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笙箫默》读后感1200字以上

《何以笙箫默》读后感

1200字以上 初二 读后感

等待。

安静的夜。

在寂静的有些可怕的校园里漫无目的的散步归来之后,终于读完了顾漫的这本《何以笙箫默》。

何以琛在等待了七年之后终于还是等到了赵默笙,这个让他一辈子难以忘却,难以释怀的女人。故事的结局简单却又真实,没有留给我们太多的想象空间,读完似乎仍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或许,这就是爱?

他一直在等,只是谁都没有料到等待的时间竟如此漫长。“等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何时是个尽头。”当何以琛在决定选择等待的那一刹那,他或许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余地。没有了默笙,他留给自己的唯有永远都无法缝合的伤口。于是,他也只能等待,也许今生今世都无法等的到,那就给自己柔弱的心一个坚硬的外壳,掩饰住这一切,花开花落,我们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消逝,伴随着那些曾经的往事,也一并消失不在。或许等到那一天,我们才都会释然,才都会忘却。

何以琛是幸运的,因为他还是等到了,固然等待的这些年让他亦痛苦不堪。他变得残酷,对自己,也对那些一直默默陪在他身边的人,这种伤害,我们不需要知道是否能够得到弥补,因为爱,肯定会有伤害,这是必须承受的,既然如此,那就坦然接受吧。

赵默笙,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写她。我只知道,她在慢慢成熟起来,她没有放弃追求那份属于自己的幸福,虽然当那份期待已久的幸福不期而至时,她也在与自己苦苦挣扎,可她终究还是把握住了,故事的结局,令人欣慰。

何以玫,站在局外,我们或许会不禁感叹:既生瑜,何生亮!顾漫显然也对这个人物有些同情甚至可怜,在故事的最后又把她单独拿出来另成篇章,不仅没有任何多余之感,反而更加让我们深深的陷入对现实爱情的思考。她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以琛,失去了自己同样弥足珍贵的等待中的青春,失去了自己对真正爱情的那份奢望,虽然这份爱在一开始就注定不属于自己。她学会了一个人慢慢的去习惯,习惯一些人,习惯一些事。“一人花开,一人花落,这些年从头到尾,无人问询。”小屋里,阳台上的那盆花何时盛开过?又在何时花落?花儿的确是开过,为了他,虽然也许那人并不知道,但是当年彼时的那阵芬芳已经证明了那一切。可是现实往往是带着几分残忍,漫长的岁月终究留不住她期待永恒的花香。回过头,再看去,只剩一抹残红在空中摇曳,证明着那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何以玫会很“幸福”,傻傻的幸福着过一辈子,因为那个人也得到了自己的幸福,而这不就是她一直想要的?只是,这份幸福并不是她所能给的。

其实,还有一个人---应晖。他的命运与何以玫竟有几分相似。“不是每个人都似何以琛能守得漫长寂寞。笙,我已变心。”这是他给默笙的最后一封信,遗憾的是默笙没有在关闭信箱的那一瞬间明白过来,这句话里面寄托了应晖太多太多的无奈,或许这也是件幸事,没有让赵默笙在未来的日子里增添更多的愧疚,她已经很累了。有些事,就是如此,仿佛冥冥之中注定一般,没有给我们任何挽回的机会。应晖,你是否后悔过放默笙回国呢?你以为这样会让她对那个人彻底绝望,却最终没有想到那个绝望的人竟是你自己,这多少是上帝与你开了一个玩笑。别怪她,因为她的心从头至尾都未曾放到过你这里,难道不是么?

这个故事,一次又一次的让我想起了《围城》里的故事情节,一样的话题,不一样的结局,到底哪种才是我们所想要的呢?

勇敢去爱吧,不要因为怕受伤害就将自己的心紧紧的包裹,我会永远相信,付出的是爱,你得到的也将会是爱。

书桌前摆着一盆翠绿色的郁林仙草,嫩绿的叶子焕发着勃勃的生机,传说它的枝头会在春天长出红色的小小果实,虽然冬天已经渐渐来临,但是这凉意丝毫没有阻挡它生命的脉搏。在这个夜里,我仿佛能听到它静静的言语,在对我——这个守候者,诉说着明年春天的故事。

目光因你而停留

800字 初三 记叙文

若把历史比作长河,沉淀在这长河中的,一定是那文学的精髓吧,等你翻开诗集,它们便跃然纸上,让你感叹,让你忧伤,让你浮想联翩。

一日,翻开诗集,看那辛弃疾的豪情万丈,李白的浪漫抒怀,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值唏嘘,你生生撞入我的眼帘,让我的目光因你而停留,你叫《春江花月夜》,一股期待,一丝忧虑浮上心头,忧是忧你脂粉气过浓,期是期你将春,江,花,月,夜五物合一,形成了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怀着这种心情看了下去。

你果然没令我失望,开篇就让人心驰神往,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个“生”字,明月与潮水就似乎活了过来,江水曲曲折折的绕过花草遍生是原野上,月光泻在花树上,将大千世界也浸染成银辉色。忽忆起去九寨沟旅游时,何其的相似,虽不同于诗中所写的银辉色,但四周都是浓浓的绿意,一样的优美恬静;一样的生机盎然。我的目光穿越了古今,因你而停留时,那是一种怎样的欣喜之情,这或许便是知己吧?

当你处于这般美景之下时,你便有所感,你用“白云”用“青枫浦”用“扁舟子”寄托了离人的情,游子的情,思人之情,思乡之情在这一刻喷涌而出。你便有所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缄默了,不知如何回答。你便有所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我汗颜了,羞愧了,目光停在你低头思索的身上时,突然明白你我的差距,我只知赏景且不知思考,而你此刻教给了我一份对生活的认识,你之所以能发出这种“哀而不伤”的疑问,感叹不正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不正是源于对美的思考与感到的欣慰与沉思吗?这或许便是良师吧?

目光因你而停留,因你而改变。再临长城时,除了赞叹其雄伟蜿蜒外,多了一份对当年数十万征夫的同情与缅怀,再见毕加索画作时,除了惊讶于他的抽象风格的诡异外,多了一份对他作画时对纳粹愤怒的理解。很长时间过去了,我就这样成长了许多,收获了许多,一日朋友送了我一本诗集,打开它,翻了翻,目光又一次因你而停留,像遇见一个久别重逢的故人,眼前又浮现出你笼罩在一片空灵的月色里,吸引着我的目光,吸引着我探寻美的真谛。

正是因为你的豁达洒脱,看透生活却不厌倦生活的秉性使你“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使你唯一的一首诗被誉“诗中的诗”,使我的目光因你——张若虚,停留钦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二
读后感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