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作文
她被人戏称“三无科学家”,没有留洋背景,没用博士学位,没有院士头衔。她默默无闻地努力,起早贪黑地工作着,夜以继日地钻研着……
她就是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儿时的她,家乡正流行着疟疾。幼小的她目睹了一个又一个人倒下,亲人们悲痛不已。疟疾是危害甚是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几亿人民都为此丧生。屠呦呦不忍看到人们生离死别,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治疗疟疾的“神奇子弹”。
毕竟,科学这条路太狭窄了,太陡峭了。一间小小的实验室,陈旧的设备。屠呦呦和团队在工作室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亲自服用药物,将自己的健康、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药物研发。因为环境简陋,放着药物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屠呦呦他们在长满荆棘的科学道路上艰苦卓越的前进。1972年,她和同事在青蒿中提取的无色结晶物体命名“青蒿素”,1973年,屠呦呦在原有的基础上合成了“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拯救了全球上百万的人民,上百万人民免遭疾病的折磨。“青蒿素”被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世界上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面对如此严谨认真的屠奶奶,我们不禁由衷地敬佩她。可令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工作一丝不苟的屠奶奶生活中却是一个粗线条的人。有一次出差时她的东西丢了,让同事帮忙寻找,同事打开行李箱,眼前的画面让他惊呆了,东西摆的乱七八糟,凌乱不堪,哪像个女生啊。
虽然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屠呦呦仍与普通人一样,平平淡淡,继续投入新的研究。荣誉的获得并没有改变她科学研究的初心。
我的偶像屠呦呦:是非·屠呦呦
是,不可挡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所作出的贡献。这是该奖项设立65年以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大奖。
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像炸开锅一样,开始追踪报道屠呦呦的获奖背景,研究专业,以及生平记事。
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有多重要?
我们先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以及越南战争时期。当时作战士兵常常被疟疾所累,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多国政府都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抗疟药物的研发上,但都一筹莫展。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聚集北京,就疟疾防治药物和抗药性研究工作召开了一个协作会议,就此启动了代号为“523项目”的计划。该项目的短期目标是要尽快研制出能在战场上有效控制疟疾的药物,长远目标是通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来研发出新的抗疟药物。
国家对“523项目”十分重视,特设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等几大课题组,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研发,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素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素是来自一种菊科艾属植物的提取物,屠呦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它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这个抑制率十分不稳定,甚至在后续的实验中,抑制率显示只有12%-40%。对此屠呦呦猜测,低抑制率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份浓度过低的原因造成的。于是她着手改进提取方法。通过翻阅古代文献,特别是东晋名医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意识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
不出所料,改用乙醚低温提取后,研究人员如愿获得了抗疟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后来,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屠呦呦等人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实验效果十分喜人。随后,屠呦呦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1位感染了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非常成功。
青蒿素对恶性疟疾、脑疟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之为“中国神药”。“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如此评价发现青蒿素的意义。
屠呦呦因此被称为“青蒿素之母”,并得到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的嘉许。
因为拉斯克奖还有一个“诺贝尔奖风向标”的别称,人们便激动地预测,屠呦呦很有可能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个中国人。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两个美国人和一个法国人。虽然希望落空,但这也不影响人们给屠呦呦加冠另一个头衔——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
非,池中物
屠呦呦获奖后,在一片叫好声中,人们渐渐发现了这位卓越的女科学家区别于传统意义中获奖者的独特之处,她既没有博士学位、留学经历,也不是两院院士,只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员。
这让人们不禁揣测猜疑,于是,一些针对“三无”教授的非议接踵而至。
