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疗伤1200字以上

心理疗伤

1200字以上 高三 叙事

我,对于父母,是个叛逆的孩子。接受不了妈妈粗略的爱和爸爸陈旧的思想。

每天,来返于家、学校、店里之间。早晨步行上学,步行放学回店里;午饭过后马不停蹄地被爸爸妈妈载回家,午休过后步行上学,又步行放学回店里;晚饭过后骑车回家。这是一天的完结。在那个死气沉沉的店里,盈利悲观,粗茶淡饭打发一切。有人说,平淡的生活很幸福,可是我不快乐。

家中的成员都归妈妈摆布,恪守成规。放学不能直接回离学校很近的家,而非得步行去店里,只为了那顿堪称有营养且卫生的饭菜。不就是一顿饭吗?为什么不让我独立地去做饭或是随便到外边吃点?是呀,对肠胃不好,不卫生,不营养。为此,几年来,这样喋喋不休的问题一直在困扰。而我在妈妈强硬的态度下也只能压着火安之若素。也渐渐在跟他们争辩时用上了大嗓门。我试过了,用感化、用例子、用和气的方式,失败了。

粗略的爱只源于她是生我养我的母亲,哺育我健康成长是她的天职。而我,源于是她的女儿就必须迁就、尊重她。可笑我以前一因为一点小事就喜欢妈妈或憎恨妈妈。看很多关于母亲的文章,只可惜我的妈妈一点也不体贴和温柔。或许自己所受的教育一直是很民主化的,所以希望妈妈也能用理解和平等的眼光来看待我。我并非野花,只要有充足的水分和肥沃的土壤就可以存活。妈妈,她从来都这么粗心。

我想过很多,现在对这个家都麻木了。不在兴高采烈地公布学习成绩,因为没有任何庆祝性的反应;不在和他们讲我身边发生的事,因为没有人会在意;不在和他们讲心里话,因为那将成为日后被他们紧握的把柄。我们常常这样,平日里风平浪静,等到真正意义上的事情发生了,就弄得鸡犬不宁。那些谩骂只起暂时性的功效,从小被说到现在,我都成年了,不再惧怕。那些道理我比他们懂得多,是平日里的敏感和忧伤使我过于成熟的。

你们的规章制度里没有特殊,即使照搬也从未得到表扬。我们的生活里除去“起床了”“吃饭了”还留待什么?

妈妈每天早上都盛一大碗粥,我跟她商量自己吃不下这么多,她偏偏说那是借口,偏说是因为我讨厌喝粥。所以,现在我干脆自己动手盛掉一些。

雨天,我没带雨伞,放学直接回家。打电话告诉爸爸我不回店里吃饭了,在家随便吃点就行了。爸同意了,他其实是个很通情达理的人。可到我妈那就过不了关了,拿过话筒就说现在雨还小,你骑车来店里吃饭。我真不明白,我好不容易淋雨跑到家,她还要我再淋雨去店里,就为了她辛辛苦苦做好的饭菜!我不妥协,妈妈也只好让妹妹回家时顺便把饭带来给我。

妹妹回来后,和我大吵了一顿。说她很辛苦什么什么。说我害得爸爸妈妈都吵架了,说我应该坐公交车回店里的。真是的,坐公交车的地方离我学校还挺远,我浪费钱去坐车吃饭,然后还要再穿着雨衣载着妹妹湿漉漉赶回家。这样做,他们是不是就特满意了呢?

我们,是被隔绝起来无法沟通的金鱼缸,透过玻璃,我们每天形影不离,以为这样就是懂得了对方,其实不然,我们都在互相欺骗中短暂地快乐和悲伤。

很多事情都是矛盾的对立面。只要认清了彼此,就会从容对待两者了。

写到这里,妹妹拿着刚发下来的毕业照来给我看,愉快地一一介绍她的老师和同学们。刚才的吵闹在她乐天派的脑子里已经被轻易抹去。她心情很好地去妈妈的房间里看音量很小的电视,却被我勒令关掉。因为有妈妈的规定,妹妹成绩不好,她要中考了,妈妈让她在备考的这些天里不许看电视和打电脑,做姐姐的要监督。妹妹的成绩一直是爸爸妈妈内心隐隐的痛,我也知道他们很担心。

妹妹很听话的去房间学习了,喝着我给她买的草莓牛奶。我突然觉得很难过,觉得自己很残酷。靠在墙角,我就哭了,很莫名。不是因为下午发的数学试卷,应该是因为妹妹吧,跟她的吵架依旧对她的怜悯。很久没有这种哭的欲望了,我俯在手腕里很轻地哭,总以为这样过后就会很舒服,于是就真的是这样。

