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读作文段落(7篇)
  • 500字 六年级
    我认为一个人最好的品质,莫过于简朴了。老师们的身上就具有这种品质。他们穿着简简单单,却饱读诗书,身上散发出文质彬彬的气质。什么是文质彬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饱读诗书散发出来的气质。老师们不一定有多么好看的外表,但是他们有文化和简朴。我想,这应该就是普通人与教师们的差距。
  • 650字 初一
    吾班“牛人”第一,乃历史课代表,陈氏彬昕者也。历史课上,但见彬昕分析题文,条理之透彻、思路之清晰,无不令人望而生畏、闻而生叹也。加之声情并茂,且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吾班历史课其学分往往令人羡慕不已。于作文,陈亦拿手至极矣,其饱读诗书,深得作文之精髓。其思虑之缜密,乃吾所未见也。于诗于文,陈从未放下任一细枝,任一末节,极尽所能。故陈之诗,陈之文,为今所少见也。其人饱读诗书而气自华,其文古风浓郁字字珠玉,实乃吾班“牛人”之首也。
  • 750字 初一 议论文
    题目源于一首诗。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吸收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 700字 初三 记叙文
    提起苏轼,人们往往会想到“饱读诗书、为官被贬、心胸豁达”,而这三个词分别反映了苏轼命运的大波折大起合——起点、过程、终点。但“为官被贬”更多只是“饱读诗书、心胸豁达”的陪衬。在他命运的终点,是他用“满腹经纶”写下的一篇篇豪壮诗篇。“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天下万物尽为苏轼所有,“灭灭生生何必在心头,”何等胸襟!苏轼以他多舛的命运为他生命的结局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一直为世人所景仰。作文
  • 800字 高二
    除此之外,“味”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饱读诗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种独特的味道,本质上也是读书过程中一种精神的满足。古代诗人大多如此,因为饱读诗书而富有才华,富有才华而有了独特的风骨、独特的味道。在近代,为革命赴汤蹈火、鞠躬尽瘁是一种独特的味道。陈独秀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宣扬马克思主义时,哪怕生活拮据,也乐在其中;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能够真正民主、平等,一生劳碌,颠沛流离,也甘之如饴:这两位,他们的精神满足于为革命献身而奋斗的过程中,就活出了他们自己的味道。
  • 800字 高二 议论文
    提起苏轼,人们往往会想到“饱读诗书、为官被贬、心胸豁达”,而这三个词分别反映了苏轼命运的大波折大起合——起点、过程、终点。但“为官被贬”更多只是“饱读诗书、心胸豁达”的陪衬。在他命运的终点,是他用“满腹经纶”写下的一篇篇豪壮诗篇。“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天下万物尽为苏轼所有,“灭灭生生何必在心头,”何等胸襟!苏轼以他多舛的命运为他生命的结局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一直为世人所景仰。
  • 900字 初二 散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此话不假,从古至今,哪一位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不是饱读诗书随着自身知识的增长而博学,睿智。从而掌握时机,一举成功的呢?书籍可以使现代人成功,自然可以使古人名垂青史。无数文人墨客,博览群书留下无数杰作与辉煌。斗酒百篇的李白;体恤民疾的杜甫;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哪一位不是小时就饱读诗书,通读四书五经,阅读大量的文献的呢!书籍中的知识对天才更是大有裨益。
饱读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