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沦落到活给别人看1200字以上

不必沦落到活给别人看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散文

有人问我为什么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表现得那么平静淡定,甚至遭受陌生人的恶语相赠,依然一笑而过,当时我也说不清楚,不过这和处事态度有关!

我并不想因为别人去影响自己的生活,即使是自己欣赏喜欢的人。有一段我给自己的留言——逐渐觉得,我并不是要努力做你眼中更好的自己,而是做我自己!人不一定就得要为别人而活!

嵩说:“人不可能完全不顾外人看法,但也不必沦落到活给别人看!”

我说:“我不可能完全不关心所爱之人,但也不至于沦落到遭人嫌弃!”

世间万物是本来就存在的,不是为了迎合我们的愿望而存在的。它该发生的时候就会怎么发生,要开心地去接受你应该得到的一切。要看清他们的本来的性质,这样才能避免给自己带来痛苦。比如说,自己的喜欢的人,他的本质就是只是一个人,他也会有疾病,也会有死亡,他作为人的特性与我们喜欢他是两回事,这样,如果他不幸死去,你就会平静地接受这个事实。再比如你喜欢的一个小杯子,它毕竟只是一个杯子,一旦被打碎,你不会太在意。事情的本身不会伤害我们,因为事或人的存在,与我们所希望的那样以及他本身所看上去的那样都是有差别的。事情就是事情,人就是人,它该是什么样就会是什么样。真正会使我们恐惧和惊慌的,只是我们思考事与人的方式,或者我们对事或人的意义的诠释方法。

因此,当发生某件事时,我们唯一能选择的,只是自己对事的态度和看法。可以平静地接受,也呆以心生怨恨,甚至可以产生冲动的想法,对对事物的存在方式有些反射性印象,但是千万别用他们来吓唬自己。怎么样才能透过表象认识事的真实内涵?要从现在起身体力行,当每一件对我们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候,不要怨天尤人,第一句话一定要告诉自己:“你不过是一种表象而已,真相绝不是看上去那样的!”然后开始思考这件事是否在你的控制之内,是你力所能及的吗?如果涉及你无法控制的事,要怎么样才能挖掘出事情对你有益的一面。记住:忧虑解决不了任何麻烦,只会让事情更复杂。想让自己不被我们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所伤害,还要能理性地对待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他人怎么样是他人的事,这些都与我们无关,也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或许有人会说你的坏话或者对你不尊重,但是那也有可能是他们对你有错误错的印象,在他们看来,这些看法都是正确。他们对你的慢怠,并非他们自己的本意,只是源于一种错误的印象而已。

当某一个人把一命题理解错误的时候,命题本身是会受到任何伤害的,唯一受到伤害的只是那个持有错误观点而被骗的人。同样的道理,如果别人因为错误的看法而误解了你,这不是你的损失,真正损失是他们,因为被误导的是他们。因此,不要期待任何人对你的看法都和你对自己的看法是一致的。有了这样的想法,即使被人侮辱嘲笑,也不会在乎生气或受伤的感觉。你的大脑会在潜意识中告诉你自己:“在他看来,那件事就是那样,不过那只是他的看法而已,我无法改变,我也不会因为他的看法而改变,我还是我!”不要被一些无关痛痒的表象扰乱你的心绪。即使有人打骂你,侮辱你,是否把发生的事情看作侮辱也总是由你自己决定。如果有人使你生气,“他在使你生气”也只是你自己的反应。因此,看上去不管谁在激怒你,记住“他激怒我”只是你对这一件事情的判断。这些都不是实质上的东西,别让你自己受到任何的影响。

不必自责或是责怪他人。如果折磨人的是我们对事情的感受而不是事情的本身,顺理成章地则是怨天尤人,傻而又傻。当我们身处厄运时,不要怨天尤人,而只能归咎于自身的心态。气量小的人总是会将自己的厄运归罪于他人,普通的人则会自己责备自己。那些融入上人生智慧的人却懂得,怨天尤人的冲动是愚蠢的,无论指责他们人还是指责自己,都必将一无所获。我们知道指责是没有用的。越是检讨自己的态度,就越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在碰到任何事件时就把责任推给他人。自责或责怪他人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请每一个人记住:伤害我们的乃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换一个角度理解,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不要总是在自己的想法中受伤。

任何时候不要因为别人的恶语伤害自己,反抗的方式最好是用行动证明,倘若你和他弄出一场骂戏,那么,你就真的输了。

没事学学别人苏格拉底,呵呵,做个好人!