纵观舆论,关于屠呦呦的非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她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不是两院院士,青蒿素归属之争。
说到诺贝尔奖,这是中国人的软肋。人们始终憧憬每年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能够出现中国身影,包括当年屠呦呦的这次落选。
“诺贝尔的奖项发展到今天,更多是用来对科学家一生的贡献做总结性表彰,而不仅仅是表彰近期的成就。”当时,《新京报》还专门发表文章《不必为屠呦呦落选诺奖而失望》评判屠呦呦与诺奖的擦肩而过,文章从诺贝尔奖的表彰性质切入,讲道当年获得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在获奖领域的决定性成果获得承认,都比屠呦呦早得多。与之相比,青蒿素取得阶段性成果也好,获得业内和国际承认也罢,并无时序上的优势可言。
如果说,诺贝尔奖的表彰性质是客观因素,是我们无能为力的原因。那么,徜徉在中国坊间的另一种说法,只能让人哑口无言,那就是青蒿素的归属之争。
由于“523项目”是在援外备战的背景下提出,具有军事机密的性质,项目的研究结果不允许向外公布。加之“文革”期间,科研工作者不能公开发表科学论文。种种原因导致这项工作在当时并不被“523项目”以外的人所知。
没有文献,没有出版记录,便无从证明: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主要贡献者。即使后来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还是有很多人站出来想要分一杯羹。毕竟,实验发现是课题组团结合作的成果。人们纷纷抗议,奖项应该为集体所有,而不能只归功于一人。
对此,舆论众说纷纭。
而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在其一篇名为《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得文章中给出了比较中肯的观点。虽然对于青蒿素的归属问题争议不断,但有三点毋庸置疑:首先,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其次,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此外,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
让饶毅感到不平的还有:“他们(屠呦呦和张亭栋)作出的贡献,在我看来,值得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他们在国际国内的认可都远低于他们的实际贡献。两位皆非院士,其中一人可能从未被推荐过。”
在传统观念中,院士身份是评判一位科研工作者成就的一张有力的名牌。而闻名国际的屠呦呦并未得到这张名牌。这与上文提到的青蒿素的归属争议有关,还有来自街谈巷语的“人品说”“权力说”等等。
返璞归真,无论蜚语再多,屠呦呦的科学贡献都无法泯灭。正如饶毅所说:最重要的是,这些药物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我们应该推崇他们的工作、肯定他们的成就。科学,有着客观的标准,通过争论可以将我们带近真理。
相关推荐
-
2015屠呦呦笑谈奖金怎么用北京时间5日晚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6日上午,一直不愿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但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对于获奖,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从电视新闻知道自己获诺奖10月6日16时,回忆一天前发生的事,屠呦呦表示,当时家里没人,没有接到诺奖委员会的电话,后来还是同事告诉她获奖的消息。因为是英文播报,同事略有迟疑,随后屠呦呦在电视新闻中最终确认了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到了19点多,屠呦呦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诺奖委员会官方的电话才姗姗来迟。85岁的屠呦呦告诉记者,自己当晚一夜未眠。“与获奖相比,我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在传统中医药启发下发现的青蒿素已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疟疾病人的生命。”屠呦呦说。“这是中国科学家集体荣誉”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屠呦呦还通过央视发表了自己的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她为此感到高兴,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屠呦呦还说,“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在谈及青蒿素药物开发的过程时,屠呦呦特别强调团队合作的作用。获奖的奖金会怎么使用?面对记者的问题,屠呦呦和先生李廷钊开玩笑地说,“这点奖金还不够买北京的半个客厅吧?!太少了啊!”700字
-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1969,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了抗疟疾药研究的任务,屠呦呦担任科技组组长,从那天起,她便在这条寻找抗疟疾药物的路上一去不复返。屠呦呦将全部心血都投入到此次研究中。起初,她从古籍《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到启发,找到了808味可能抗疟疾的中药,开始了漫长的发现之路。一干就是一天,一天都在研究室里,不踏出门半步,也不知多少个无眠之夜坐在试验台前,也不知多少节假日在研究室里度过。在一次又一次失败后她没有退缩,实验,实验,再实验,这个不行还有那个,总有一种元素可以治疗可怕的疟疾!抱着这样的心态,50多岁的屠呦呦反复从这几百多个样品中寻找梦寐以求的元素,寻找着那老百姓急需的药物。很难有拥有如此顽强毅力的人,屠呦呦与她的团队废寝忘食,多年的寻找中,她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也许这种精神感动了上帝,她找到了!她找到了!历经380多次试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她查阅了大量文献,借鉴了了古代用药的经验,设计了许多种提取的方法,终于在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了抗疟疾有效提取物。1972,她在青蒿中提取到了抗疟疾为100%的“青蒿素”。这还不够,又是7年,一种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的双氢青蒿素诞生了,这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礼物,她的发现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她是世界的恩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冥冥中安排,屠呦呦的人生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屠呦呦是一朵花,中国当代医学科研最灿烂的一朵,历经40年风霜雨雪,春华秋实,这朵花终于彻底绽放了。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社会,给国人争光,给人类造福,功在当今,富润后世!请记住这个响亮的名字——屠呦呦!700字 初二 记叙文
