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作文段落(10篇)
  • 500字 五年级
    正统十三年,王振挟持皇帝亲征。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位大臣说,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郕王把于谦被升为兵部尚书。由于于谦的出色指挥,很把敌人打败了。
  • 400字 四年级 写景
    我忽然想起了一首古诗的作者就是于谦。这首诗就是《石灰吟》。这首诗表达了于谦愿意为国家献出全部的力量,不惜生命的精神。我对于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缠着爸爸,要他讲于谦的故事。爸爸没办法,只好讲起了于谦的故事:于谦是一个民族英雄,从小就立志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一切。于谦做官后勤政爱民、清廉刚直,不说奉承话。后来被奸臣陷害,老百姓全都出来为于谦求情。我印象最深的是于谦保卫首都的故事。在“古木堡之变”后,北方少数民族的军队包围北京。很多大臣怕了,想迁都到南京去。于谦坚决反对,带领军队赶走了侵略者。
  • 550字 初一 写人
    宣德初年,于谦被任命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朱高煦谋反失败投降后,皇帝让于谦数说他的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这一情景给皇帝朱瞻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认定此人必是可造之才。
  • 700字 初一 读后感
    土木堡之变爆发,把明王朝推向生死存亡的边缘,国难当头,于谦力排众议,挺身而出;为保京师,他披挂上阵,率军抗敌。没有于谦,大明的历史有可能突然转向;没有于谦,明朝两百年的国祚延续也无从谈起。于谦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 450字 五年级 诗歌
    去到那儿,我跑进了监狱,只见于谦在吟着自己的杰作——《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我立刻用我的万能钥匙打开于谦所在的监狱,于谦以为终结他生命的时刻来了,便伸出手,让我去了解他的生命,说:“来吧······”我说:“不是的!我是来救你的!快穿上这件衣服!”“为什么?”“你别问我,等我叫你问时你再问!”“哦!”我刚说完话,几百个士兵冲进监狱,对我冷笑:“你是跑不了的了!”我不管一切地拉着于谦冲出去,几百个字弹孔向我和于谦发过来,我们穿的反弹衣挡住了,神机营的士兵都目瞪口呆,胆小如鼠地躲在监狱里,我向他们投向了藐视的目光,于谦呢,则流大汗,这件事让他吓着了直到我和于谦回到了现代他还气喘吁吁呢!
  • 900字 高三 记叙文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充满着浩然正气的声音将我惊醒,睁眼,大惊。我发现自己身着朝服,站在百官之中。金色的朝阳将我所在的朝堂照得金碧辉煌,“穿越”一词从脑海中闪现,脑海中突兀地涌入大量信息:明朝,土木堡之战,于谦……再惊,莫非刚刚发出声音的是我心中的偶像――以一己之力保住大明王朝的于谦? 
  • 1000字 初二 记叙文
    然而于谦却不像王振这般模样。虽说于谦也是朝廷中的一位有地位有名望的大臣,但是他从来不藏污纳垢,不会收取任何违背人心的财物。有很多官僚曾经为了讨好于谦,就向于谦送自己珍藏多年的奇珍异宝,以避免于谦在朝廷之上说出他们的不对。可是他们没有想到于谦是个为人正直,两袖清风之人,他们被于谦拒绝后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 550字 四年级 说明文
    于谦祠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幽静,与国庆各大景点的游人如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真是曲径通幽呀。只见朴素的白墙灰瓦、朱漆大门上,“于忠肃公祠”五个篆书大字显得庄严肃穆,门两边“两袖清风昭万世,一轮明月耀三台”的对联,让我们了解到了于谦生平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我们也知道了“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原来是源自于谦。经过正门往里走,院的正中间有一尊“镇河铁犀”,从这座兢兢业业的老牛身上,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当年于谦为治理黄河泛滥,到处奔波劳累的身影。
  • 500字 六年级
    于谦提出了防守的请求,皇上同意了。于谦被提升为兵部尚书,并被前往军营操练兵马。面对于谦的完全就是个烂摊子:首战后,明朝被打得大败三大营只剩下残兵,最强阵容的军队已经战死沙场。可于谦日夜操练兵马,大战那天他仔细筹谋,又屡出奇兵,即使骁勇的蒙古骑兵也被打得大败。胜利后,他坚持拒绝接受任何封赏。
  • 600字 读后感
    不仅如此,他还是廉洁、正直的清官。于谦每次进京办事,从不带任何礼物,有人劝他带些土特产,他答道:“吾唯有清风而已”于谦节俭,家中的房子仅能遮风挡雨,极其简陋,即使皇帝赠赐,也一概不接受,说要把这些留给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两袖清风”一词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于谦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