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和近1000字

远和近

1000字 高一

我们站在近处,他们站在远处。唯有眺望那茫茫远方,我们才会发现这脚下的土地,厚重而又深沉,承载起生命的重量。

——题记

那顶军帽被遗落在衣架上。风掠过它,像是吹起了沙沙作响的树叶,却莫名勾起了隐隐想念的思绪。

那是灼热的阳光,鲜艳的操场,整齐的队列,和一颗颗狂热的心脏。十六式的军体拳,英姿飒爽的一招一式,挥舞起光荣傲然的大旗。笔直的方阵,坚毅优雅的正步齐步,组合成威武震撼的战歌。军训,那样特别的一抹风景,那是突如其来的洗礼,闪过夜空的流星。

犹记得第一回挺立在大操场上的场景。将崭新的军帽戴正,腰带束紧,放纵心里的期待与忐忑。我们将放松了一个暑假的背挺直,眼神紧盯着那杉树不动。一分钟过去,两分钟亦过去,初次的信念仍旧滚烫地悬着。红日之下,酷暑难消,盛情更难却。但当时间久了,那些眼前的火红与翠绿,都不再尽兴。脑海中的酸涩渐渐席卷,眼神也不再锐利。直到的后来,每一刻都似在大水中紧抓住木头般的煎熬,快要禁不住对等待那一下哨声的矜持。即使如此,瞄一眼旁边,仍然决定着伫立。也许那就是军人的意念,我想。

那些血气方刚的青年教官,也曾这么想。他常向我们提起军营的生活,条件的艰苦,训练的酸痛,伴着每一声口号不断宣泄。但他仍然告诉我们,“这段军训的日子,会是你们最宝贵的财富。”诚然,时至今日,那样的体验,伴着那顶随风摇曳的军帽,让我一直记忆忧新。

上学的路上,看见那些乘着汽车的军人,那广告牌上宣传服兵役的标语,总让我既崇敬又惊叹。电视中的公益广告,镇守边疆的老兵,哨岗和边塞的白杨,是那样的令人肃然起敬。相比之下,我们在校园中日复一日地学习,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这些英雄的保护,我们又何能在这里安逸地读书?

在柏拉图理想国中,平民、卫国者、统治阶级,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平民耕作,统治者理政,而卫国者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宁,不让外敌入侵的任务。他们在贤者治国的光茫之下,显得渺小而不被重视,但国家的稳定,离不开他们。若国家是一个灵魂,他们便是最外层的自我。

古往今来,每一个国家缺少不了这样的事业,这样的角色。尤其是在利己主义日益兴盛的现代社会,想找回那斯巴达式的勇于报国的豪情,或是老一辈那盼望着保家卫国的思想,却谈何容易。但总有些人,甘于日复一日地枯燥操练,担负起越发不经常的救人于水火的责任。时代的和平,并没有让他们放弃,他们所惦念着的,永远是国家、人民的利益,那正是在世俗的喧嚣中渐渐埋没的集体主义。没有他们立于奉献年华的远方,便不会有我们站在挥洒年华的脚下。

他们站在远处,我们站在近处。既然到过了远方,看过了那别致的风景,当下的我们,是否会被唤醒起什么?远处的力量,在守护着近处的我们,而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不辜负远处的眼神,更是坚毅的望向远处,找回那坚毅的英雄的眼神。

走近了才知道

600字 高一

初到那个小镇上时,只觉得这里和那些大城市相比似乎落后了些。可后来走近了,才知道那是一种不被世俗纷扰的悠闲。

沿街而建的一幢幢被岁月熏黑的老房,片片黛瓦上已结上青苔,显出苍翠的绿来。墙角下蛛网一晃一晃,似能拨出清脆的绝响。鎏金的对联已褪了色,边角残破了,却仍保持着当初贴对联时的喜悦。古树年代久远,树叶依然郁郁葱葱。

残旧的青石板被鞋踏出回响。已值清晨,小贩将商品摆满街道。年老的太太们挎着竹篮,口里絮叨着这家青菜水灵,那家猪肉滑嫩……远处偶尔传来几声啼哭,兴许是哪家的孩子要不到糖而哭了鼻子。

渐近中午时,人们开始洗菜做饭。并没有所谓的星级酒店,家家都冒着炊烟,飘着香味。贪吃的猫儿跳上灶台打碎了碗,主人也不恼,只拣了些菜与它。这是的小巷是安静的,阳光慵懒地投在石板上,晶莹得好似易碎的琉璃,又好像流动的蛋黄,满满的要溢出来。老太太晃着竹椅吱呀有声,日长人倦的下午,只听见飞鸟扑腾翅膀的声音,在空中划过透明的痕迹。

傍晚,炊烟散了之后,长辈们会聚在一起,下几盘棋。围观者众多,但从不吵嚷,令人心安得平静几乎凝固了时光。人们睡得早,月亮出来没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灯火熄灭后,蝉声偶起,如水的月光将小镇照的分明,星星稀疏,东一颗西一颗,像一把撒漏了得芝麻。

见惯了都市的繁忙与嘈杂,眼前的小镇是那样的宁静美好。这里的人们似乎天生不会匆忙。只有走近这个似乎能一世长安的小镇,才知道这份与生俱来的悠闲是岁月河中的沉沙,怎么抹也抹不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高一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