-
给屠老的一封信尊敬的屠老:您好!今天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纪念日。在这特殊而又隆重的日子里,我代表所有的青年科学家们,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问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您出生在那动荡不安的旧中国。在艰苦的条件下,在那个重男轻女的环境中,您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与男孩一样的学习机会。1951年,新中国成立后,你终于凭借着自己的多年的勤奋,进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当时,北京大学医学部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学校,它为您敞开了大门。毕业后,您开始了终生的事业——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的结合研究。2011年,您发现了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同时在国际上也获得大奖。2015年,历史性的一刻发生在您的身上,您与其他两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是伟大的时刻,因为您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得到了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您对青蒿素的发现引起了对抗疟疾新药的研制和发展,这种药物已经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将疟疾的致死率降低了将近一半!这少不了您的功劳!有人说,您是一位“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也没有院士头衔。然而您却创造出世界领先的一流成果。如果不是诺贝尔奖,您也许会和许许多多勤勤恳恳工作的科学家一样默默奉献一辈子。但我相信,上天对于埋头苦干的人永远会眷顾的。如今,我也受您的影响,走进科学的殿堂,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科学家。我知道,我们从事的事业是不普通的,是造福人类的,我也会像您一样,坚定地沿着科学的道路走下去。今天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在这特殊而又隆重的日子里,感谢您为祖国做出的巨大贡献,感谢您对年轻一代的激励和鼓舞。我向您致敬!一位平凡的科学家2049年10月1日700字
-
读《倚天屠龙记》有感“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全书在金庸老先生笔下,把一个元末明初年间武林群雄相互争斗的动荡景象描绘的淋漓尽致。读过这本书得人都会知道,本书大致分为流落孤岛诞无忌、父母双亡四处逛、因缘巧合炼绝功、重整明教反朝廷、救得众人齐反元、荒岛归隐了此生这六个部分。我最喜欢的是张无忌因缘巧合练就绝世武功后,在明教光明顶一举挫败六大派这一段,因为他给了我人生的希望,原来我以为张无忌中了玄冥神掌之后会必死无疑,但世事难料他竟然得到了白猿的帮助练成了九阳神功,不仅抵消了寒毒,还有神功护体。在作者的笔下似乎多了几分神话的色彩,但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就是这样吗?当你遇到困难时,可能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是只要我们勇于面对,坚定自己的信念往往会得到好的结局。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就是这样吧!另外,主人公张无忌身上那种与人和善,乐于助人,爱憎分明的性格也是他能成为明教教主的必备条件之一。更因此,他才会在不知不觉间能让刁蛮古怪的殷离、柔情似水的周芷若、老谋深算的赵敏和心地善良的小昭这四个女孩喜欢上他。而张无忌却自始至终搞不清楚自己喜欢的是谁!最后他虽然和赵敏结了婚,但我觉得,那并不是他自己的抉择,而是赵敏替他做的选择。现实中的我也是一个做事容易犹豫不决的人,尤其是遇到大事,我总是希望听听别人的意见甚至让别人替我做一个选择。我知道,我是因为经历的事情太少,所以,我现在经常会走出校园,去外面多打打工。让自己经验能够丰富一些。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就像每部书中的某个角色一样,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有一个怎样的结局。但依然,乐此不疲的奋斗着,奋斗着。等你回过头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虽然你得到了你想要的,但为此也付出了很多。我知道,以后我也会继续奋斗,只不过我想在那本书快结局的时候,写上我不后悔!高三700字 高三 读后感
-
泰拉瑞亚之屠魔圣战(三)_750字“向导!向导!你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家里为什么会这样!?”“家里……被僵尸……洗劫……了……”“为什么会这样,僵尸不是不会开门吗?”“血月期间,僵尸是会开门的。”风隐低下了头,后悔自己的疏忽大意。过了几分钟,天亮了。风隐做好了缝纫机和锯木机,摆放在家里,就出去了。他去采了几颗蘑菇,又下到池塘里,捉住了几条金鱼,回到家后又用木头做了一口锅,添上柴,点上火,放上一些水,又把金鱼和蘑菇放了进去,不一会,一锅金鱼蘑菇煲就做好了。风隐把向导扶起来,把汤喂给向导,过了一会,向导就感觉伤势减轻了。风隐见状,拿上工具,又出去了。第二章巧遇箱子转变局势走了一会,他看到一个洞穴,就进去打探,看到一堆蛛丝,低头想了想,剑一挥,蛛丝掉掉到了三米下的洞里,风隐跟着下去了,把蛛丝装进包里后,不远处一个东西吸引住了风隐——一个箱子,风隐走进了看看,没错,是箱子!风隐常听向导说箱子里常常会有好东西,于是激动地打开箱子……向导在家左等右等不见风隐回来,怕他出了什么事,于是跑出了门,此时已近黄昏,向导越来越着急……突然,一声低沉的吼叫打破了寂静,紧接着,从其他方向也传来了同样的声音,“这声音,难道是……”多年的经验告诉他,他被僵尸包围了!现在唯一的方法就是——跑,因为以向导的能力来说是对抗不了僵尸的。跑了大约50米,前面又出现了几个僵尸。现在后有追兵,前有堵截,向导已经插翅难逃。一个僵尸扑向向导,眼看就要命中,就在这十万火急的时刻,一把冒着暗光的长矛刺了过来,将僵尸刺倒在地。这矛,就是传说中的暗影之矛!僵尸们一看,显然受到了震惊,都扑向那个人,那个人也不堪示弱,挥起暗影之矛从容应战。六年级:索昊天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700字 六年级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