不必活在别人的目光和评价里

1200字以上 高一 散文

“我经常跟《华尔街日报》的人开玩笑说,在中国我就是一个,就是很失败的一个人,因为我又没有房子,我又没有车,也没有老公,也没有孩子。然后什么都没有,就是在中国来说,你这样的人就是最失败的人。”《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主编袁莉笑着说,“但是我觉得我自己过得挺好的,我干吗要管别人觉得我怎么样呢?”

她的这些话给我很深的震撼,的确,对于成功和幸福,中国人有自己一套标准,一个设限,我们生活的好坏,常常是由他人评判,人人都忙着鉴定别人是否成功,给他人贴标签,却独不静下心过自己的生活,别人眼中幸福的你真的幸福吗?

前些天,二姐和二姐夫商定着要在厦门买一套二手房。我爸帮着看了几天的房子,终于有了心意。当中介说要交多少的首付,并每月几千的房贷时,二姐吓得迭迭喊着压力大,不买房,租房算了。母亲忙把二姐拉到一边,恨铁不成钢地教育道:你真傻,现在不买房,连个窝都没有,万一以后要是离了,你跑哪住?有个房子,是辛苦点,但最起码有个着落!你说是还不是!?”二姐听了也觉有理,房子一事便也敲定。

母亲和我说起这事的时候,还在担忧二姐的处世观念和能力,大事上没有主见,以后很容易吃亏。我那时听了,也觉如此,房子,是根,往坏里想,即便人财两空,还有个落脚的地方。而现在细细想来,我们中国人究竟如此看中房子,不过是很没安全感罢了,怕自己把握不了家庭和事业,把控不了自己人生,没有能独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所以才这般汲汲渴求那些外在稳定不变的固定资产(黄金热大概也是这么个原因)。

二姐便是这样。她向往自由的生活,她想如果不买房,今后的生活可以过得很轻松,月月有结余,可以买自己喜欢的衣服,可以快乐地去旅行。可是母亲的话像一盆冷水,如果不依附丈夫,没有家庭,你还能把自己生活过得漂亮吗?身边有人离了婚,邻里议论时总爱看女方是否守得住房子,似乎离异了,有套房子,还算满意,但如果连房子都没有,人们就要议论了:这人真可怜,连个住得地方都没有。你能面对他人的闲言碎语和不时投来同情的目光么?他们认定你是失败者,你能接受么?

与其说是房子绑架了我们的生活,不如说是自卑禁锢了我们的灵魂。纽约人不会因为袁莉没有房子,没有家庭而对她评头论足,所以她没有压力,能活出自己,如果她生活在中国,我不知道她是否还有这份勇气。她说:我其实很理解中国人压力真的很大。我们生活的好与坏,别人都要插上一句,我们能够走自己的路的时候,让别人去说什么都无所谓吗?而且那些别人常常不是别人,是你的亲人。他人会说:孩子,还不找个人结婚,你以后怎么办啊?他们会说:你赚多少钱,能过得好吗?