心理疗伤的一面,是只能躲在暗墙角的,因为黑夜紧紧包裹住了一切,我期待它吞噬我的思想,回复无暇。

心理的缺失

1200字以上 初二 散文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一位没有多高文化的五十多岁的退休工人之口。她的收入只够日常生活开支,而且紧巴巴的,她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女儿的离开,憋屋里数月后终于出来见阳光,终于面对事实,终于有了笑意后,心境平淡中吐出的一句话,把一切外在的物质贫乏忽略。简单的五个字勾动了我的痛,我久久的惘然若思,这么一句现世人性的深刻心里的挖掘,完全是生活实践的总结,我不能不对只看电视和聊聊天,从不看书的她肃然起敬。

现在人的缺失中,恐怕这是最大的缺失了。挥金如土的富豪也好,温饱线上粗茶淡饭的平民也好,他们的精神高度完全在同一线上,只不过富人的表现在于用钱来修饰,穷人的表现从劳碌奔波上显现而已。对于幸福、健康这些指标是同样的参数,完全没有阶级地位高低之分,心里的缺憾才是生命中最大的悲哀。

拿这句话问母亲,她说她的缺失是不知道过早去世的外公的模样。那个死守古文,反对白话,为此宁愿放弃教书的职业,从而在家收徒教古文,饥饿来袭,把生的饭食留给家人,活活饿死的保守派,也给母亲留下没有一丝父爱的遗憾。而我的小脚姥姥又是如何地艰难拉扯三个孩子过活。除此之外,贯穿一生的惧怕就是刻入骨髓的饥饿感。母亲说现在还常在梦中纠缠她饥饿的神经——亲情和食欲的双重缺失。

而于1957年出生的父亲,随后中国刮起了的共产风。娇惯大的爷爷自私自利的表现是弄到的食物独吞,奶奶和11岁的姑姑想法得到的食物总先顾及刚踏步又站不稳的父亲,那是如何无助的母女两人,致使后来奶奶无论如何无法原谅爷爷,他们的恩情也摇摇欲坠。以现在人的观点,爷爷完全是一个没有责任心,不知亲情为何物的男人,又是母女两人支撑着父亲的学业,致使父亲的肠胃在那时的干馍头白开水中腐蚀,至今留下一生身体和心理的伤疤。

父母之间的情感他们从未提起,也许根本不是生活的主角,他们的主角是平实生活中的相互依存,相互习惯了的儿女牵系的亲情。我每次开玩笑地问及曾经的青春,他们都默默地回避,只有姑姑曾和我谈及父亲相亲时如何的不情愿,甚至用男子汉的眼泪向家人抗议,但抵不过姑姑和奶奶,还是把母亲迎进了家门,也守住了这份责任,彼此为一个完整的家紧紧地相扣着走到今。

没有饥,没尝过饿的我们对于那种吃树皮啃树叶的饥饿感只能遥遥地想象着感受,那时人们身体的饥饿完全冲淡心中对爱的饥渴,恐怕他们那代人对“离婚”二字是完全不可思议,他们或许根本没有想过,饥饿才是他们生活中最大的不幸,而现在的人们吃足穿暖之余,心里的饥饿发酵膨胀,爱情亲情友情无不显得萎缩中的不足,这些全染指上衣不遮体,酒足饭饱后的物欲的烙印,他们的深度全要靠金钱来酿造,生活的质量也要靠它来丈量,对此狂热追求的同时指标也越来越高,但心里的残缺却逆向而行,这些不但提高不了内心的幸福感指数,反而减弱下降,用无耻的堕落来削减内心的空洞。

“我这一生从来没有没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拿破仑这一句话对我犹如惊天之语,自从看到一直驻存于心。一个叱咤战场,名垂青史的推动世界政局的风流人物出如此之言,可见成功填补一时的满足感和成功感,但提升不了快乐感。

其实,心里的缺失完全可以弥补,只要我们转换思路,给自己一定的自足感,除却自满滞步不前的那种。学会欣赏身边的事物,一朵花,一次聚会……完全可以有适时的快乐和心里的丰盛,这样的生活境界早已超然物外,心里的缺憾就是有,也该是昙花一现了。

爱情不是不付诸行动的坐在屋里做着各种奇丽的梦,成为想望上的巨人,而又时时抱怨“痴情的女人死光了”,“痴情的有责任心的男人早已灭绝了”的感叹;友情不应该仅仅建立于互利互惠上,而应该多些心与心真诚的交流;亲情也不应父母单方的对儿女情感上的丰足,儿女对父母滴水之恩的回应……

只愿人性的共同努力下,在消除外在饥饿,筹建物质王国的同时,不减负至少也减弱心里的缺失感,还一个内外都健康的欢快人生,让人间之情都在“我真换你真”中完善升华,让幸福指标向空气指标一样,日日测量,日日设法提升,如果外力确实让我们失之一二,我们又无法改变事实,就让我们从其它方面来弥补。遵循道德规范,遵循人性尺度,生活不完美也灿烂一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叙事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