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根据如图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个回答

  • 解题思路:(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2)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一般方法是: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温;

    (3)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t2℃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4)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适用于海水晒盐原理进行结晶;

    (5)据该温度下C的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分析解答;

    (6)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及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1)t1℃时,B物质的溶解度是25g;

    (2)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将接近饱和的A物质的水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加入A,降温或蒸发溶剂;

    (3)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4)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是B,所以三种物质的浓溶液,适用于海水晒盐原理进行结晶的是 B;

    (5)t1℃时C的溶解度是25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5g的C,所以30gC物质加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有5g剩余,得到的是C的饱和溶液,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5g/125g]×100%=20%;

    (6)AB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C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将t2℃等质量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AB析出晶体,C溶质、溶剂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据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即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也就越大,而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t2℃时C的溶解度,故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C;

    故答案为:

    (1)25g;(2)加入A(合理均可);(3)A>B>C;(4)B;(5)20%;(6)C.

    点评:

    本题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考点点评: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等信息,解答时要结合相关知识细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