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吻《圣经》上的蜂蜜”650字

有感于“吻《圣经》上的蜂蜜”

650字 初二 读后感

犹太人有一个古老的习俗,那就是在孩子刚懂事,就去翻开《圣经》,在前几页上滴上蜂蜜,让他们去吻,其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的。

每每想起犹太人的这个习俗,总让我思绪万千。是啊!犹太人这个习俗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他们重视读书。他们认为书中有知识,书中有智慧,书中有金钱。因此,他们从小就让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将来才会大有作为。难怪犹太人中出了那么多的伟大人物:如马克思、爱因斯坦、贝多芬、海涅等等。我想:犹太人之所以那么聪明,就是因为他们用书本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可是,在我们“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这些孩子在干什么?我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强迫”下,每天在进行“题海战”。甚至有 许多 老师和家长把孩子的课外广泛读书看作是一种“异端”,或是一种不三不四的行为。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只要把书本的知识学好,就能考好并能为自己增光;有的家长却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把书本的知识学好,就能考上重点大学。因此,他们平时给学生加大作业量,压得学生实在喘不过气来。我今年小学六年级,每天各科的作业多如牛毛,我每天学到12点左右才能休息。为了免除老师的惩罚,好多时候做不完作业,我只好求父母代做。试问这样的“题海战”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吗?能培养们的智慧吗?能扩大他们的视野吗?

书中有无穷的知识,书里有无限的智慧,可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为什么就不能给孩子门这个权利呢?!我多么希望老师和家长们能够让孩子们抽出大量的时间,广泛的阅读有益的书籍!

请我们吸取外国人的读书经验吧:俄罗斯每20人中就拥有一本《普希金》集,韩国人以书架代替酒柜,英国人用读书方式来代替看电视等等。我们更应该学习我国许多优秀人物的读书事迹,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年如痴如狂的读书精神,至今令人崇拜不已。

让我们这些孩子们广泛的读书吧,书中有无穷的智慧,书中有无穷的力量!

(辅导教师:贾亮)

读《寻找文化的尊严》有感

600字 初三 读后感

公元1999年7月11日,中国文化史学者余秋鱼先生走上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讲坛,发表了题为《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人》。19世纪开始,中华文化突然遇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华文化过去的骄傲和自身的弊端在这种冲撞中表现的非常充分,所以,20世纪就成了要血耻的世纪。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中,我们体会到了舞龙、舞狮、龙舟等民间传统艺术,当然也包括餐饮,中国的“食”文化历来文明与世,历史悠久,但这仅仅是这种简单的民间艺术,仅仅是这些吃吃喝喝的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最精华的部分吗?这本《寻找文化的尊严》向我们提出:中国人的尊严最终应该是由文化来给予的。

但事实是,随着改革开放,国外的文化也对我国的文化造成了相当大的确冲击,我们开始逐渐接受国外的那种“快餐式”的文化,现在的年轻人热衷于热歌劲舞,而很少接受中国传统艺术的洗礼,那么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我国虽然号称是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最终还是去捡那些只有几百年历史的新新国家扔下的垃圾,既丢掉了自己原有的,又学不全别人的新东西,到最后我们岂不是处于了一无所有的尴尬处境吗?

很欣慰的是,近几年的高考加进了一些诗词古文的考核,使得现在的孩子能在现代文化冲击的浪口还能分出一些时间体会那么远久的“之乎者也”,虽然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只是为了应付高考,但也许能培养出一部分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毕竟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是很吸引人的。

近来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看那繁复敦原的清代家具,稳重笃定的处世之风,着实让我羡慕不已,也许这些才是中国人应该继承的生活方式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读后感
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