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作文开头(8篇)
  • 650字 六年级
    家在河南,自然对河南的美味情有独钟。单就鸡蛋而言,其做法和吃法有许多种,而河南变蛋以其特有的风味深受人们的喜爱。河南变蛋虽然属于松花蛋系列,但它不含铅,不用担心重金属对人体造成损害,但它又具有皮蛋和松花蛋的弹和香味,同时有少了皮蛋的难闻的臭味和看起来那种反感的乌黑色。剥开一个变蛋,蛋清呈琥珀色的果冻状,有的里面分布有黄色或者白色的雪花,我们称之为松花,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玻璃球里的图案,这就勾起你的好奇和食欲。在蛋清的一侧是粉黄色蛋黄。变蛋的风味全都隐藏在这蛋黄里。把剥开的变蛋用清水洗去残留的碱味。用刀作十字型剖开,蛋黄里面呈墨绿色,内为半流质态,咬上一口,蛋清的弹,蛋黄的香,充斥到你口腔的每个角落。即使它们已经进入的你的肚子里,香味仍然留在你的口中久久不会散去,这就是这种食材的诱人之处所在。
  • 650字 六年级
    我的家乡在河南,她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称河南。因古为“豫州”,简称“豫”,又因古时豫州位于九州中心,因此又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省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3%。2008年末全省总人口9918万人,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全省辖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21个县级市、88个县、50个市辖区,1889个乡镇。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 650字 四年级 状物
    要问河南人早点吃什么,十个九个就会说:"包子,油馍,胡辣汤"河南的名吃胡辣汤以其鲜,香,麻,辣,爽,滑而深得人们的喜爱。它色香味俱佳,醒酒提神,开胃健脾。到河南没有喝过胡辣汤的可以说你没有真正到过河南。胡辣汤成为中华名吃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相传宋徽宗的贴身小太监回家省亲,过少林寺,方丈见其面红耳赤,便奉上一碗"醒酒汤"。小太监喝后倍感神清气爽,便从方丈那里讨要了方子。他又游玩到武当,掌门人见其饭量大,小便少,便奉上"消渴茶",服用后,面色变白,便也讨要了配方。太监回宫后以此二方为基础命御膳房研制一种汤奉献给皇上,曰:"延年益寿汤"。后来金兵攻破汴京,小太监从宫中逃出把该配方带到民间。
  • 650字 初一 记叙文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便乘车来到了王维作这首诗的地方,那就是河南云台山的茱萸峰!我们来到茱萸峰下便可以看到一座王维的雕像,他昂首挺胸,手中拿着一本书,仿佛在吟诵诗词。再往上走,我们便可以看到药王洞。传说药王孙思邈曾经在茱萸峰上采药,治病救人,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这个洞里给他雕了塑像。
  • 650字
    名师点评2013河南高考作文题怎么写:大河网讯(记者许会增)2013年高考语文考试已经结束,作文作为语文的重头戏,受到了广泛关注。6月7日中午,大河网特邀河南省实验中学两位名师为大家点评今年河南高考语文作文。名师:崔矿山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张定勇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点评:《经验与勇气》这则关于钻石切割的材料,属于典型的材料作文,富于时代气息,社会意义丰富,思想倾向鲜明,难易程度适中,学生有话可说,是一则可圈可点的好作文题。
  • 650字 初中 叙事
    我心中的市树市花征文(河南)作文600字_作文我心中的市树市花征文(河南)作文600字我心中的市树市花——青松和梅花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也更注重精神生活享受了,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花花草草,让人觉得绿意丛生,满眼生辉。可是现在真的要评出自己心中的市树市花的话,我还是要选择青松和梅花。说起青松,它平凡中散发着一种不平凡,虽然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但它在雨中挺立,那一片片绿得发亮的叶子还仍然在枝头欢笑着,那风雨中一声声清晰而动听的声音,像一股生命力一样,令我肃然起敬。
  • 650字 初一 写景
    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雪河南宏力学校七五班王禧龙雪,洁白无瑕、纯洁善良。它没有鲜花的艳丽;也没有明镜的润滑;更没有星星的闪烁。但上帝却给了它一件洁白的衣服。昨天,天空中飘起了几朵雪花,像仙女散花般从那万仞高空惊吓着又好奇着来到人间。近几年来人们几乎快要忘记雪的模样了,昨天的一场鹅毛大雪人们好像做了个梦,梦见那仙女带着雪花来给人们报告喜讯了。
  • 650字 初三 叙事
    2015年河南选调生考试公告还未公布,考试内容为行测和申论。对于很多考生来说,只要提到申论写作,都会产生“写什么、怎么写”的疑问。本文就这几个问题为各位考生进行简单讲解。“写什么?”通常指申论写作的主题,往往是由给定材料所决定的,这就要求考生对给定材料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有准确的把握。一般而言,申论给定材料会有很多个角度供考生发挥,但是主题却是唯一的。考生在确定自己写作角度的时候,要紧紧围绕“宜小不宜大,宜窄不宜宽”的原则,即角度要小要窄,但视野要开阔,也就是说要选择一个小的角度进行发挥,但是这个角度的选取一定要新,让考官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