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作文结尾(10篇)
  • 1000字 初一 读后感
    那时,有人会为你吟唱挽歌,为你献上白菊,目送着你。这就是生命的交替,一直一直重复下去,这就是世界。生命有着美到不真实的美丽、深邃、忧伤,我们如此鲜活地活着。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无法言喻那种情感。初三:陈彤彤
  • 1000字 初二
    在回城市的路上,我看到了奶奶留恋不舍的余光一闪而过。换来的是她慈祥的笑脸,我想起她为我煮的菜,替我缝的衣,为我背的黑锅,一瞬间的冲动涌上心来,我猛地抓住了奶奶的手,不愿放开,想就这样一直陪着奶奶。奶奶慈祥地望着我,从那眼神我仿佛读出了:孩子,再见了,我只能目送到这了。人生之路,靠自己走,也只能自己走。所谓目送,不过是告别了过去,迎来了将来。昨天我送了你,万分不舍,满怀希望;今天,你送了我,眼怀不舍,依旧慈祥。这一路有苦有乐,充满希望。
  • 1000字 六年级
    但,人们,那些手中捧着菊花的人们,应该怎么面对呢?只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但嘴上说的总比做着容易,最终,还是会晚晚睡不着,顿顿吃不香,真正的平和,不容易。所以,我们才会,苦苦追寻,心中的宁静,才会让自己,像茶花一样芳香,昙花一样清亮,菊花一样蓬勃。目送自己的儿子去远方发展,目送自己的兄弟去远方生活;同时,又让自己的母亲无奈地目送自己去远方,等待;又是一次的命运,让父亲,在天边,永远目送,自己的儿女,可望,而不可即;一句话不说,却满含感情……
  • 1000字 初二 记叙文
    “楚楚今年就去长沙上初中了吧?以后一回家就给我打电话,我拎一些鸡鸭鱼肉来,给她多补补。”“到家后别忘了给我打个电话,递个平安的消息。”“那,你们就先走吧。”……汽车再驶过村口时,我已然望不见外婆的身影,但我的耳畔又久久萦绕着她寒暄的那些话。或许目送是世间最残忍的事,无论你如何不舍,都只能看见心尖上的人和你的距离渐渐变长,直至你再也看不见对方……
  • 1000字 初三 记叙文
    即使母亲可能终其一生都将走在我的前面,让我默默地看着她的背影,令我只得目送她而去,我也想尽全力追一追她,就算到最后只是随着她的脚步走了一世,到底不负此生母女相识一场。我并不知我今日的对人对事淡漠的态度与母亲有多大关系,但我从未回头想过什么如果。现在我们都在彼此身旁,她还能等一等,我还能追一追,已是最好,最好的我们。
  • 1000字 高一 读后感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便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不必追,生命的脚步是无法追逐的。但也不能忘记回望啊!对自己来说,那是一种学会感恩的发现,如同朱自清回望,看到自己老父亲翻栏艰辛的背影。不知我们回望,有会发现一个如何艰辛付出的背影。对于父母来说,那一回望。则是内心对自己所付出的肯定,是内心不知名的喜悦与安心吧。如果说目送是父母眼底止不住的泪珠,那回望就是替他们拭去泪痕的双手;如果说目送是父母心底无声的呜咽,那回望便是使他们释怀的安慰。回望永远是目送最好的回答,感恩永远是亲情的回报。
  • 1000字 初一 读后感
    告别时给他们的回头一瞥,回眸一笑,就能让他们一颗悬挂的心立马放下,对我们一万个放心。但是,不论我们走到海角天涯,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父母;最挂念我们的,也一定是父母。告别时,我们不能让父母目送我们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要用行动告诉他们,我们在外面不会有事的,让他们对我们的出行一万个放心。不管怎样,请做到:勿留背影!
  • 1000字 初一 记叙文
    留下面对需要四千三百年才能清除的地雷的子民,新生活在哪?《目送》的绵绵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交融,《目送》的绵绵生命,是正义背后的罪恶和时代的残酷与疼痛。林清玄引用过伟大禅师庞蕴的名言“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纯洁的雪花飘落融化,却悄悄滋润了我们的心田。真好!茶,一杯已尽,不愿再续。挑灯听雨,会心之状,不觉宛尔。
  • 1000字 初一 叙事
    远处的星子正一点点地升起,照彻了那一条琉璃般的轮回之路,路上有一个女孩,很美,很美,她说,她要和我交朋友;她说,她想看看我的世界,她还说……可一切都伴随着命运的齿轮回到原点。我只能,目送着,目送着她离开的方向。如果那次,你没有来到我的世界,该有多好。如今,我只能目送着你的离去。我的生命是一根缰绳,珍贵只是牵满了星星。我的年华是一块夜屏,可爱只是匿藏着歌唱……目送兮,不落别处。初一:李慧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1000字 高中 读后感
    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了眼,不忍注视。迷茫的时候,请孤独的你选择难走的路,这路繁花,此些花尚有剧毒,你若愿意,便一路繁花相送,直到...尽头。目送着自己逝去的时光,然后再继续为自己或是别人而奋斗,生活乏味却又有点趣味,动人的像首歌“甘于平凡,却不平凡的溃败。”深情款款不及冷淡一眼,拱手相让不如搏命一争。“既许一人以偏爱,愿尽余生之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