这其实是很两难的事情。有时候,我会想自己要是一个孤儿,是不是就能活得自主些?没有人会担忧你的前程,没有人会在你失意时压下一声叹息,没有人会锁着眉说你该找一个了……那么,我是不是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不管工资高不高?我是不是就可以悲伤时肆意地流泪,不要强颜欢笑?我是不是就可以耐心地等待那个她,即使一辈子都等不到,也可以宁缺勿滥?我不是孤儿,所以我也只是想想(是不是有点自虐和不知足?)。我想最好的一条路是:众人期望你走的路,而你自己正好喜欢,在不漫长的时光的等待下就可以转角遇到爱。这条路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寿司之神”小野二郎说:我做梦的时候都在做寿司。他执着地做了五十六年的寿司,到现在八十七岁高龄还在做。他说让我退休,我就马上会死的,除非我做不动了,别人也讨厌我做的寿司了。他从来不以为自己是在工作,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该是件多么幸福的事,真是十分羡慕他。而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人不是做不了自己喜欢的事,而是连自己倒底喜欢做什么自己都不清楚。是的,我们自己,并不了解自己。身边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声音:做那个工作多好,工资高,又那么轻松,你以后就做这个吧。于是,我们就这样稀里湖涂地走上了这条路,从不过问自己是否喜欢。众人指的路无疑是正确的,至少是康庄大道,于是,我们许多人就被拧成一股绳,去挤,这条路便成了主流。生活也就少了那些特立独行的可爱的人,偶尔一两人站出来不去挤那条独木桥,他们便成了鲜明的标志,韩寒便是其一。一些人既然已经走那条路太久了,自知难以回头,见他竟可以悠哉地独行蹊径竟还走得更好,当然会心有不甘地骂骂咧咧,怪他破坏规则。另一些人看到他“乱”走路却也走得不错,甚是羡慕,对他的言论卖力点头,把他假想成另一个自己,可是点完头后依旧还是走自己既定的路,他们心想:别人能走,自己大概并不行,到底还是自卑,更何况自己究竟喜欢做什么都不懂。

其实自己对什么感兴趣,适合做什么,只要自己留心观察自己,是容易知道的。首先,你喜欢做的,一定是你能做好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没有人会喜欢自己不擅长的事。我们总是有一些天赋在做某些事上,当我们一下就学会,比周围人都做得好时,就很有成就感,也就会投入更多兴趣和时间,慢慢地便会脱颖而出。发现自己喜欢做什么,便要放弃一些其它兴趣点,投入更多时间,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就定能做有所成,所谓的成功当然如期而至。

袁莉还感叹到:中国人太急了。抱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进电梯,还要急着腾出手去按关门;排队的时候,人贴着人,好像生怕他人加个塞。当大环境是如此时,个人的反抗便显得独行和可悲。常常你不着急的等待和谦让,换来前面不断地加塞,再好的教养恐怕也经受不住长期不平等的浸泡。我们仔细观察,越是着急的人,往往越不得志。他们心急火燎的赶一班车的时候也并没有什么确切要紧的事要急着处理,赶着早些下班,到家后也无非是多了一刻钟的时间来看电视,上上网。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看得清未来的方向,那么我们当然可以从容的在等待中不着急,拿出一本书,静静地读,或看一看风景,调适下气息。大多数人永远生活在路上,人生的路上,梦想的路上,总是要急不可耐地赶路,却不知道终点在哪,要到终点得到些什么。睿智的人,同样生活在路上,心却在终点,行走是在领略一路的风光。

说了这么多,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想要说什么,一些思考,有些凌乱。知易行难,如果我能知行合一,或许我便不再这般纠结。

最后,依旧以袁莉的话来结尾。她在回答《在路上》主持人关于如何才能不活在别人的目光和评价中说:“我觉得是需要自己的内心很强大的,尤其在任何的时候别人老拿你和别人比,你的家长也拿你自己和别人比,你的亲戚朋友。大家马上要会过年回家了,又要被父母 说,什么时候结婚呀,什么时候生孩子呀,你什么时候买房子呀,买车呀。干什么?我父母特别好,他们从来不问我任何事情,所以我可能是这一点不需要想太多的 事情。但是如果是你周围有人会经常这么说,哪怕是朋友之类的,经常会这么说,他们有一阵子老说我,老说我。我也觉得我是不是真的错过什么东西了。连我都会这么想,但是后来我觉得我就是这么生活挺高兴的,我为什么要变的跟别人一样呢?但是这个真的很难做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六年级
散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