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鞋作文段落(10篇)
  • 550字 五年级 写人
    可一上陆地,我几乎就成了“废物”。由于晴天穿胶鞋烧脚,我那胶鞋还大了那么几码。这样一来,我的行动就十分迟缓,每次都被大部队抛的很远很远。我不停的埋怨老爸,因为有那么多人为我撑腰,老爸也不敢把我咋样。刚才赞扬老爸的那些人,现在都一个劲儿地训斥老爸。“李老师,你怎么让孩子穿胶鞋呢!这种天穿胶鞋是很热的……”有一位叔叔十分风趣,他对我说:“等会儿我们来品尝你的‘红烧脚’。”对待这些抱怨,老爸的态度一直是:低头不语,一言不发。
  • 300字 六年级
    有一天妈妈下班很累,但是想起我的鞋可能湿了,坐在教室里很冷,妈妈心里很着急,她顾不上休息,到超市去帮我买了双新胶鞋。中午,爷爷提着新胶鞋接我,我穿了新胶鞋别提多开心啦!鞋子大小正合适,里面垫着新鞋垫,穿起来又舒适,又暖和,我高高兴兴地走在放学的路上,有水的地方还能跺上几脚。有位同学从我身边走过,羡慕极了。积水比较深地方,我和赵轩量一量水深,有时还打起了水仗,我觉得很有趣,但是会把衣服弄湿。
  • 350字 四年级 叙事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姐姐一起到屋后植树。 我拿一个红色的桶,姐姐捧着5棵香樟树,还有一棵小小的琵琶树,爸爸拿一个粗粗壮壮还很重的铲子,放在自己的右肩膀上,而且穿着一双胶鞋,别说下雨天才能穿,那可不一定,胶鞋不但会防水,还会防土,泥土湿了,泥土会粘在胶鞋上,胶鞋只要洗一洗就可以了,很干净,洗好了,下次还是可以穿的。
  • 400字 五年级 写人
    有一次,我去管老师那儿上课,由于突然变天,天空中下着大雨。我心想,惨了忘带雨伞了,这可怎么回家啊!就在我六神无主的时候,杜雅菲出现了。她把自己的雨伞递给了我,并让我换上她的胶鞋。我疑惑的问“你怎么回家啊!”“废话,当然走回去啰!”我说“你没伞没胶鞋不被淋死啊!”“没事的,我比你近,很快就到家了”。听了她的话,我不再推辞,就这样我穿上她的胶鞋打着她的雨伞回家了。后来,因为雨不但没停,反而越下越大,导致杜雅菲回家时全身被雨淋湿了,并且得了重感冒。得知此消息后,我心里很不好受。
  • 800字 五年级 记叙文
    布鞋是他的母亲一针一针线做出来的。那时侯,乡村的土路上,见得最多的是胶鞋,俗称解放鞋,黄面,胶底,适宜于劳作时穿在脚上。他时常也穿这种黄胶鞋,在土路上行得久了,脚趾将胶鞋头顶出一个破洞,它像一只冷笑的眼,盯着自己。破洞泄露了一个少年的秘密,打垮了他微弱的尊严。走路的时候,他低着头前行,有人的时候,便将破了洞的脚甩得更快,让对面的人看不清自己身处窘境。在教室里,这双脚尽量往凳子下面靠,这种严防死守的局面令人尴尬不已。
  • 750字 五年级
    开始插秧了。妈妈让我穿上胶鞋下水,她说如果不穿,腿脚会被蚂蝗咬的。我穿了胶鞋,觉得不爽,太吃力了!往往脚出来了,鞋出不来,于是就干脆赤脚。我顺着栽秧线,在线旁边插秧,左手拿着秧苗,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夹着秧根插入泥土中,一棵棵秧苗插进去了!回头一看,我插的秧就像酒鬼走路,一下往东倒,一下往西倒。在妈妈提示下,努力改正插秧方法,终于顺手了许多。
  • 500字 五年级 叙事
    下午稍做整顿后就去抓小蟹。我们租了胶鞋和铲子就下地了。一开始弟弟和我就是穿着胶鞋在烂泥地里乱跑。突然弟弟叫了起来:“哥哥这里有小蟹。”等我跑去一看他又说:“跑了。”我心想:你这个小子,敢耍我,我也要整整你。于是我也叫道:“弟弟快来这儿有跳跳鱼。”等弟弟走近一看,我又说道:“原来是一撮头发。”就在我们兄弟俩的吵闹声中,半小时已悄然而过。
  • 800字 初一 记叙文
    公交车又要驶入下一站了,突然司机来了一个急刹,我冷不防趔趄了一下,再加上我手有点湿滑,没有抓稳把手,身体不由自主往后倾倒。我连忙把左脚往后退一大步,好不容易支撑住了身体的平衡!可此刻我感觉脚底下好像踩到了什么硬硬的东西,低头一看,不偏不倚,我的脚板踩在了老爷爷绿色的军胶鞋上。我立刻收回了左脚,可是一个土灰色的脚印无情地印在老爷爷崭新的军胶鞋上,是那么醒目,那么刺眼。旁边几个同学向我投来了担忧的目光。
  • 900字 五年级 叙事
    小时候,我上初中,到学校的路是一条土路。平时上学,都要靠双腿走。晴天还好,可是一到下雨天,由于胶鞋经常破,雨水浸泡双脚那是常事。但是一到冬天,可就吃不消了,胶鞋里得塞满草啊纸之类的东西,有时还灌满青灰,到了学校脚冻得生了冻疮那真是苦不堪言。
  • 5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这条路也许以前是对人十分方便的,但是现在这样人们都不负责任,太不应该了!有好几次,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路上满是泥浆,为了干净,人们只好穿起了高底胶鞋,爸爸常是严肃又无奈的说:“泗洪的胶鞋都被农场买去了。”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那条路上摆放的一条条钢筋,和水泥,而人却不知道到哪儿去了,为此,我们只好坐船到对岸。有的人嫌麻烦,不顾路途的遥远,绕路进去,在泗洪的小孩一想回农场,就会有大人说:“回什么回?那么不方便,一两年也别想回去!”使农场的的人越来越少,只剩下老人与小孩,青年人都去打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