悄无声息轻轻飘落在明静空灵的水面,引人无限遐思。这个季节来此散步,为的是再看一眼香蒲。南宋朱熹咏菖蒲诗云:“君家兰杜久萋萋,近养菖蒲绿未齐。乞与幽人伴岑寂,小窗风露日低迷。”古代文人把菖蒲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

长久以来,我一直错把从小就认识的香蒲与菖蒲混为一类,认为古诗中歌咏的菖蒲就是老家池塘里生长的香蒲。后来才弄明白,尽管他们外观相似,生物学上它们并不同科。古代文人歌咏的“彼蒲非此蒲”,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我喜欢香蒲不仅仅是它的亭亭玉立飘逸俊秀,更在于香蒲陪伴我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

我们家不远处就是一条小河,小河转弯处在洪水的冲刷下,形成一个大水塘,我们都管这水塘教渰子。天无论多么干旱,渰子里的水从没有少过。渰子周围是一圈茂密的芦苇,渰子中是成簇成团的香蒲。芦苇俊秀,香蒲飘逸,有人说它们是生死夫妻,有人说它们是手足兄妹,反正有芦苇就有香蒲。

因为香蒲喜欢水,孩子也喜欢水,天性相通。光着屁股的小伙伴,每每在芦苇丛、香蒲墩里找水鸟蛋,蹑手蹑脚捉停在蒲叶上的蜻蜓,往往是手还没有捏到蜻蜓,却脚下一滑,扑通一声跌到水里。蜻蜓并不飞得很远,只是挪到另一只蒲叶上,引诱得我们不断的重复同一个动作,结果可想而知,总是空手而归。从香蒲团钻出来时,每人手里都攥着几穗蒲棒,这也会让我们乐上半天。

给我记忆最深的,是冬天里脚上穿的那双蒲鞋。我家斜对门有一老汉,论辈分我叫他三爷爷。三爷爷的老伴去世多年,儿子去闯关东,在那里娶妻生子,三年五载回家一次。两个闺女十天半月来看他一次。平常就三爷爷孤单一人,因而他特别喜欢孩子。夏末秋初,三爷爷到渰子里割来大捆大捆的香蒲,晒干后给生产队编织装粮食的蒲包。

他编织蒲包时,我就给他递绳递草,这时三爷爷边织边给我“啦讲话”(讲故事)。他不光手巧还满肚子的故事。什么黑李逵、猛张飞、狐仙鬼怪、阎王爷玉皇大帝……这些我最早都是从他那里知道的,可惜这些故事我都忘记了。后来我想三爷爷如果识字,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就是如今的蒲松龄。每年他都会挑选最韧的蒲草,给我织一双蒲鞋。在缺吃少穿的年代,冬天里农村很少有人穿得上棉鞋。

老年人有双“毛窝子”(莒南人对用芦花编织草鞋的称谓)就不错了,大多孩子都是光着脚穿一双自家做的单鞋,那年月脚上没有冻疮的孩子少见。对三爷爷给我的蒲鞋,就显得非常珍贵。母亲先是把大人穿坏的鞋子底割下来,用剪刀剪得同蒲鞋的底一样大小,再用纳鞋底的麻线订在蒲鞋底面,然后用做衣服余下的旧布把蒲鞋的面全罩起来,这样蒲鞋既耐穿又不透风。有了这蒲鞋,寒冬腊月我的双脚舒服多了,从没有生过冻疮。这蒲鞋也让儿时的伙伴羡慕不已。

这香蒲和我有缘,整个学生时代,就是硬板床上加香铺垫子和一领芦苇席。刚工作时,单位提供给我们的也是硬板床、香蒲垫、芦苇席。躺在香蒲垫子上让我悟出了很多人生道理,也让我很多在香蒲垫子上做的美梦成真。

有一个阶段我睡眠不好,三爷爷从母亲那里得知后,特意从渰子里采来蒲棒,用蒲棒上的绒絮做成枕头。他说蒲棒的香味催眠,枕着睡得踏实。不知是三爷爷真情的作用,还是蒲棒枕头的作用,失眠的毛病真的就好了。

一次有一发小来访,不知怎么就谈到小时游玩的渰子,发小有些沮丧对我讲,从来没有干涸过的渰子,现时一点水也没有了,香蒲没了踪影,几株稀稀拉拉的芦苇,还让人依稀记得这里从前有过水塘。不久前我又回到老家,在原来渰子的旁边,是社区新建的住宅楼,渰子原址上是个健身小广场。茶余饭后,乡亲们都喜欢到这里活动活动,甚为热闹。

