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1200字以上

有关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

0
0
1200字以上 高三

《我们仨》由钱钟书先生的遗孀、作家杨绛所著。本书分两个部分,一部分以“梦”的形式隐喻情感,一部分记述现实。现实部分,从1935年伉俪二人在牛津求学写 起,一直到1998年钱钟书去世,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最后都化作一位百岁老人对家人绵绵的思念。作者所思念的,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学者家庭,妻子杨绛、丈 夫钱钟书、女儿钱媛,一家三口都是单纯的文人,不沾是非,不涉政治,任世事浮沉,不改做人本色。但在中国20世纪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我们仨”依然饱经 战火、疾病、政治、生死的洗礼,难以独善其身。

在 “我们仨”中,女儿钱媛无疑是处于最中心的位置。在杨绛的眼中,女儿懂事、聪慧、好读书,是自己“平生唯一杰作”。钱家家长(钱钟书之父)“得意非凡”地 宣称:“女孙健汝(钱媛)”是“吾家读书种子也”。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可造之材”,却多病多难,生不逢时。“上高中学时背粪桶,大学期间下乡下厂,毕业后 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其间的遗憾憋闷,溢于言表。

杨绛先 生为女儿的才华惋惜,但杨绛她自身何尝又不值得惋惜。在钱钟书的眼中,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诚然也。钱钟书虽然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但有得必有 失,于生活计,几乎百无一用。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钟书不时地在家做些“坏事”,将桌布染黑了,台灯砸了,门轴弄坏了,均束手无策,唯有苦着脸向妻 子杨绛求救。杨绛一一安慰“不打紧”。出院后,她逐一“搞定”。钱母感慨这位儿媳,“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钟书痴人痴福。”而这对 于一个惜时如金的学者来说,是幸也,亦或不幸也?杨绛在翻译上的造诣颇深,她翻译的《堂吉柯德》,至今为止依然是中译本外国名著中的经典之作。

“我 们仨”中最“宝贝”的自然是钱钟书。钱钟书是一个纯粹得近乎单纯的文人,他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学术事业中。中国的文人,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在几千年 的政治文化熏陶下,无非分两种,一种当了官的,一种是想当官而不得的。即使隐士如陶渊明者,早年的愿望也是“大济苍生”,他几次挂冠而去,均是迫于无奈, 不是因为嫌官小,就是因为不“合群”。而钱钟书却是一条漏网之鱼,是一众鸭棚中诞出来的一只天鹅蛋,是文人中的“病梅”,异类中的异类,几千年以来,仅此 一枚。朱家骅许他一个联合国科教文卫的职位,他辞谢了;晚宴要和“极峰”(蒋中正)握手,他趁早溜回来了;收到国宴的请帖,他请病假;即使是社科院文学所 的一个顾问衔,他也力辞得免。

钱 钟书一生所爱,唯有他的书、他的家。在书里,他是学问的宠儿;在家中,他是精神的领袖。这两个地方,自由、美好、安全,符合他全部的慧心与童心。他或许会 以为,这两个地方都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可这句话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 春”终究只是古代文人的美好奢望。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成了“牛鬼蛇神”,被批斗,被“洗澡”,杨绛还被人剃成了“阴阳头”, 苦不堪言。他们凭借平和的心态以及对学问的执着,挺了过去。但是,女儿钱媛的丈夫王德一却因不堪受辱,愤而自杀。

“世 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90年代中期,病床上的“我们仨”开始分头写作各自的《我们仨》。不久,钱媛病逝,次年岁末,钱钟书亦离世。“剩下的这 一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此中辛酸,难以向人道也。四年后,唯一完本的是杨绛版的《我们仨》,此时杨绛已是九二高龄。书中,一个个残碎的梦境,一件件 细碎的小事,在黑白间杂的夜幕下,如一粒粒星辰,以爱作线串起,熠熠生辉。

无论悲欢离合,家庭都是人生最后、最好的庇护所。如果你爱家,就读一读《我们仨》吧。

你好,杨绛-

800字 小学

合上书本,脑海中仍是您平淡的语言;闭上眼,您与家人的生活片段不断浮现。你好,季康先生。

拜读了季康先生您的作品《我们仨》,书中沉定简洁的语言打动了我,眼前似是你独自悼念丈夫和女儿的悲痛,似是你与锺书先生平淡而又炽热的爱情,似是你无人领会的孤寂与惆怅。

你好,杨绛,冷静的杨绛。在《我们仨》的第二部分中,你通过晚年的一个梦境,含蓄地向世人讲述了一家人最后的幸福时光。在20世纪90年代末,你最爱的阿瑗与锺书悄然离去,当你描写那一段段往事时,竟有不蔓不枝的冷静,比那些声泪俱下的控诉更具有感染力,引人沉思。

你好,杨绛,坚强的杨绛。你在写到女儿钱瑗的离开时,笔下的自己是伤心欲绝的。“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只涌往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但在锺书面前却说出这番话:“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肠挂肚,以后就不用牵挂了。”一年后,锺书去世,在虚虚实实的文字中你化作“望夫石”——“我们仨走散了”。你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暗,然而平淡中却不贫乏,阴晴隐于其中,干净明晰的语言拥有巨大的表现力。“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知识我的客栈了。”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饱含了你的悲伤与孤单。

你好,杨绛,寂寞的杨绛。《我们仨》大篇幅讲述了一家人一同生活的岁月中的许多事情。在人生中的不同阶段中,你遇到了许多人,他们平凡却又不平凡着。你漫长的一生如同一列长长的列车,这些人在不同时期上车,接着又纷纷下了车。“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你说:“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如今,你离开已有两年了,我相信你是快乐的,因为那个世界有阿瑗,有钟书,有家。在那里,你不会孤单,因为你们仨重聚了。

眼前仿佛已不再是那位沉着冷静的季康先生,而是眉眼湿润、寂寞如雪的杨绛。脑海中是你们仨一起走在古驿道的身影,是你百年来留下的足迹。

你好,杨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