元稹有诗云“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他有烟水中菖蒲花开,想到了浪漫的相思。今日满地的落叶,又让我想起了儿时的渰子和香蒲,想起三爷爷织的蒲鞋,心里暖暖的……

黄土坡上的回忆

1200字以上 初三 记叙文

夕阳斜照着奔驰的列车,我们在暮色中开始了西部考察之行。沿途看着尽是青山绿水的江南景色,而披着神秘面纱的西部却迟迟不露面。

第二天清晨,我们醒来后见到了些许西部景象——山丘不再是出发时那样的翠绿而平缓,而是变得更加陡峭。河流也不再是江南那清澈见底的涓涓细流了,而是变得宽阔并且增添了些许黄色。不知不觉地,列车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甘肃省兰州市。我们终于见到了真正的大西北景象。兰州的山,不同于江南青翠平缓的小土丘。这里的黄土坡连绵不绝,高耸的山丘上见不到一丝绿。哪怕是一株草,一棵树,在这里也是一道奢侈的风景线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盛唐诗人李白的名作《将敬酒》中的千古名句,第一句描写的就是面前的黄河。九曲连环的母亲河宽广博大,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万丈狂澜,奔腾汹涌的黄河母亲让我不禁感慨,钢筋水泥森林的狭隘怎么会拥有黄河母亲一样宽广的心胸啊。

手拉手学校是位于兰州附近北滩乡红丰村的红丰初中。汽车穿梭在无尽的黄土坡中,我望着颠簸的那条路,仿佛觉得这一条路不仅连接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土高原,不仅连接了城市与农村,不仅连接了上海市致远中学和红丰初中,更连接了我们和另一群同龄人的心。

经过近3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当我们的汽车驶入这所坐落于黄土高原上的学校时,我们急切盼望看到的学生们都整整齐齐地站立在校门口,拍着手夹道欢迎我们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我们害羞地走下车,我悄悄地注视了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他们的脸无一例外都黑里透红,尤其吸引我注意的是他们每一个人的眼神。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我们的好奇,散发出对我们的友好,也让我感觉到他们对我们有一种隐隐的“恐惧”。也许来自城市的我们穿的衣服,说的话,背的包,做的动作……一切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是如此的陌生吧。

但是在随后两天的时间里,让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农村的贫困,更多的是那里学生们的认真和努力;我和红丰初中初二(1)班的同学们上了一上午的课,他们那里的教学进度远远不及我们上海,他们也没有象样的课桌椅和教室……总而言之,那里的一切硬件设施都与我们存在着天壤之别。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在如此艰苦的学习环境下那自觉、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他们的学习生活非常紧张,但是每天午休时间我仍然可以看见许多学生席地而坐,手捧书本在背诵课文;他们的进度虽慢,但是课堂中除了老师的讲课声外,只有笔尖的沙沙声;他们平均每天要走大约三公里的山路来学校,但却没有一个人会迟到;尤其让我震惊的是访问特困学生家庭时看到的那家徒四壁的简陋房屋和那一张张闪闪发光的奖状。从这一张张奖状所散发出的光芒中,我看到了一个贫困优秀生令人心酸的成长史——母亲瘫痪,父亲失业,外婆病重,这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就这样每天用她那单薄的身躯,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并且在深夜的油灯下借着微弱的光,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当别人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她,称赞她学习上取得的优异成绩时,她的心中没有骄傲,甚至没有应有的自豪,心中只有那家徒四壁的小屋和失业的爸爸、瘫痪的妈妈和病重的外婆……

这两天,通过结对交流活动和访问特困生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其实并不“穷”。他们物质上的贫穷和精神上的富有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使我们落下感动的泪水。对明天充满了希望愿意为明天的梦想而奋斗就是他们最大的财富。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两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注定要踏上归程。在红丰初中的欢送会上,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骊歌响起,我们有些同学都落下了不舍的眼泪,即使没有哭的同学,也难掩心中对这些同龄人们不舍之情,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啊!

列车载着我们踏上了归程,望着渐行渐远的西北风光,回想那一座座黄土坡,回想那一张张淳朴的脸,回想那首骊歌,回想那“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情景,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荒芜的黄土坡,我们要为她披上圣洁的绿衣。

人烟稀少的农村,我们要在那里建起一座座美丽的城市

贫困的大西北,我们要让那里人们的生活中充满欢声笑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